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拐走陈圆圆 > 第一百八十七章 盛京学院

  整个辽东的改革发展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一切顺利得让唐辰颇为得意。

  他也难得偷空闲了下来。

  不过唐辰始终不是个闲得住的人,各方面事情张罗完了,又想起开办学校来了。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落下。



  说起学校,辽东早已有不少。

  明初时,朱元璋有感于天下大乱后的地方教育的破败,于是大建学校,经过短短十余年后,地方教育事业达到兴盛的状态,无论多么僻远的地方都有建有学校。

  地方学校不仅有向朝廷上贡人才的作用,还是无数百姓进行科举的第一步,无数名臣名相都是从这里踏上科举和宦海沉浮的第一步。

  明代的官方学校种类繁多,如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卫学、宗学、武学。

  除了京城的国子监以外,地方上的府学、州学、县学、卫学这些地方学校,是国子监的延伸,也是国子监的补充,很多地方与国子监比较相似,可以看作国子监的缩小版。

  卫学,是为卫所子弟准备的,生员分为文武两类,文生员的目的是科举,武生员多是卫所官员子弟,当然了,卫所官员子弟或者低级武官,也是可以参加科举的。

  宗学,顾名思义,就是为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

  明初时,对宗室限制较严格,宗室子弟不能读书。

  后来宗室子弟众多,朝廷也不能负担,万历年间开放宗室子弟不能读书的限制,宗室子弟开始可以参加科举,甚至有宗室子弟中式两榜进士。

  义学和私塾,是民间比较有钱的商人、乡绅建立的学校,让年纪较小的儿童可以得到启蒙。



  书院,是民间教育的主力。

  随着科举的兴盛,官方学校日渐式微,而作为民间教育的主力书院开始逐渐抬头,相比较于官方学校,地方书院数量更多,规模更大,比较著名的书院有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东林书院等。

  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的,就成为生员,才有资格进入学校学习,只通过县试、府试而没有通过院试就是童生。

  唐辰想了好几天,才将学校名称想好了,就叫盛京学院。

  他想创办一所从小学到大学一体的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的地址选在了一处风水宝地。

  虽然唐辰不懂风水,也不太相信风水,总觉得这东西太玄乎,但是创办学校是大事,选个好的地点,总对学子们没坏处。

  于是请了当地著名的风水大师一番勘查后,选好了地址,派人加快修建,没多久,一所崭新的学府就耸立了起来。

  牌匾是唐辰亲笔题上去的。

  创办学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会说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等,这些因素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资金方面,以目前的财力,就算再建几所学校也足够。

  教学水平是个大问题。

  古人读书,无不是为了科考,出人头地,并没有现代人这般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

  在古代,人们读书往往是为了入仕。

  依照这时节的习俗,学子们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最主要的就是那些八股文。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是书呆子。

  唐辰先是安排了军中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到学院担任“武”这方面的教育。

  “文”这方面,得请些有真材实料的人来任教才行。

  不要那些徒有虚名,没什么才学的。



  这种人倒不太好找。

  唐辰能想到的,就是顾炎武、黄道周、黄宗羲这些。

  派人去请!

  只要对天下百姓有利的事情,这些大学者应该不会拒绝。

  学子们的身份也不再设任何要求。

  因为学院不收取学费,一切费用皆有官方出,所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穷苦百姓,都可以报名入学。

  最重要的一点,学习的内容,跟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

  内容不再局限于诗书礼经,唐辰亲自规划了课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切完全是按照现代模式开展。

  一开始,老百姓纷纷持观望态度看待这座至高无上的学院。



  报名那日,只有寥寥几人前来。

  这倒是唐辰意料之外的,本想着不收费还能学习知识,怕是人们要挤破了脑袋前来,但现在,原本盖好的超大宿舍也空空如也。

  古树临道的路上甚是清幽,这些古树都是唐辰派人花了很大功夫移栽过来的,就是为了彰显出学院的环境。

  此时却成了唐辰漫步散心的地方。

  想想颇为头疼,唐辰驻足在池前的那片空地上,看着尚未放晴的天空。

  看着三三两两经过的学子,唐辰想了许久,人们应该是担心毕业以后的工作问题。

  在这个年代,除了科考,似乎读书还真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

  嗯……

  唐辰很快就想好了。

  安排工作。



  成绩好的,就直接在地方上任职。

  文人,进入衙门。

  武人,进入军队。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学子们的就业问题,也能给辽东输送人才。

  虽然他这个政策推行下去,动了无数人的奶酪,辽东官场必会大地震。

  到时候且不说皇帝那边会不会怪罪他,朝中诸臣肯定口诛笔伐,将他骂死。

  唐辰眼睛闭起眼睛,脑子快速的运转着。

  学校的事情,迟早都是开展的,真正的为民做事,便要从改变人们的认知开始。

  创办学校,一来可以提升人们的整体素质,二来也让人们以后多了一份谋生手段。

  甚至从大方向来说,只要自己学校的业务开展得顺利,也算得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和改革。



  一场对于知识和命运的改革。

  但最主要的是,这样一场改革,涉及到整个辽东官场,辽东彻底跟朝廷脱离开来,朝廷那关应该不太好过。

  在别有用心的人看来,这就是一场谋反,自立为王的表现。

  许多事,想法是美好的,实施下来却有些困难。

  在数番上疏争取后,也给朝廷带去了不少税收。

  朱由检终于同意了唐辰开办学院改革辽东官场的权限。

  日渐衰败的大明,国库已经拿不出足够多的银子来应付日常开支了,要是再有战事发生,那国库将会被掏空,恐怕朝廷连军资都拿不出来。

  国库已经到了颓败的境地,唐辰给朝廷带来的税收,钱财数目可不少,这笔钱能将大明的财政问题解决掉一大部分。

  有钱便是大爷,朱由检还得指望唐辰继续给自己赚钱呢,因此也不好得干预什么。

  唐辰花钱为自己买来了权力,也堵住了朝中众人的嘴。



  盛京学院的学子,只要在学校成绩优秀,毕业后便直接分配工作,当公务员。

  做不了七品县官,八九品的那些什么乡镇级干部、局处级干部,也很有吸引力了。

  毕竟不管在什么年代,想靠读书考公务员出人头地,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就算是中了状元,也不过是被安排个六七品的官职。

  这个政策对于辽东百姓来说,无异于是天大的好消息。

  一时间,不管有钱没钱,有才没才的人,都挤破了脑袋到盛京学院报名。

  入学不收取学费,还包吃包住,成绩好的话出来还能做官,这何乐而不为呢。

  特别是对于那些好吃懒做的人来说,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消息。

  唐辰也知道这个弊端,但总体上利大于弊便是好的,起码,这样做能让辽东境内那些无业游民、游手好闲之人也稳定了下来,对维护地方治安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来不算太宽阔的学院门前黑压压挤满了前来报名的人群。



  唐辰眯眼看着,现在自己的事业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只要能保持现状,再给自己一些时间,自己便能成为大明最厉害的那个人。

(https://www.eexsvvw.cc/99458/83255615/)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