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传奇 > 第九百三十六章 科举之争

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杨廷枢禀报科举事宜的时候,脸上的神色不是很好。E小┄說  ┠  w`w-w`.exiaoshuo.com

    尽管说参与了辽东之战,不过杨廷枢也没有耽误科举的事宜,毕竟这是皇上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而且此次科举考试的规矩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县试、府试和院试依旧是地方上负责,可是从关键的乡试开始,就是由朝廷统一管理了,其标志就是礼部统一出考试的题目,各地不得自行出题,更不允许主考官出题目,而且参与阅卷的官员,也是由朝廷统一派遣的,其人员主要是由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的人员组成。

    朝廷对主考官的要求更是严格,主考官事先不公布名字,乡试开始三天之前抵达各省,不得与任何考生以及地方人员接触,考试结束之后即离开各省,回到京城,这就避免了考生高中之后拜见主考官的拜师情况。

    这等于是朝廷直接主持了各地的乡试。

    其实的核心无非是朝廷统一出考试的题目,这就好比是几百年之后的高考。

    时间的确定方面,杨廷枢还是比较谨慎的,明确从瑞元二年的九月开始,县试、府试和院试就依次展开,一直到瑞元三年的六月之前结束,瑞元三年九月开始乡试,瑞元四年的三月进行会试和殿试。

    这个时间的跨度是很长的,和以前的科举考试没有什么区别。

    大明的交通不达,同时每次的考试间隔时间比较长,也是给考生一些游历的时间,譬如说某个考生,在本县参加县试之后,需要步行去参加府试和院试等等,乡试和会试同样也是需要步行的,走路的时间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

    郑勋睿不同意这样的安排。??●E?小说.ww.e xia  o  sh  u  o.com  ■

    他已经决定对科举考试实施重大的变革,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变革还是要慢慢来。现如今的科举考试,一律都是以儒家的四书五经等为主,完全摒弃了自然科学,且自然科学被视作是旁门末技。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学习的。

    变革的第一步,是将数学与地理等科目加入到科举考试之中。

    同时对地方上的县学、府学等等做出重大的变革,教育必须从底层和基层抓起,否则任何的变革与设想都是空中楼阁,不可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

    大明的读书人之所以很少。还是因为学费的昂贵以及供小孩读书的学堂太少了。

    以江宁县为例,江宁县是大明比较富庶的地方,其学堂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其一是县衙所有的县学,能够进入到县学去学习的只有童生或者是秀才,童生为院试做准备,秀才为乡试做准备,其二是村镇的义学,这是由地方上士大夫出现组建的学堂,不过能够进入这种学堂读书的。也就是士大夫家族的子弟,寒门的小孩子基本没有机会进入学堂读书。

    条件不好的地方,除开县学以外,都是村镇的士绅邀请秀才出任先生,教授自家的小孩读书,寻常的百姓根本没有能力邀请先生。

    郑勋睿所要做的第一个改革,就是学堂设置以及学生入学的问题。

    在学堂设置方面,郑勋睿下了狠心,他提出来的办法就是各县撤销县学,培训童生和秀才的学堂。一律设置在府州,县里不再设置此类的学堂,同时由县衙出资,在本县设置诸多学堂。要求能够读书的小孩子必须有八成以上进入到学堂读书。学堂里面先生的俸禄,全部由县衙承担,进入学堂读书的人,不需要自掏学费,但生活费自理。E小說      w_w-w`.!e`x_i!a^o`s-h\u  o`.~c`o  m\

    学堂开设的课目,除开四书五经。必须有数学和地理等课目。

    教材的编撰由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统一负责。

    监督各地官府是不是设置了足够的学堂,以及是不是让大部分的人进入到学堂读书,由都察院负责,对于不能够完成任务的各级官府,直接惩戒各级的主官。

    郑勋睿对科举的改革,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思路,这个意见提出来之后,引了朝廷的极大争议,甚至连皇家理论研究院也加入到争论的行列之中。

    由官府出钱办学堂,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到学堂读书,这一点争论不是很大,毕竟官府能够出钱,就能够让绝大部分寒门的子弟进入到学堂读书,这是好事情,俗话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振兴意味着国家的振兴。

