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国虽然并没有在汉化方面有着很大的比例,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及统治的安定程度,元帝国对于文字狱方面的行动,几乎没有相关的记载。Δ┡E』小说Ww『W.ㄟ1XIAOSHUO.COM
这一点有可能是元帝国的统治者不屑于做文字狱这种事情,但是也有可能是因为元帝国在统治中国期间的暴政记录相当多,并不算过于明显或者是有影响力的文字狱被史家认为不值一提。
不过不管出于哪方面而言,元帝国在对待读书人方面确实是比较优待,因为这一点可以从一个人的待遇就能够看到。
这个人就是被称之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
……
在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的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吃饭。到达大都,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文天祥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马司,令士卒监守他。
当时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
王积翁想与宋官谢昌元等十人一起请释放文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福建有一僧人说土星冒犯帝坐星,怀疑有变乱。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书信,说某日火烧蓑城苇,率领两侧翼的士兵作乱,丞相就没有忧虑了。当时大盗刚刚暗杀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马,于是命令撤除城苇,迁徙瀛国公及宋宗室到开平,元朝廷怀疑信上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元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然而忽必烈还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有的说应该答应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会儿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
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从这一点来看,忽必烈对于有能力的文臣是相当宽容的,而即使是敌对的人员,只要对方确实是有一定的才华,忽必烈自己也会尽可能的笼络对方。
但是除了文天祥之外,忽必烈对于南宋投降的文臣武将似乎有一种只论才华,不论品德的感觉。
在宋朝投降的诸多大臣当中,有着王积翁这样的能吏,也有着如同留梦炎这样的奸臣。
王积翁据说曾经想救出文天祥,但是被留梦炎所阻挡。
这一点先不说真伪,恐怕忽必烈宁可终生软禁文天祥,都不会打算让文天祥当一个平头百姓。
根据相应的记载:留梦炎为人奸诈,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即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
对此,文天祥作《为或人赋》诗云:
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黑头尔自夸江总,冷齿人能说褚公。龙黄扉真一梦,梦回何面见江东。
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元帝杀害文天祥的想法。
留梦炎后在元朝为礼部尚书,迁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留梦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
留梦炎的品德固然是为人所不齿,但是不得不说一句,留梦炎在劝阻忽必烈的谏言不无道理。
只不过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留梦炎可以说“遗祸子孙”。
留梦炎在宋亡之后,命是保住了,官也保住了,可卖国奸臣留梦炎的臭名却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他家乡人曾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
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
留梦炎以宋朝状元宰相的身份降元后,当了高官,成了一只带头羊,帮助元朝统治者招降了一批宋臣,对新建立的大元帝国算得上有“功”之臣。
可是,元朝官修《宋史》中却没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进士中的“伟人”。可见,就是敌人,对那些背叛祖国的人也是看不起的。
而文天祥传当中的记载对于文天祥在忠义方面的描述评价很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以上是《文天祥传》的下半段内容,最后的一句“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可以说是将文天祥的忠义称之为伟人。
……
从这一方面的对比来看,元帝国自身对于文化人士相对较为重视的。所以他们对于文字狱这一点不注重也是情理之中的。
…………………………………………分割线………………………………………………
明朝时期也多文字狱记载,但是相对于宋朝的记载而言,明朝时期的文字狱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很多记载都没有说杀死犯禁者,反而是更多地革去对方的官职:
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下狱死。
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
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
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
僧人一初作诗:“见说炎州进翠衣,罗网一日遍东西”“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被怀疑抨击明太祖刑法太苛,斩。
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斩。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则”与“贼”同,被视为骂太祖起兵当过贼,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处州府学教授苏伯衡,作表笺误,下吏死。
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大怒,斩。
以上的这些记载大部分出自《明史》,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徐一夔根据后世考证,居然活到建文二年:
后世有一种说法,就是指朱元璋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
但后世学者陈学霖研究称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死于建文二年,在朱元璋去世之后。
在《大明御制皇陵碑》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倒是坦陈了这段在封建士大看来似乎很不堪的历史。
所以这种说法很明显不靠谱。
而根据《明史》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朱元璋对于文字狱的记录,可信度怎么着都得有不少水分。
(https://www.eexsvvw.cc/dingqinqu/8493595/)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