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讲毒品吗?怎么讲到茶了?”
“茶有什么好讲的?难道要教我们茶艺?”
我和王睿坐在学生堆里,听到了学生中传来了微不可闻的议论声,此时的我们,和学生们有着一样的困惑。
讲台上的林夕落落大方,脸上挂着浅浅的笑意,注视着同学们。虽然她可能听不到下面这些初中生小声的议论,但是她一定也能看得出来,大家心中的好奇。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开始喝茶了,茶是荷兰商人早在17世纪初探险远东时带回来的新东西。它很快就颇受欢迎,最开始是做药,然后成为欧洲各国都市咖啡馆里的新饮品,甚至还流传到了新阿姆斯特丹(纽约)!它越来越流行,不过随后一个世纪中,这种清香但微苦的饮料一直是既稀罕、又昂贵,只有精英阶层有口福。”
林夕点击拨动着PPT,向我们展示着茶叶在几千年前,泊向世界的一些依据。
“1650年前后,茶进入英国。1650年牛津城里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是一位名叫雅各的犹太人创办的。咖啡馆出售咖啡、巧克力、土耳其饮料(可可)和中国茶。到1700年,这类咖啡馆在伦敦已有近500家,而几乎每家都卖茶。”
“茶最初进入英国,是作为一种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药品,具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昂贵的饮料。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此时茶更像是某种传说中的仙草。”
虽然同学都很好奇,王主任说警官们要讲一堂禁毒知识课,可林夕却在花时间介绍茶叶。但林夕所讲述的内容,却是同学所不知道的历史,这些历史与他们现在所学到的一些知识,还是有一定关联度的。
这种自己不了解的冷知识,却是真是存在的,是最容易引起人兴趣的,现在的同学们,就一个个侧耳倾听着林夕所讲述的茶叶历史和渊源。
“1664年,东印度公司的普罗德船长从万丹回来,送给国王查理二世一小包“贵重的茶叶”和一点肉桂油。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中国茶贩回欧洲是1610年。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则从1660年前后开始贩茶。”
“1687年,“光荣革命”前一年,英东印度公司规定,每艘从孟买到厦门的商船,都应该运载“150担茶”。因为莎士比亚的乡亲们已经开始对茶着迷,而且,价格昂贵,1磅茶的售价可以高达10英镑。”
林夕看着这些初中生问道:“这种来自遥远地球的那一边、又苦又涩的树叶,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不列颠岛时髦的饮料?”
这些书本上有一点,但却又跟书本上的知识截然不同的信息,像吃货肚子了的馋虫一般,牢牢抓住了同学们。
为什么?同学们开始积极思考起来。
初中生里,还是有很多人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的,他们从网络上,从父母的嘴里,从课外书里,都能学到很多知识。
“因为茶只在中国有,英国太冷了,种不出茶叶。”
“茶叶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喝下午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物以稀为贵,每一个人都喜欢稀少的东西,月亮还是国外的圆,肯定也有一定的广告效应在里面。”
……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答案,让我和王睿都感到非常震惊。我们完全想象不到,这些孩子居然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但林夕提出问题的时候,我和王睿都还在发呆。
林夕满意地点点头,等着同学们都说完,她才说道:“茶在英国的农民或劳工那里,不是附庸风雅的奢侈,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
“中下层百姓喝茶,不是因为奢侈,而是因为贫困。戴维斯1795年在《农工状况考察》中说:“在英国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麦芽酒昂贵,牛奶又喝不起,唯一能为他们软化干面包得以下咽的就是茶……茶不是造成贫穷的原因,而是贫穷的结果”。”
林夕这个有趣的解释,更加激发了同学们讨论的热情。这是一种扎根在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得知自己国家生产的农作物,居然改变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这怎么能不叫孩子们兴奋呢。
