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戎、崔、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
及至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将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自此,立河西四郡凉州为四郡刺史府,从此也打通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联系。《汉书·地理志下》称: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
唐,开元二年,凉州郡府。彼时,因为开元盛世的影响,万国来朝,丝绸之路愈加的繁华,各国之人经过凉州府前往中原,凉州府街头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作为凉州府最繁华的贤孝街,你可以看到肤色各异的人往来不绝,路边的茶馆人影错落,仿佛是为了衬托这盛世美景,二楼阁台中西伎凉曼妙的身姿若隐若现,时不时传来的西凉乐和西凉词,更是惹得馆外的人不时驻足倾听,并附和着馆内的富商大户们鼓掌喝彩,端的那叫一个自在、快活。可就在如此繁华的地段,紧临着有一家店。
店面不小,为三层楼阁式建筑,门楣上用小篆挂着“来去阁”三字大匾,颇具古意。但是让人奇怪的是,这家店终日门窗紧闭,外人竟无法透过门窗看到里面的一丝景象,只有门口洒扫后留下的水渍,向旁人宣告着此地并非无主之宅,而我们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
正月十四,立春。
北方的开春还是挺冷的,塞北的风起自于更遥远的昆仑山、天山一带,刮到祁连山脚下就像刀子一样,街上的行人出门,皆是以巾遮面,否则稍有不慎,脸上可能就会裂出一道口子。尽管天气依旧寒冷,但是街上的行人却丝毫不见减少,原因无他,只因明天是三元八节里最重要的一天:上元佳节。
上元佳节,自西汉伊始,便是华夏民族盛大的节日,是华夏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隋初称为元夕,及至唐朝初年,因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改称上元节,故这天,又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的说法,所以在头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采买香烛花果,以待次日,拜神祈福。
更有信佛之人,亦会于正月十四日晚上,点长明灯供养“燃灯古佛”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
傍晚时分,街上的行人逐渐减少,这时“来去阁”的门却被轻轻的推开。屋主人刚点起一盏灯,听闻有人推门进来,愣了愣神,转头向门口看去,一位身着黄色僧伽黎的僧人走了进来,屋主人见状便又转过头去继续点灯,僧人也不在意,自顾自的掩上房门,动作很轻,像是怕打扰到主人一般,随后站定,静静的看着主人。
夜愈深也愈静,僧人从进门后便在那儿一动不动,不知过了多久,主人家终于点完了最后一盏灯,看了看门口的僧人开口道:“尊驾远道而来,殊为不易,请坐。”说罢,便来到榻榻米旁,倒了两杯茶,僧人见状走过来,坐在主人对面,摘下了头上一直戴着的斗笠,斗笠下是一张年轻的面孔,或许是长途跋涉的缘故,亦或是塞北寒风侵袭所致,他的脸色黯淡无光,面焦唇燥,唯一不同的是双目清澈明亮,神光若隐若现。
待僧人坐定,端起茶润了润干裂的嘴唇,随后又定定的看着主人。主人见状,又给他倒了一杯茶,缓缓开口:“尊驾不远千里来此,不会只为了讨一杯茶水吧。”
僧人摇摇头说道:“我曾于梦中,见昆仑山下,天地变色,城墙倒塌,房屋皆倾,佛国众人流离失所,一片地狱火海景色,便自东向西而行,想救万民于水火。但于路上遇一道人,他告诉我,凉州府内有一高人,以王朝更替作春,日月轮转作秋,可知世间沧海桑田一切变换,可解他人轮回之苦,所以,我便临时改道来到此间。”
主人看了看眼前人,说道:“既然尊驾是为梦中之景而前往西方救度众人,其心可贺,其勇可嘉,但是我又能帮你什么呢?”
僧人指着旁边一排排的供灯说道:“我来此间,亦是为点灯而来。”
“点什么灯?”主人平静的问到。
僧人站起来,向主人双手合十,施了一礼,随后又坐下说道:“我点灯有二,其一为凡灯,听道人言语,您应是有大德之人,我想求万盏灯,为我梦中那陷入地狱的数万佛民点明西方之路,不致沦没三涂,万一我此去西方,梦中景象成为现实,那此番前去定是有去无回,所以早早打算,以备后患。”
“那其二呢?”主人一边拾起木炭投入火炉,一边问道。
“其二,是求一盏心灯。”
“此话何解?”
