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鹿城,外面白雪纷飞。
坐在诊室内的我,内心却激情似火。
盼星星盼月亮,我的书终于要上架了!!!
好吧,其实主要是因为,我的身后放着一台1200瓦的取暖器,俗称“小太阳”。
诚如开篇的新书感言中所说,这是我在纵横中文网签约的第三本小说,却是唯一一本坚持到上架之前不断更的小说。
单从数据上来看,似乎一本不如一本,但是我依然对这本小说抱有极大的热忱。
因为,这不是小白文和普通爽文,而是一本真正硬核的中医小说。
我想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每一位读者:
中医到底能不能治大病和急症?
真正的中医是怎么治病的?
中医是不是慢郎中?
大医还有吗?
何为医?
……
当然了,这本书能够诞生并最终成功上架,首先得感谢主编小窗大大。
我就从没听说过这么有责任心,又不厌其烦指导作者改文的网文编辑。
其次,我得感谢纵横中文网这个好平台,是她让我圆了儿时的“作家”梦,虽然目前只是个不入流的网络“作者”。
接下来要郑重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莫大支持的各位作者大大和读者朋友们。
特别是同行大哥“妙手秀才”,新书刚刚发布就第一个豪掷5000币打赏,令我倍受鼓舞。
还有“修心不够的修道人”,一直默默打赏和投推荐票支持,而且也是中医同行。
更有“迷茫了半辈子大哥”,每天准时推荐票和鼓励留言送上,您这个朋友,我这辈子交定了!
除此之外,还有新老朋友:镜中看人生,紫藤花开,兵哥哥ks,竹中鸟,水晶玻璃zp,小丸子2020,茹逸君子,纵横辰宇,何以唯酒,余三味,书友59215791,辣目洋子,小榆榆,九掌柜呀,慕云追月,新馨之约,乡村小刁民……等捧场支持。
以及其他各位在我的书评区留言,投月票和推荐票的朋友们。
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家人。
在此,要夸一夸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内子,为了让我工作之余安心写作,她主动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
顺便也提一提我那集才华与帅气于一身的儿子,他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令我这个老父亲倍感欣慰的是,还在上小学的他居然已经完成了十几万字的小说手稿。
要知道,我看的第一本小说还是在上初中。
本书上架后,如无特殊情况,依旧是每章两千多字,一天两更。
需要支付的费用大概是每章6-7个币,每天不会超过15币(折合成钱为一毛五分)。
真心不建议全订,如果觉得有值得一读的章节,单独订阅即可。
哪怕只是订阅一章,也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就像我平时给患者做温针灸,从来都是治疗一次收一次钱,绝不按疗程收费。
觉得疗效满意,下次再复诊,童叟无欺。
我是一名临床主治中医师,工作稳定,温饱无虞,不必卖惨。
写作纯属个人爱好,从不敢奢望成为网文“大佬”。
只是希望能写出一点有意思,同时也有点意义的东西出来。
诚如简介中所说,本书所录皆为当代真实医案,均有据可查,只不过,都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化处理。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包括恩师拈花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有医德的真正纯中医!
近几年大家生活不易,让我们一起加油!
祝各位看官大大诸事顺遂!
身体健康!
--《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作者田梦顽奉上
……
最后的最后,附上三年前上交给恩师的一篇“作业”,其实也算是本书创作的一点初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我的中医之路》
虽然大学毕业已十五年,但是进入中医内科临床也就是五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当初没有受到张老师的召唤来到大道,或许时至今日,我仍然在一家与养老院相“媲美”的康复医院每天重复着书写病历的工作,拿着一份还算不错的薪水,继续挥霍着自己的青春。
我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比较尴尬,毕业证书上写的是中医专业骨伤方向,然而在校期间却是和针灸推拿分在同一个系,和中医临床专业似乎没什么交集。
我原以为中医系主内科临床,而针灸骨伤系算是偏外科的,没想到毕业临了又重新站队了。
据说骨伤专业之前也是独立的,毕业后基本分配在各级中医院的骨科或外科,都是靠拿刀吃饭的,算是中医院校里最有“钱途”的。至少大一入学班会课上班主任是这么说了,同时,他还说大一大二学的都是中医基础课,不必太认真,能通过考试即可,到了大三大四才是专业课,需要花苦功学,毕竟只有专业课以后工作才用得着。
因此,我们骨伤班可能是全校中医基础课学得最差的,象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考试不及格甚至补考还不及格的比比皆是。
大学毕业后,家人找了一点关系进入了市中医院上班,一年半的时间里,天天除了写病历就是在手术台上给主任做助手,干着与中医根本完全无关的工作。
或许是性格使然,进入临床后发现自己对做手术并不感兴趣,加上无法融入公立医院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就萌发了改行的念头,正巧深圳的老友邀请一同开办网络公司,于是不顾家人和科领导的规劝毅然选择了离职。
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自由呼吸的感觉确实很美妙,然而现实也确实很残酷,由于经营不善,才过半年,网络公司就黄了。
当初离开医院时,科领导接到我的辞职信并未上报,承诺给我保留职位随时可以回去上班。事实证明他也的确做到了,因为后来听以前同事说,我走后,医院还照常给我发工资,直到近半年后院长正好要找我才知道我早已离开,赶紧让财务冻结了我的工资卡。
既然选择了离开,自然没有再回头的道理,又一次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彷徨了,是继续改行还是回归本行,难以抉择。
后来在一好兄弟的邀请下,来到昆山,几次进入人才市场,投了几份与网络相关的工作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无奈之下,想到自己还有一本执业医师证书,于是改投民营医院,结果面试通知终于来的,不过我的中医专业在这边却不能注册在骨科执业,让我干中医内科又不会。
