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多来,天启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要先讲很多道理,让一帮老臣心里很不爽。1小说 W≤W﹤W≤.﹤1≤X﹤I<A<O﹤S≦H<U≦O﹤.﹤C≤O≤M但凡一个成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这些观点随着人越老越显得成熟,当然也让人越显得固执。对天启的道理很多人都不舒服,都想的是你要做什么事直接做就是了,反正你是皇帝不需要借口,大家都不是小孩子没必要听那么些废话。
这些不喜欢讲道理的人中不包括刘宗周,刘宗周是个死脑筋不会装糊涂,想了几个月现在居然提出要搞个平等对话出来,对此高攀龙都感到很无语,很想找个空告诉他朝中事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现在一听天启和刘宗周两个碎嘴要讨论中庸之道,高攀龙和徐光启都很高兴,认为这样一来至少能让其中一个以后会收敛些,对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讲道理上的众人来说是个好消息。
高攀龙说:“刘大人开始说要平等对话,臣不敢说来主持,就跟徐大人一起当个旁观者来记录,皇上看可好?”
天启点头说:“可以。”
刘宗周见天启胸有成竹的样子,心中顿时生了疑,但仔细想了想认为除非天启扯歪理,否则绝对不会难倒自己。不过也不能大意,根据这半年的经验来看天启讲起道理来也是有一套的,想明白了后刘宗周说:“皇上也对中庸之道有心得体会?”
天启说:“看过半本《中庸》,大概了解一点意思。”
刘宗周一听更放心了,于是点头说:“皇上英明睿智,看半本就胜过很多人了,不知道皇上在里面看出了些什么?”
天启说:“朕曾经听人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高兴之下看了一下《论语》,可是看过之后才现看《论语》只能治事不能治国,就算是治事也要引进法家的严明律例,否则会出现情大于法的结果。后来朕在偶然间看了半本《中庸》,觉得中庸之道才是治国之道,不过后来想了想觉得看半本都多了,认为只要明白‘中庸’二字就够了。”
刘宗周见天启开始说中庸之道是治国之道,心里觉得很高兴引为知己,后来听天启说只要明白中庸两个字就够了,意思就是里面的内容约等于废话,心中就微微有些不舒服。不过刘宗周没有把不舒服表露出来,只是淡淡地问:“不知道皇上从中庸二字中明白了什么治国思想?”
天启把刘宗周的情绪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问道:“朕的见识可能很肤浅,听说刘大人对中庸之道有研究,尤其对里面的‘慎独’思想有心得,曾说过《大学》、《中庸》都可以用‘慎独’来概括其精义,能不能请刘大人先讲一讲对中庸二字的解释?”
见天启说得谦虚,刘宗周微微点头说:“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古往今来有很多,但意思大同小异。中就是持中守平,不偏不倚;庸就是庸常,强调与周边事物的和谐。臣之所以说‘慎独’为《大学》、《中庸》之精义,是因为臣认为独既本心,或者按阳明先生说的是良知,人如果都守住本心良知,由格物致知而诚意,由诚意而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刘宗周的这番话一出来,连高攀龙和徐光启都连连点头,天启心里很不爽,决定打击一下他的得意心情,于是说道:“刘大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令朕很满意,不过朕认为这种解释不具体,容易被人把中庸之道误解为折中主义。而且朕还认为刘大人的‘慎独’思想不符合中庸之道!”
刘宗周正微微有点小得意,被天启这么一怀疑一否定,忍不住问道:“那以皇上之意什么才是具体的解释?臣的‘慎独’思想又哪里不符合中庸之道了呢?”
天启说:“朕认为应该用八个字来解释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与时俱进’这八个字。中庸一书开篇明义,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不偏就是指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快不慢等等意思,归根结底就是不走极端。这个不偏是指个体的行为,可以称其为折中主义很好理解,普通百姓都能说出‘前面真辛苦,中间最舒服,后面挨屁股’的话,说明折中主意是深得人心的。不好理解也容易被人忽视的是‘不易’二字,很多人都解释错了。”
刘宗周想了想问道:“依皇上的意思,这‘不易’二字该如何解释?”