“我此番前去,仅是因为梦中所感,若梦中诸景皆为现实,我又当如何才可救诸于万民呢?这一路走来我也想了一路,可终究没有想出办法,这也是我改道而来的原因之一,想请您为我点亮这盏心灯,解除我心中的迷茫。”
主人家叹了口气,指着炉内正在燃烧的火焰问道:“双手可熄炉中火否?”
答:“未可”
主人又问:“以风力则可灭火,但飞蛾振翅,可灭火否?”
答:“亦未可”
主人长叹一声:“既如此,不如东返,否则此番前去,亦不是飞蛾扑火?”
僧人听罢,不再言语,少倾,复问:“难道真无应对之策吗?我曾听闻上天有好生之德,佛祖又以慈悲为怀,可是这数万人的性命,为何就没人来救呢?”
主人看了看僧人,没有作答,而是反问道:“佛家有个词语叫因果,你既是僧人,我便以佛理问你。佛教有四大菩萨,我听闻佛教观音大士,号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但为什么尊位在大势至菩萨之下?”
僧人答:“因为因果之久远,非神通可改,一切神通在大势之下,皆着于空处,故大势至菩萨为第一尊位,这也是我佛家之人,不沾因果的由来。”
“那不就是咯,既知无法改变,又何苦强求改变,而且,此间因果由来已久,个中是非亦非你我可以决断,岂不闻‘人力有时尽,力所不能及’?”
僧人听罢,沉默良久。许久,起身,重新带好斗笠,向主人双手合十再做一礼,“尽管如此,但我还是想去试试,不为别的,只为这二十年来在长明灯前念过的佛经,我要亲自去看看,我心中的佛,能不能救这天下苍生。”
说完这番言语,顿了顿,又说道:“先前向您说的万盏供灯,还请您帮帮忙,我是出家人,身无余财,只有这一串念珠,乃是祖师传下来的,就当资费吧,请您不要嫌少。”
说罢,取下脖子上的念珠,把它放入主人的手里,像来时一样,轻轻地拉开门,向远方走去,直至隐入夜色。
主人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伸出手,张着嘴,仿佛想说些什么,可是许久也没能说出来。于是,他收回手,把它揣回袖子,转身进屋,就在他回头的一瞬间,夜中似有佛光乍现,可扭头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黑暗。于是,他便自顾自的走回了屋子,嘴里还嘟囔着:光想着给别人供灯,那你自己呢?
说着,又从柜子里拿出一盏灯,点上,和之前的灯并排放在一起,做完这一切,他便摇着头向楼上走去。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八月二十,吐蕃将领坌达延、乞力徐率领十万人马进犯临洮,人马驻扎在兰州,入渭源地区掠取牧马;唐玄宗命令薛讷以布衣之身出任陇右防御使,郭知运为陇右防御副使,与太仆寺少卿王晙一起率军十余万迎击吐蕃军队。十月初十,薛讷与吐蕃军队在武街作战,取得了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
〈作者按:
有唐一代,军功卓著。在其前期的鼎盛阶段,唐朝外服诸夷,内镇群雄,取得了非常大的军事成就。但是,在唐王朝的战争史上,却始终被“吐蕃”这一新兴的王朝所困扰。吐蕃虽然是一个来自相对比较贫瘠的高原地区的奴隶制政权,但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内却异军突起,成长为一个强大的地区政权。唐朝与吐蕃的恩怨故事甚至改变了整个河湟乃至西域地区的历史命运。
虽然我们一直在肯定由文成公主入藏带给汉藏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但要承认的是,吐蕃与唐朝从来就没有建立真正的和平。
根据《唐蕃战争年表》记载,唐朝和吐蕃之间一共发生了一百九十二次战争。而《册府元龟》《旧唐书》等典籍的数字统计为一百零九次,其中重大战役多达八十八次。可以说,整个唐、蕃交流史中战争扮演了一个主要角色。〉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史功过因果缠绕,只能留待后人,细细评说。〉
(https://www.eexsvvw.cc/94942/39763409/)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