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无垠的沙漠边缘,寥寥几座低矮破败的房子组成的小村落在风沙的侵蚀下还能继续生存,得益于公社曾在这里组织过几次治沙防沙大会战,种植了大片防护林,才保住了李家村仅存的耕地。但由于土地贫瘠,存不住水,再加上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片林属于公家的,也就没人去栽树,去维护,慢慢的,树都死了大半,倒下的树都被村民砍了拖回家,树干用作搭圈舍,编做栅栏。
石郁南,一个从河南逃荒过来,他父母和弟弟妹妹都死在的逃荒的路上,只剩下他一个人跟着逃荒人群进了陕西。他无依无靠,只能靠要饭为生,那几年,他要饭几乎要过了整个陕西境内,后为躲避战乱,向北流浪,再一个寒冬腊月,他饿昏在马路边,被李俊山救起,李俊山年轻的时候跟人跑过马帮,跑马帮的时候受过伤,干不了重活,老婆常年患病,只能在家侍弄那几亩地,老两口只有一个17岁的女儿,家境好的时候也送出去上过学,李俊山见石郁南生的高大,踏实能干,就招做了上门女婿。
石郁南身体也还有股子力气,不仅能种自家地里的庄稼,还在旁边开了三分的荒地来种旱烟,日子过得还不错,偶尔还有余粮去救济村里的困难户。儿子每月给他寄来的钱,他从不乱花,每一分钱都不存好,全部用来买树苗,种在他的那个山坡上,在那里种植下一大片枣树、松树和沙柳,而这几年石郁南执着于在这种树,是因为在那里埋着他的妻子李淑华。文革时李淑华因为父亲的原因被批判,在那年冬天的批斗会上受了伤,由此落下病根,虽然石郁南精心照料,遍求良方,一年后还是离开了。因淑华生前爱吃枣,自己也曾给妻子承诺过:这辈子别的给不了你什么,但枣能让你吃个够。婚后石郁南细心照料,枣林每年都大丰收,摘枣时两口子都会请上村里人一起去打枣。李淑华死后,石郁南将她葬在了枣树下,此后几年,石郁南又将那片枣园面积扩大,为保护枣树,又在枣树外围种上了沙柳松树,形成了十来亩枣树沙柳混种的布局。闲暇之时,石郁南都会点上一锅旱烟,做在李淑华墓前,看着这片枣林和不远处的村落,述说着近期发生的事,回想着他们的曾经。
石郁南拨了拨烟锅,从地上捡了颗枣子,看着这枣园里满地的枣子,以前村里人偷摸拿竹竿来敲枣子吃,只要不折坏树枝,不扰到淑华这里,石郁南都不会说。剩下留在村子里的人也敲不动了,石郁南每年都会捡一些送去分给村里的人,剩下的都留在这里陪着淑华。
石郁南咬了一口枣,说:“真甜,今年枣树结的枣子还挺多的,过段时间我准备挑点好的带去华生家,说来我也好久没见咱大孙子新民了,那孩子现在长得跟他妈一样高了快,再有俩月就10岁了,听华生说不爱念书,有点调皮,还经常往人小女孩书包里放过虫子,被人家长告到家里去了,免不了要挨顿打。以前这孩子每回来都会拉着我上这来打枣吃,刚开始都是我抱着他打,后来再大点啊,他不吃掉地上的了,自己爬树上摘,跟猴子似的,你看这孩子爬树的样子像不像华生小时候,不过新民这孩子一个人终归是孤单了点,等将来华生他们老了,孩子一个人被欺负了也没个帮手啊,我琢磨着这回去的时候,跟华生说要他们趁着年轻再要一个,最好是个闺女,闺女知道疼人。”
石郁南把目光转向村子后边那片残存在风沙中的防护林,看了许久,陷入了沉思:当年大会战种的防护林里的树死的差不多了,没人会去在乎那几棵树了,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这块地方他们都不要了,他们要把村子扔给沙漠了,连同村里还活着的那几个老家伙,一起扔给沙漠,昨天福田还说他要早点死,不能留到最后,不然死了都没人给他抬棺材了,还问能不能再咱们这片枣林里给他留个地方,他不想埋在沙子里,风沙一盖,连个土堆堆都没有,将来别人从这过,都不知道他躺在下边,活着吃了一辈子沙,死了不想再埋在沙子里了。上个月二憨走的时候,村里那些老家伙都哭了,平常不说不笑的也哭了,他们都害怕跟二憨一样,走的没声没息的,将来自己埋在哪都没人知道,人就生死两件大事,生的已经这样窝囊了,死了再无棺无牌的。