天启说:“朕前面已经说过,不偏是指个人的行为准则,那么不易就应该是指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古人不喜欢说废话不可能用两句话说一件事。不易就是不改变,不因为外部条件、周边环境、内部意愿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但我们知道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要使自己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不改变,就必须随着整体的变化而变,不太过也无不及,这就叫与时俱进。”
刘宗周想了好一阵说道:“皇上的话看起来有一定道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以算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解释,不过臣要回去好好想一想,再跟其他人商讨一下才能认可。”
天启两手一摆说:“没关系,刘大人开始说过了,平等对话可以就同一话题举行多次。”
刘宗周点头问道:“那么皇上说臣讲的‘慎独’思想不符合中庸之道又怎么解释?”
天启说:“不仅仅是刘大人,历朝历代包括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等很多思想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朕开始已经说过,中就是折中,就是执其两断取中节的意思,在思想传播上要在所有人中找到一个中间点,目的是让大多数人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无论是程颐、程颢、朱熹还是王阳明,包括你刘宗周刘大人,你们哪些思想不是仅仅针对读书人来的?在大明的万万百姓中,读书人是很少很少的部分,所以朕说你们的思想不属于中庸之道,因为你们走极端了。”
天启也知道自己这话有些近于扯歪理,见刘宗周不说话天启开解道:“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要怪就怪孔圣人,他曾经说过‘吾幼也贱’的话,从他的话里可见他是把低层的农夫、工匠看成低贱之人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刘大人不必耿耿于怀。不过朕要说明一点,现在的大明没有低贱的职业,你们在制定政策是要切记不能制定出歧视性政策。每个人都只有两只眼睛一个脑袋,包括朕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刘宗周问:“皇上说不走极端是折中主义,需要考虑所有人的意见再执其两端取其中,这点臣不敢苟同。天下的读书人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普通百姓服从教化就好,正所谓风行草偃是也。就算要折中也应该在读书人的意见里折中,而不应该包括普通庶民,圣人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
刘宗周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思,大明的治国原则就是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没有人会把普通百姓看在眼里。听了刘宗周的话,连一贯具有亲民爱民形象的徐光启和高攀龙都微微点头,可见这大明的士大夫阶层从心底里是看不起普通百姓的,其内心想法就是对百姓可以施舍、可以同情,但谁要想跟他们坐在一般高的位置上,那就没商量。
天启想了想说:“朕在去年说过一句话,就是现在最需要的有两种人,一是有能力的人,二是听话的人。士大夫不一定都是有能力的人,有些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是士大夫。弦高退秦师时不过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曹刿帮鲁庄公打败强大的齐军之前,不过是鲁国的一名隐居者,这说明劳心者治人只是一般情况,特殊例子还是有的。”
这商议政务一般来说都是讨论普遍存在而很少考虑特殊例子,天启用特殊例子来否定普遍存在令大家很无奈,刘宗周正想出言反驳,只听天启又说:“我们主要说的是中庸的中是不是折中主义,至于在什么范围折中以后空了在讨论如何?”
见天启让步,刘宗周说:“既然皇上这么说臣同意中庸的中作折中主义来讲,但是皇上说的与时俱进又怎么解释?主要是该向哪里看齐?”
天启说:“还是那句话,谁先进谁有用听谁的,就像泰西人的知识比大明的先进有用,我们就要不耻下问向他们看齐跟他们一同前进。我们看齐的目标就是孟子说的天时、地利和人和,也就是说无论是外部条件、周边环境还是内部意愿出现了变化,只要这种变化比现有的制度更先进更适合更有用,我们就要放下架子去学习去改进。很多朝代的君主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亡国。”
见大家没说话,天启笑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假如秦始皇明白这道理让子孙与时俱进,现在也没朕什么事,估计跟你们说话的现在是秦一百世。”
(https://www.eexsvvw.cc/tianqifengyun/589327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