    可是在设置课目的问题上面,争论就异常激烈了,而且几乎都是一边倒,对于将数学以及地理等科目纳入到学堂的授课范围,绝大部分人是不赞同的。

    毕竟现如今的文武官员,以及读书人,自小都是习读四书五经,根本没有接触其他的科目,在他们看来,学习四书五经才是正统。

    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对于编撰数学和地理科目的教材,也不是很熟悉,这方面的人才不多,编撰出来的教材,审阅的难度很大。

    好在郑勋睿在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成立的时候,就要求吸纳方方面面的人才,包括海外的诸多人才,都吸纳其中,官府提供足够的钱财,故而编撰数学和地理方面的教材,还是有人能够完成的。

    这样的争论持续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最终以皇上下达圣旨的形式明确下来了。

    圣旨的意思非常明确,数学和地理的科目必须纳入到各级学堂的教学之中,科举考试将专门开设数学以及地理的考试,从县试一直到殿试,全部都有数学以及地理的科目考试,若是这两个科目成绩不行,不能够录取。

    师资缺乏的问题,各级官府想办法解决,初始阶段,朝廷想方设法招纳此方面的人才,帮助地方上予以补充,地方上也要着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将数学和地理两个科目纳入到科举考试之中,这是最为厉害的一招,几乎不需要其他过多的动员,读书人自然是要拼命学习的。

    大明这方面的人才的确不是很多,绝大部分的读书人对于数学和地理等科目一窍不通,这就促使吏部和礼部大规模的从海外招纳人才,甚至将诸多金碧眼的海外之人直接送到省府州县各级学堂之中去教书。

    科举考试的变革大幕瞬间拉开。

    郑勋睿非常重视有关科举考试变革的事宜,很多时候亲自过问进展的情况。

    礼部尚书杨廷枢回到京城之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举考试的变革之中,按照皇上的要求,瑞元二年开始的科举考试,在瑞元三年的六月之前全部都要结束,时间的安排上面,瑞元二年年底之前,县试、府试和院试全部结束,瑞元三年的三月举行乡试,六月举行会试和殿试,七月份的时候,此次的科举考试全部结束。

    今后的科举考试,还是每三年进行一次,但必须在一年之内全部完成,考试的科目包括数学和地理。

    这就意味着吏部和礼部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教材的编写、省府州县学堂大规模的改革,以及师资力量的补充等等事宜,都需要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完成。

    圣旨下到省府州县之后,争论在下面也展开了,不过这些争论不可能扩充开来,各地官府的主官都是要不折不扣执行的,各省的巡抚都是皇上最为信任的官员,府州县的主官全部都参加过培训,知道朝廷做事情的风格。

    吏部和礼部更是派遣大量的官吏,赶赴各地指导,一些地方的巡抚亲自赶赴京城,找到杨廷枢和吏部尚书文坤,请求朝廷更多的支援教授数学和地理科目的先生。

    都察院同样的忙碌,文震亨在春节之前就赶赴各地,督察地方上是不是按照圣旨以及朝廷的要求完成学堂设置等事宜。

    郑勋睿更是高度关心,时时刻刻询问情况,他很清楚,科举考试的改革,关乎到大明王朝的未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不断的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培养出来复合型的人才,大明王朝将来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人才,更是需要自然科学以及商贸方面的人才。

    其实郑勋睿想着将商贸专门纳入到科举考试之中的,只不过这样做可能会遭受到巨大的阻力,所以他暂时没有行动,但如何的管理商贸事宜,以及将商贸专门纳入到学习的科目之中,这是关乎商贸兴旺达以及逐步走上正轨的最好办法。

    万事开头难,只要启动了科举考试的改革,今后一系列的改革,就可以逐渐的铺开了,目前的情况之下,很多的改革还是需要采取强制的手段推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效果。

    春节的时候,郑勋睿依旧在关心科举考试改革的事宜,礼部诸多的官吏也不能够很好的歇息,必须要开始准备三月份会试和四月份殿试的事宜,此时郑勋睿做出的一个决定,再次让众人震惊,那就是皇贵妃朱徽娖进入到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做事情,要知道朱徽娖的身份是非常特殊的,毕竟是先皇的女儿,其进入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做事情,必定是引震荡的。(未完待续。)

(https://www.eexsvvw.cc/mingmochuanji/443582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