二憨一辈子无儿无女的,吃了一辈子苦,啥都没捞着,还受尽欺负,埋在那片剩不了多少树的林子,二憨走了,剩下的树没人管了,也不知道哪天会被风刮倒,跟二憨一起,埋在沙漠里。二憨比我大不了几岁,憨憨的,什么都不懂,整天咧着嘴笑,村东头逛到村西头,兜里总装着捡来的东西,地上有啥捡啥,捡的衣兜鼓鼓囊囊的又扔回他那棚子里,又出来捡。他脑子不灵光但干活特别勤快,当年大队种那片防护林的时候他是最积极的,去的最早走的最晚,没事还经常挑水去浇树,就是走在路上看见一坨牛粪都要捡起扔到林子里去,村里人都笑他:果然是个傻子,那么卖力气给公家干活,队里又会不算你工分,白白耗掉些力气。二憨说憨也不憨,你看以前他辛苦种的那些树,现在替他挡着风沙呢。
石郁南猛的吸了口烟,把头斜靠在墓碑上,说:“淑华,我有个想法,今年我也五十多了,没几年就要来陪你了,我打算把村北的那片林子种起来,带着村里那些人,我们几个老家伙来年开春的时候开始种,种上几年,咱村就不会起沙尘了,咋样,你肯定会支持我的,不过这事还得和华生商量商量,得华生同意,华生一直写信来催我去他那住,儿子心思我知道,不想我留在这吃苦,但我离不开这了,我刚到这的时候,你和咱爸咱妈给了我一个不起沙尘,有树有草的家,等我走的时候,留给华生新民的也要是一个有树有草的家。咱村那片林子我去看过了,还能救的回来,只要把那些倒了的树做个架子,砍掉那些死了的树杈,再不定时的去浇水,都能活,等这片林子活了,来年开春,我就在林子北边和东边种上树苗,争取把那片防护林和咱家这片枣林连成一片,然后再往北边扩大,你看能行不”
石郁南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从兜里掏出一个布袋,弯腰去捡枣了,不一会就捡满了小半袋。石郁南将袋子打了个结抗在肩上,他要赶紧回去,太阳马上就要下山了,天黑后从北边吹过来的风特别冷,夹杂这砂砾,吹打在脸上特别疼。石郁南裹紧衣服,提着袋子,快步向村子里走去。
石郁南进村后先去了李俊文家,李俊文虽说和他岳父同辈,却也只比石郁南大五岁,按辈分,石郁南也要叫他一声叔,李俊文家现在就他和老伴在家,老伴有哮喘,没钱买药,却也只能熬着,因长期营养不良,所以老两口身体都十分消瘦,他俩原本有个儿子,多年前,和公社领导发生冲突,被拉去批斗,当晚就跑外面当盲流了,至今杳无音信,只剩下老两口留在这苟延残喘。刚进院子,见李俊文艰难的抱着一捆玉米杆往柴棚里拖,院里的还晾着两排玉米没收,屋里漆黑,连灯都没点,石郁南赶紧上前帮忙,却不小心被院子里散落的玉米杆绊倒,李俊文听见后面有响动,回头一看,石郁南摔倒在地上,旁边还有一个沾满灰尘的布袋子。惊讶地说:“呀,郁南,你这是咋了,没摔着吧。”赶忙放下玉米杆,转身去扶石郁南,石郁南从地上爬起来,灰也没拍,迎着李俊文走去,说:“没事没事,刚进门没看清路,来,俊文叔,我帮你。”石郁南上前抱起那捆玉米杆立在柴棚里,又转身帮着李俊文把地上散落的玉米杆整理打捆,拖进柴棚。李俊文一边收着玉米一边对石郁南说:“郁南啊,多亏你来了,不然我这把老骨头啊可得散架咯。”石郁南接过李俊文手里的玉米,放进编织袋里,说:“叔,以后有啥重活你叫我就行,诶对了,婶子呢,还没回来?又上半仙家了?”“没有,在家呢,你婶子今天不舒服,都没出门,在那做饭呢。”李俊文转身朝屋里喊了句,“他娘,郁南来了,饭菜多做点,在把那酒热上,赶紧的,把等点上啊。”屋里传来一声虚弱的回应:“好,马上就好了。”紧接着又是一阵急促的咳嗽。
石郁南赶忙对李俊文说:“叔,我刚捡了点枣,这不,给你们送来尝尝,饭我就不再这吃了,等会我还得给别人家送点。”说罢将装好玉米的袋子打结绑好,夹在腰上,扛起向屋里走去,推开门后将玉米扔在门边的炕上,一阵风趁势从门缝里吹了进来,将那刚点好的油灯吹灭,石郁南赶忙将门带上,漆黑的房间里只能看见灶台里忽明忽暗的火苗扑腾着,随着划火柴的声音响起,油灯又被点上了,一只粗糙干瘪的手拿起玻璃罩罩在油灯上,随着油灯的点起,石郁南才看清婶子斜坐在床沿,倾身拨弄灯芯,试图将火苗挑的更大些,可是瓶底那点煤油不允许火苗再大了,婶子抬头看着石郁南,笑着说:“郁南来了,来坐,坐这,饭马上就好,等会啊你和俊文喝点,家里那只老母鸡啊前天刚下了两个蛋,等会我给你做荷包蛋啊。”婶子用手拉了拉头上裹着的那块泛黄白毛巾,掖了掖那件大棉袄,伴随着轻声的咳嗽,缓慢的起身去做饭,石郁南赶忙上前拉住她“婶子,饭我就不在这吃了我刚从枣林那回来,捡了点新鲜的枣子,送过来给你们尝尝鲜,待会我还要给其他几家送点。”忽然想起枣子还在院里,起身开门侧身出去捡起袋子,帮着俊文把剩下玉米拿进屋,从袋子里捧了一捧枣子放在桌子上,跟他们打了个招呼,扎紧袋子转身出去了,这个时节也没啥吃的,吃个枣子,还能让嘴里有个味道。
