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 129 大魏吴王称帝(求月票!)

  不过,能够遏制魏吴两国的计策虽多,但目前最有效的只有两个。

  一是激起魏吴两国内卷或外患,令其焦头烂额,停止发育甚至国力倒退;二是挑起魏吴两国开战,简单粗暴的消耗起两国国力。

  三国之中,就属魏国内忧最复杂,  外敌最多。

  内忧方面,魏国不但要面临士族日益庞大的问题,还要面临旧军功集团与新生贵族间的权力斗争。这在相当程度上,损耗了魏国的国力,破坏了凝聚力。因此,即使魏国拥有灭掉蜀吴的实力,  但由于这种先天性缺陷,魏国的进取步伐十分缓慢。

  外患方面,魏国北有大漠雄主柯比能,  麾下控弦之士十余万;东北有辽东土皇帝公孙渊,蠢蠢欲动;西南有穷凶穷凶的蜀汉,时不时来干一架;南面有大魏吴王孙十万,隔三差五来挑衅。

  尤其北方边患这一点,其严重程度是被后世很多人所忽略的,他们总以为曹魏的威胁只有蜀汉和吴国。

  其实不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柯比能所统率的北方鲜卑部落,给魏国制造的威胁和麻烦,甚至远高于蜀吴两国所制造的麻烦。

  鲜卑可是有十余万控弦骑兵的!

  更何况,轲比能本人更是一个极其出色雄主,虽然出身于鲜卑支部,却作战勇敢,执法公平,  不贪财物,更因此被鲜卑民众推举为大人(首领)。

  当上大人后,轲比能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使鲜卑部落日渐强大起来。其统率下的部众,  战守有法,战斗力相当强劲。

  此前,由于轲比能在进行部落统一战争时,受魏国多番干涉,于是对魏怀恨在心,表面上献书魏国表忠,以麻痹魏庭,使之放松警惕。暗地里,轲比能继续一统部落,时常令部属率万骑为害魏国边境,钞略财物,掳掠人口。以图建立起更强大的鲜卑族政权。

  魏国一度对此毫无办法,头疼不已。

  后来(235年),深感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柯比能刺杀,鲜卑政权随之崩溃,鲜卑各个部落再次陷入混战,暂时无法威胁到中原。

  当然,现在才229年,大漠雄主柯比能还没死,一切还有操作空间。

  也就是说,天下看上去是三国鼎立,但魏国实际上却面临着四条战线。分别是对蜀战线,对吴战线,对北鲜卑战线,还有对辽东公孙氏的战线。这四条战线,哪一条也不是省油的灯,假如魏国把全部兵力压到对蜀战线,则吴国肯定趁机北上,柯比能的鲜卑部落还有辽东公孙氏也会趁火打劫,这种局面下,魏国只能分兵四顾,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对付多个威胁。

  但是,即便魏国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蜀吴两国也没能趁机灭掉魏国,反而最终被魏国及取代了魏国的西晋所灭。

  吴国同样也是隐患遍地,江东本地世家掣肘、境内百越叛乱不断、交州也总不安宁。

  据马谡所知,自公元203年——公元242年间,江东吴郡、会稽郡、豫章郡、鄱阳郡、丹阳郡叛乱就有数十次多次。小规模的数千人,中等规模的万人,大规模的数万人。平叛时间短则数月,中则一年,长则数年。

  203年山寇复动,还过豫章,孙权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

  204年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同出馀汗。

  205年孙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208年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

  211年吴郡余杭民郎稚合宗起贼,复数千人。会稽郡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

  213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聚众万余人。

  215年鄱阳民尤突受曹操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

  217年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孙)权遣(陆)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遂部伍东三郡。

  221年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攻没城郭,杀略长吏,处处屯聚(这一年刘备东征)。

  225年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这一年魏国伐吴)。

  228年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数年平定,招抚万人。

  234年庐陵贼李桓、罗厉等为乱。

  235-237年平山越人。

  236年鄱阳贼彭旦等为乱。

  242年会建安、鄱阳、新都三郡山民作乱。

  ……

  可以说,江东地区内山越、山民、山贼的叛乱次数比上面所述只多不少,一直到东吴灭亡时还有不少叛乱。

  除了江东越夷叛乱,荆州交州也是有蛮夷叛乱。220年桂阳郡贼帅在交州起事,步骘率军平定,俘获万人;231年东吴动用五万人,花了三年才平定武陵蛮;239年交州数万人叛乱,一年多才平定。

  荆、益、杨、交四州本就是戎、蛮、越、夷等族人比较多的地方。江东的山越、山民、山贼牵制了东吴相当多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无论激起两国大战,还是挑起两国的内忧外患,让他们自乱阵脚,条件都是现成的。

  但到底是先让两国打起来?还是先让两国乱起来?还是双管齐下?

