E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一百五十五章 有电了

不过东主都不怕,那他就犯不着提醒他不做自己的业务,现在的家庭光伏电站,岛国的成本是每千瓦投资六万元,国内设备成本要高一些,不过人力成本差不多可以忽略,因此和岛国也差不多。

        三千瓦就是十八万,加上运费和安装劳务等一系列的附加,这个小光伏电站一共花了周至二十万。

        对联和乡任何一个人来讲,这是一笔天文数字,而在周至眼里,这玩意儿也就一辆桑塔纳2000的价钱而已,要多划算有多划算。

        人多力量大,虽然春耕在即,但是联和乡的春耕和夹川的春耕不是一个概念,在山坡上埋土豆要不了太多人手,因此依然可以空出不少劳力来帮忙「搭屋瓦」。

        在不少彝人心目中,在粮站屋顶上加装光伏电池和搭屋瓦是差不多的概念,只用了几天的时间,一座三千瓦的小光伏电站便建好了。

        周至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娃子们的教室里安装上了电灯,同时也将电源接通到了门口的路灯上。

        充沛的电能不像乡里电压不足的线路,让粮站门口都变得亮堂了起来,以至于一到傍晚大家都自动聚集到这里来聊天,甚至吹芦笙,跳都荷,跳披毡,有点再过十年二十年城市里跳广场舞那架势。

        少数民族基本都能歌善舞,这就是个例证。

        不过周至不大有机会参与,他在忙着调试卫星中继,除了卫星电话外,他带来的笔记本也终于可以通过卫星中继连接到蜀都的四叶草公司,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卫星网络链接」。

        前年五月,邮电部引进加拿大spar公司的idr设备,对国内各地的卫星地面站进行升级和新建。

        于是,国内卫星通信开始转向了idr技术。

        idr业务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投入应用的一种新型数据通信业务。相对于传统的fdmfm,是一种属于时分复用加频分多址体制数字制式升级。它与数字电路倍增设备组合使用,可将卫星专线传输能力提高到原来的五倍。

        最高信息速率能够达到8448m每秒,相当于可同时传送六百路话音。

        当然光有这项技术还不行,还需要另外一项发明的配合,那就是大名鼎鼎的vsat。

        vsat,全名叫做verysalpertureteral,翻译过来叫做甚小孔径终端。

        不过请注意,vsat虽然名叫终端,但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终端,而是一个系统。

        一套完整的vsat系统,由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地面大口径中枢站以及众多小口径的小站共同构成。

        周至只需要关心小站就行,所谓的「甚小孔径」到底有多小呢?加上天线,也就03到24米,十分轻便。

        周至只需要用卫士就能将它轻松拉到联和乡来。

        除了轻便之外,vsat还有组网灵活、成本低、应用多、安装操作简单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卫星通信的普及。

        中国早在一九八八年便由原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引进国外通信设备,建成我国第一个vsat通信网。它包括1个主站和35个端站,为国家各个部委、地震局、海洋局、民航局、海关、经济信息中心和大银行等八个行业部门,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再到后来,国家开始建设无线寻呼网、证券信息广播、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还有很多远洋船用通信、飞机通信、企业和政府专网,都采用了vsat。

        这次周至以四叶草公司的名义也租用了一条8m线路,只要不是传高清图片和录像,只传输微软office文档的话,已经完全够用了。

        有了这个,周至甚至可以在晚上跑到四叶草论坛上去找人打双扣。

        有了这套系统,加上四叶草公司研发的网络办公软件,周至可以远程参加公司的电话会议,在系统里审批文件,完成日常工作,关注企业各个项目的研发进程。

        甚至还能进入计算中心进行学术研究,跟踪,甚至亲自动手编写程序,都不耽误。

        几个数字图书馆还没有对外公测,但是里边扫描归档的书籍也已经不少了,还有四叶草论坛的诸多板块,也有热心的同学传了很多资料、、诗歌、散文上去,周至甚至还担任了楹联和古典诗词的两个板块的版主。

        虽然如今的校园网还局限在组成蜀大的几个原高校的信息机房里,同学们要还只能通过到机房上机的形式访问校园网的内容,但是大家所迸发出来热情和创造性,让许多人都大吃一惊。

        学校甚至还采录了论坛上一些优秀的诗篇文章发表到了校刊里,论坛上也出现了一些只知道网名不知道真名的「大神」,在不少领域水平造诣都相当高。

        这些都是题外话,任谁也想不到的是,西南地区第一次民用的卫星互联网络应用,居然在鸟不拉屎的联和乡悄没声地展开了。

        有了充足的电力,周至带来的诸多设备也可以充电了,老赤日的许多古歌,祷词,经意阐释,舞蹈,仪范,便可以采录了。

        在看过周至带来的几大箱录音录像带以后,老赤日也有些相信这娃子说的有可能实现了,两人一起编制了一套编目索引的方法,将准备采录的彝族非遗文化遗产分门别类,按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技艺,医药,民俗,巫卜几个大类来进行。

        其中每一个大类里边又分出了许多的小类,比如文学里边,就可以分出传说,历史,诗歌,谚语,民间故事,哲理,经典阐释等诸多小类。

        因为录音录像都是有顺序的,因此还需要有一本索引的册子,记录下某编号的录音磁带,按照顺序每一段采录的内容标题,时间,简介,采访人,受访人,身份背景,住址等诸多信息。

        这其实已经是田野考察报告的制作范畴了,只不过这一次的田野调查除了纸和笔以外,还多了声音和图像的采录,算是「多媒体化」了。

        老赤日倒是不知道自己的起步这么高,不过见周至对自己族里的文化遗产都如此上心,他就更加地认真了。

        作为彝族祖地的大毕摩,老赤日私藏的典籍也非常的多,很多东西都尘封已久,长时间不见天日了。现在有了明亮的灯光,也可以让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整理典籍。

        土良志还悄悄地告诉周至,当年老赤日将许多的羊皮书和黄纸经卷都背到了山里头只有他知道的「石室」里封存了起来,这么多年来,都没有人能够从他嘴里掏出一丝半点的信息。

        周至也不一定有本事儿从老赤日嘴里套出话来,不过起码从目前来看,他是最有可能的一个。

        免费阅读.

(https://www.eexsvvw.cc/zhongshengzhichengfengerqi/78316751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