“这些知识是不是很有趣呢?同学们以后会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林夕借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又给同学们强调起了学习的重要性。
“中国给英国提供了茶,英国却给中国送来了鸦片。鸦片进入中国始于唐代,最初是作为药品、汤药饮用,此时的鸦片是一种珍贵的药品,味道苦、气味臊、花色却艳丽,名字也很美,叫阿芙蓉。”
“鸦片在唐宋间进入中国,最初是作为药品。鸦片作汤药饮用,在唐宋时代的中国,似乎并不流行,其使用阶层大概仅限于上流社会与文人雅士间。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记:“鸦片前代罕闻,近方有用者”,更接近于历史事实,大概直到明万历年间,鸦片作为药品,才开始流行民间。”
“中国给英国提供了茶,英国回报给中国的却是鸦片。这两类轻飘飘、如水似烟,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东西,在短短的两个世纪间,成就了一个帝国,毁灭了一个帝国:鸦片从贸易到战争,最终摧毁了帝制中国。”
“而茶,促进了英国的发展,而且还建立了以毒品(鸦片)贸易为基础的殖民帝国体系——体现了一个“水深”“火热”的世界:英国人喝茶,中国人抽鸦片烟,”
“从奢侈品变成毒品从药品到毒品,鸦片的生化性质并没有改变,而是使用方式与仪式、使用的观念与价值改变了,这种变化是文化意义上的。”
“鸦片的文化意义的转变,在历史中的关键环节是从饮食到吸食,从药品到奢侈品。鸦片进入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一直“未为大害”。酿成大害的,不在于使用鸦片,而是如何使用或者说如何吸食鸦片。”
林夕一边快速介绍,一边配合着PPT展示着这段不被人们重视的历史。不要说这些初中生了,就连我和王睿,都完全没有了解过这段历史,现在同样听得出神。
“茶进入英国生活,从药品变成奢侈品,消费阶层首先是上流社会。鸦片进入中国生活,也是从药品变成奢侈品,消费阶层首先是上流社会。”
“两种外来物品进入本土生活的过程基本相似,其使用价值与消费阶层,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使用价值的转变是从药品到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消费阶层的转变是从皇室显贵到富家子弟再到下层百姓。”
林夕看着同学们,等待了片刻,才继续说道:“在这里茶和鸦片都是都作为舶来品,也最初被作为药品使用,茶在西方世界与鸦片在中国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对于两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都属于未知的事物,都不加研究,就被随意滥用。”
“英国皇家调查团1894-1895年间对中国烟毒情况做的调查资料表明,鸦片进入中国社会与茶进入英国社会的三个接受阶段,基本相似,这是奇怪的巧合。”
“茶进入英国社会,作为药品大概在1650-1720年间,作为奢侈品大概在1720-1790年间,最后落实为大众消费品,则完成于1790至1860年间。每个阶段的时间大概相等。鸦片进入中国社会的药品阶段,大约持续了一千年,而从药品到奢侈品则只用了一百年。最后成为大众消费品,大概只用了50年。”
“到同治年间,中国吸烟人口已达4000万,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5%,而中国消费的鸦片,则占世界鸦片总产量的85%。”
林夕的表情开始逐渐变得严肃起来,我们也完全清楚了,她今天从茶叶开始讲起的意义所在。
“西方人不仅教会了中国人抽鸦片,不久还大批量向中国贩运鸦片。英国东印度公司早在17世纪就参与到鸦片贸易中来,但直到普拉西战役之后,才开始控制鸦片贸易并开创了庞大有效的鸦片贸易体系。”
“1773年,英国商人开始将印度鸦片直接从加尔各答运往广州,1780年,英东印度公司开始垄断经营鸦片贸易,10年以后,中国的鸦片进口量已从1770年的1000箱左右飞涨到1790年的4050箱。到1800年,印度每年出口的鸦片,已超过24000箱,其中至少三分之一销往中国。吸食鸦片的消费方法使鸦片作为享乐性的奢侈品,迅速在中国社会普及。”
“上瘾者“不问儿啼饥,不顾妇无袄”,倾家荡产,富者变贫,贫者做匪。抽鸦片毁家败俗。”
(https://www.eexsvvw.cc/99406/8332413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