  这是三个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马谡紧锁眉头,逐一分析。

  自蜀汉和吴国恢复联盟以来,蜀汉就一直希望东吴能给点回应,一起用力北伐。但东吴往往嘴上答应一起使劲,却总是躺在哪里一动不动,任由蜀汉在上面折腾。

  而且孙权经常亲率大军北伐,几乎每次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退军,前后不过一两个月。几乎每次都是魏援军未至,权退;援军未至寿春,权退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

  也就是说,即使东吴动手了,每次北伐时间都非常短促,稍有不利即退军。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权奸滑,有意保存实力,不愿意与魏国决战。

  魏国在防守蜀吴的三个战略要地都屯有重兵,尤其是合肥、襄阳两地,屯兵不下于二十万,孙权只打合肥不打襄阳,就是不愿意跟魏国决战。因为襄阳距离魏国都城洛阳比较近,魏国在洛阳还屯有中军十万,一旦开打就是大决战。而打合肥,则由于距离洛阳比较远的缘故,即使战事不顺也能在魏国援军到达前走水路退军。

  由于魏国的策略是西守东攻,防御蜀汉要坚守,不跟蜀军野战,待其粮尽自己退兵。而对待吴国那是说打就打,只要吴国敢露头,立马以雷霆万钧之势捶之。

  也就是说,挑动吴国去攻打魏国,似乎有点不太现实。

  那就只有反过来,挑动魏国去捶吴国。

  眼下恰巧就有这个一个契机。

  孙权称帝了!

  之前,魏吴两国频繁开战,但孙权在名义上仍是大魏所册封的吴王,两国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克制,没有破釜沉舟般开战。

  但在蜀汉立国,并自诩为大汉正统后,孙权的地位一下子就尴尬了起来。

  这个时代是讲究名正言顺的时代。

  孙权如果不做任何举动的话,他就是大魏吴王,伐魏就属于犯上作乱;选择拥护汉室的话,那就要臣服蜀汉,但谁又愿意臣服于一个比自己还弱的政权呢?

  所以孙权想要自立的决心一直都很强烈。

  但受限于条件不成熟,一直拖到今年(229年四月十三日),趁蜀魏两国刚在西线大战一年,疲弊不堪的时候,孙权当机立断,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立国号为吴,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尊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

  九月,也就是半个月前,孙权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遣使来蜀,提议两帝并尊,两家在纸面上瓜分魏国。

  以徐、豫、幽、青属吴国,以并、凉、冀、兖属蜀国,魏司州之土地,以函谷关为界,两家各取一半。并盟约: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此盟约一立,东吴解决了西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曹魏及境内百越之乱。蜀汉也没有了东顾之虑,加之南蛮已平,没有内忧,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北伐。

  这样的局面一形成,对蜀吴两国是好事,却让魏国极其不爽。

  于是,三国最激烈的战争时代,在曹叡上台后,也就是吴蜀成立牢固联盟后,彻底拉开帷幕。

  由于魏国的国策是西防东攻,所以即使孙权不去打攻魏国,魏国也是要抽空去捶吴国的。

  而孙权称帝,恰好就给了魏国一个动手的契机。

  现在,就看用什么手段来鼓动魏国对吴国动手了。

  思及此,马谡动手写了两封信。

  一封送往漠南柯比能部,信上说道:“阁下文韬武略齐备,一如昔日江东小霸王孙策,实为一代大漠雄主,正当叱咤风云之时,须防小人暗算。幽州刺史王雄已派人去噶你腰子,刺客叫韩龙,此刻此人极有可能已潜伏在你的部落中……不用谢,我叫雷丰。”

  另一封信送给魏国皇帝曹叡。

  信上所言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不知阁下对大魏吴王称帝一事,怎么看?”

(https://www.eexsvvw.cc/sanguomoniqizhegemasutaiwenjianle/72751985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