再后来,就碰到张老师。在和张老师最初同事的一年多时间里,对其敦敦教诲从未上心,做事总是敷衍了事,现在想来,很是愧疚。
离开张老师后,又在一家医院的老板投资下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个网络项目,不过两年后又失败了。自此,我才决心回归医生本职工作,搞网络只作为业余爱好。
继续从事骨科工作显然不靠谱,一是并非自己兴趣所在,另外中医专业在这边也做不了骨科,改做中医内科临床也不现实,毕竟大学时中医基础课底子太差,重新开始学没有这个勇气,剩下最好入门也就只有针灸推拿了,于是考了针灸专业的主治医师。
没想到的是,有了主治医师证,就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以前执业医师的时候想找一份三千元的工作也不容易,刚晋升中级职称后,就有医院主动打电话过来直接五千一月把我招去了。
再后来苏州的一家康复医院更是开出一万的月薪,优越的住宿条件,五险一金,工作不到半年领导就准备提拔我做新开设病区的科主任。
离开老家在外漂泊了这么些年,此时终于看到曙光。
也就在这时,张老师找到了我,说他开了一家中医门诊,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干,是否愿意做一名真正的中医。
说实话,好不容易刚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稳定下来,又要重新开始,家里人并不赞同,我自己也有些犹豫。
院领导听说我要走,再三的挽留,甚至要为我开设中医诊室。可是对于中医内科,我有的只是向往,自己却是一窍不通。
以上这些似乎都是题外话,有点长,有些哆嗦。可能是这一次回老家参加高中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聚会,一下子勾起了许多的回忆。
对于中医内科临床,在此之前的记忆并不多,大学时因为冬季皮肤瘙痒伴有牙龈肿痛,曾找过在外面开中医诊所的学校老师看过一次,他是国家级名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当时好象吃了一周还是十天的药。效果有,但不是太明显。
后来带我母亲也找他看过一次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头痛,效果也不是太好,不过服务态度是极好的,听家人说,吃完半个月的药后,他还亲自做了电话回访。
再后来到市中医院上班,当时医院也有位名中医,每天看诊的人从凌晨就开始排队,于是继续找他看冬天皮肤瘙痒问题,然而一周下来仍无明显效果,只得选择医院的皮肤科拿了西药,这一次倒是效果立竿见影,只不过来年冬季仍然复发。
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医治疗效果就多了几分怀疑。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家综合门诊的针灸科坐诊,来了一位发热的病人,说是在隔壁内科输液一周了,高热还是反复不退,能用的抗生素都用上了,最后几天还加上了激素,结果都是当时热退,下午又开始高热,内科医师实在没辙,说要不找中医看看吧,于是推荐来到我这里。
病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几乎没开过一张中药处方。
当听说输液一周就退不了热,当下就很想打退堂鼓,不过其时我正备考主治医师,手头拿着一本伤寒论在复习,心念一动,便硬着头皮望闻问切。
患儿舌苔厚黄燥,面赤,汗出,怕热,一问四五天未大便,又常在午后发高热,便想这不就是典型的大承气汤证吗,不过门诊只开设针灸科而没有中医科,所以并没有配备中药房,于是就让拿了成药大黄通便颗粒,让吃一天试试看。
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下午患儿母亲打电话跟我说,只吃了一次药,大便通了,热也退了,问我还要不要继续吃。
我也没有什么经验,就说体温正常了就不要再吃了。
几天后患儿的母亲特意又到门诊当面致谢,反馈说发热没有再起,并且感慨说,中医还真有点神!
经此一次,我对中医又恢复了一些信心。利用备考主治医的机会,第一次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一遍伤寒论。
其实大学时也学过这门课,不过当时完全不重视,几乎没认真听过几节课,只是考前临时抱佛脚,按着老师划的重点背了两天混个及格罢了。
三阴三阳体系是立体而多维的,涵盖的面也是极广的,体现了古代对世界认知的大智慧。大到无边无垠的宇宙,小到世间一粒尘埃,都离不开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应用于中医临床,与传统时方相比多了一个架构,或许有时呈现出来的样子比较简陋,更谈不上华丽,然而这正是经方魅力所在,往往能直达病所,解决顽疾。
就好比是建一栋房子,经方综合考虑了地区、气候、周边环境、土质等因素先建好房屋框架,或许装修不够完美,但是经得起风霜,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而传统的时方更多注重病症相合,经验用药大于理论组方,往往是外表华丽而应变不足。
刚来到大道的时候,跟随张老师抄方,那时的我就是一张白纸,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指引下,一点一点发现了三阴三阳体系中的奥秘,收获良多。
再后来,慢慢开始进入中医内科临床,也渐渐治愈过一些病人,当然,也时常得到治疗效果不好的反馈。
刚开始,碰到看得不好的病例总是很沮丧,不过久而久之,似乎就有些麻木了,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毕竟再好的医生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何况自己可能连入门级别还没达到呢。
进入中医临床时间越久,碰到的疑难病例自然就越多,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我开始尝试一些所谓时方对证治疗,或者在经方基础上加上一些所谓的效方,有的时候确实也能起到一些效果,不过更多时候都是收效甚微。
我开始有些茫然,所幸张老师让我加入这个学习的平台,让我可以获得再次重新认识三阴三阳的机会。
相信有了这几年临床的积淀,加上张老师对于三阴三阳体系认识的日臻完善,定能发现更多藏在三阴三阳体系中的中医奥秘。
(https://www.eexsvvw.cc/94976/3981637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