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网游小说 > 群鸦乐园 > 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应的空缺

通俗一点,用类比的方式来描述,“进食”会比较好一些。

        扩张解释的话,任何向外,“寻找食物”、“寻找同伴”的行为,都可以追溯到这种情况上。

        但是,这不是“是”。

        也不“一样”。

        关于这个学说的观点,尧言的记忆并不算深刻。

        没有什么确实的、能够明确看出果是果、因是因的证据。

        毕竟,在生物的演化史上,也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螺旋。

        用谣言来做比例吧。

        一个谣言产生了之后,它本身又会滋生出另一个谣言。

        而对于前一个谣言来说,这第二个谣言反而又成为了第一个谣言的证据,帮助它稳定了下来。

        人们或许会比较喜欢用“惯性”这个词去描述这种螺旋互相影响的螺旋状结构。

        在这个假说里,这种基因层面的“结合”又或者说“捕食”、“吸收外界物质”的功能,作为一切的起源。

        从这里出发,开始描述“认知”结构。

        在这个假说里,“认知”的结构就是“配对”。

        不,更准确地说,是“规划”一个轮廓,然后按照这个轮廓,去寻找“对应”的东西。

        不是实质上对应,而是结构性对应。

        比如说,地上有一个坑,为了把这个坑填满,所以要去找各种东西来放到里面。

        然而,问题就在于,要填坑,不是必须要找土来填。

        或者说,只要能填满这个坑,只要符合“填坑”这个条件,就可以倒进去。

        无论是沙子石头石块、金属、叶子、木头都可以。

        这一点,听起来或许“不可思议”是不是?

        碱基配对不应该是固定的吗?

        什么基团配什么基团,不都是定好的吗?

        ——谁定好的?

        还是那句话,不要把一个由无数细小结构,有复杂联立和冲突的内部结构简单地统合为一个整体。

        这就好比“合力”。

        地球上的一个物体,它最终表现为向下落,  与重力影响方向一致,  所以它就只受重力影响吗?

        又可以以人为例子,  人的肚子饿了,想要吃东西。

        人会吃什么,不会吃什么?

        鸡肉羊肉牛肉猪肉都是肉,  都可以吃,能填饱肚子就行。

        但是,  人肉呢?

        “不能吃人肉”这个判断,  是后来的“修正”,  还是建立在“吃”这个行动上面的,一开始就把人肉排除在了食谱之外?

        人肉是因为什么被排除在了食谱之外。

        因为是肉?还是因为是人的肉?

        到底是“肉”的标签受到了排斥,  还是“人”的标签受到了排斥?

        在这个认知结构的构想中,人的“意识”,人的认知,  也是一个“填充物”。

        如果将这个结构的原始驱动力作为“本源”,  那么,  人的认知,  就是为了填充“对应空洞”而产生的构合物。

        这个认知的构合物,就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从这个认知结构的产生原理假想,  来描述认知本身的意义,就是“为了存在而存在”。

        所以,这种为了存在而存在的东西,  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前者是对结构机能的描述,后者则是自我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设想。

        然而,  如果真的这里就觉得结束了,那么一切反而会简单很多。

        但是,  问题就在于.......

        这个空洞本身,还会继续产生“空洞”。

        这个因为“对应”,  因为“空缺”而被填进去的东西,原材料是什么?

        空缺因为被填满了,所以就消失了吗?

        不,这个预设的“满”,本身也是一个空缺。

        空缺并不对应“满”。

        或者可以说,这个“空缺”,它更接近“需要”这个概念。

谷蹁

        我需要“需要”。

        不是很好理解?

        这么说好了,把东西“填满”不是它需要的“对应”。

        而是“把东西填进去”才是它需要的。

        为的是“填”,而不是“满”。

        吃饭吃饭,一般人都会有个“我要吃饱”的想法,但是,这个原始机能本身并没有这一套底层逻辑。

        它是原始的,是基础的,是简单的。

        它的目的就是“吃”。

        无穷无尽的、没有边界的。

        觉得反直觉?

        如果没有边界,那么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到?

        引力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世界为什么没有全部捏在一起?

        这个反例其实不太合适,不是个好的例子。

        可惜尧言也没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去找到一个足够准确的例子。

        “对应”,“空缺”,是原始结构带来的一种原始的驱动力,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空缺,各种各样的“黑洞”。

        然而,这些“空缺”,又继续堆叠,作为下一层级的驱动力,形成了新的对应空缺。

        而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层的“自我”参与了进来。

        也就是第一个空缺中产生的“意识”。

        但是,  问题就在于“意识”本身具备“认知能力”。

        然而它本身又不是单一的,作为众多“空缺”的缝合物,  被拉到这个第一层空缺内做填充物的一堆物质,这些东西本身也有原始驱动力。

        “空缺”并不能被填满。

        但是,被填补到第一层空缺里的东西,  其本身的构成是有限的,  它会一一找到“对应”。

        这里并不是说它们找到了可以填满自己“对应关系”的事物,而是它们作为一个“统合体”,有着一个模糊的轮廓。

        它们有了大致的形象,它们的“需求”,它们的对应范围“变小”了。

        变得“具体”了。

        有“可参照的对象”了。

        尧言比较习惯把这个阶段称为“镜像”阶段。

        虽然还是相当模糊,但是,“轮廓缩小”了。

        但是,实际上,“轮廓”真的缩小了吗?

        不,按照这个学说的推想,这只是第一层“意识”根据自己“能够认知到的一切”去锚定了一个“新的对应关系”。

        新的空缺产生了。

        新的空洞产生了。

        再然后,产生了第二层“意识”。

        以此类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一层又一层的对应空洞,让人们逐渐具备了足够清晰的认知关系。

        用个例子来说,最初的空缺可以比作一个黑洞“我需要把东西填进去”,但是,因为根本没有足够具体的标准,所以把一个星系填了进去。

        而这个星系本身作为被填进去的东西,它是受到影响的。

        但是,和最初的驱动力不同,这个空缺因为引力的“平衡”,“稳定”了下来。

        只是这个“稳定”也是个模糊的、不确定的标准,在很多细节方面,它也并没有达到“平衡”。

        所以,它将自己与空缺的对应关系,作为一个“平衡”的标准,确立下来。

        按照这个做标准,让自己的空缺去牵引各种星团过来,达成一种“平衡”。

        而这种平衡,又构造出一个新的“空缺”。

        一个个“空缺”和没有明确标准的、模糊的“平衡”,逐步推进、递进,形成了各种“细节”上的需求。

        或许又应该反过来,最初的驱动力是行星,然后扩大到黑洞。

        但无论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洋葱”或许是个比较形象的例子。

        人的意识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而是由一层又一层不断牵连的东西拼合出来的。

        最底层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个没有具体标准的原始驱动力产生的、模糊的“对应关系”。

        而在这个“意识”不断清晰化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个不断把外界或“自身”事物附会上去的过程。

        其中一个阶段,一般被称为——

        “性化秩序”。

(https://www.eexsvvw.cc/qunyaleyuan/2254881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