石郁南刚出院门,屋里那盏灯就灭了,又恢复了那片黑暗,他回头看了一眼,裹紧衣服,走向其他村里人家。给村里人送完了枣后,石郁南点燃了一盏煤油灯,坐到了灶台前,从柴堆里拿了几根小柴把火烧起来,起身往锅里加了一勺水,锅里蒸盘上的碗里还放有一个早上做的玉米馍,盖好锅盖,转身在桌子上的纸盒里抓了把烟丝放进烟锅里,坐在灶台前,拿起一根燃着的柴点着了烟,一口接一口的吸着,望着灶里的跳动的火苗陷入了沉思,想起刚去李俊文家的场景,心酸又无力,偶尔送去些粮食也只能帮一时,吃完了也就又回了老样子,村里和他家和他家情况差不多的人家也不少,像村南边的拐子,小时候患病落下残疾一辈子没结婚,孤苦伶仃一个人,想到拐子,突然想不起来他的大名叫啥了,他应该也叫李恒什么,可到底是李恒什么,想了许久也还是想不起来,这么多年来,自己和村里人一直是叫他拐子,好像没谁叫过他大名,估计连他自己也忘了爹妈给他的名字了吧,不过,又有谁会在乎呢。
锅盖被蒸汽推起跳动的声音将他拉回了现实,石郁南起身将锅盖打开,用湿抹布托着将碗拿到桌子上,又往灶里添了一把柴,将炕烧热,从炕边的酒坛里舀了一勺酒倒在碗里,坐在炕上咬了一口馍,拌着两根咸菜,嚼着喝着,望着窗外,听着风的呼号声,接上刚刚的思绪:村里过得稍微好点的也就李福民,李青山和自己家,可都是勉勉强强能吃的饱穿得暖,家里点的起煤油灯,多的一分钱宽裕都没有,并没有比他们强到哪里去,也难怪年轻人都往外面跑,辛辛苦苦连肚子都吃不饱。
“真是个烂地方。”石郁南骂道,喝了口酒,咬了口馍,想起他下午在跟淑华说的那个想法,开始去试想这个方法的可行性:要真把北边那片林子种起来了,沙尘就吹不过来了,地下也可以存住更多的水,那片地也就不用每天去挑水浇了,那庄稼收成肯定多很多,到时还可以放羊了,到时就有羊肉吃了,说来村里也好久没有人养羊了。想到这,石郁南开心的笑了,抿了一口酒,思考着种树的事:种树苗要等到明年开春,这两天先把那片林子里倒掉的树扶起来,再给它打个架子,活着的树上那些死掉的树枝树杈给砍了,话说回来,村后边那么大一片林子,真要连到东边那片林子,这么大面积,真要靠自己去栽,这可有的忙了,村里边那几户人家,有没有可能把他们一并叫上,帮着我一块种呢,就是挖不了坑,帮忙扶扶树苗,浇浇水也好啊,现在这时节地里也没啥事,大伙都各自在自己家避风不出门的,喊他们一起去种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去,不过,不管他们去不去,自己明天开始干,能干多少干多少。
第二天早上,石郁南吃罢早饭,磨好柴刀,锁好门,袄子搭在肩上,把手里那条白毛巾裹在头上,拿起那把刀走向北边的那片林子,刚出门不远就看见半仙从屋里扛着一袋粮食往门口的推车上放,估计又是推出去卖的,半仙放下粮食也看见了石郁南,跟他打了声招呼:“郁南,大早上的干什么去啊。”石郁南没有搭理他,快步离开了这里。
一看见到这个半仙,石郁南就来气,这个半仙大名叫李福长,也50多岁了,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地里活也不干,没事就跑到石河子乡上的供销社,摆摊的边上和那些妇女闲扯,撩骚间总是要往人妇女小姑娘腰上手上摸一把,后来政策放开后,他也和其他人一样跑外面去寻活干,可他啥本事没有,又好吃懒做,混了不到两年,饿的没法子了,又跑回村里说要回来种地,可他哪是个种地的人啊,不知道从哪找了件道服一个拂尘一把木剑,装扮上神仙了,自称出去的这两年在终南山潜心修道,已经得道升仙了,但在升仙的时候,他师父对他说:福长啊(连法号都懒得编),你已经修炼得道远离痛苦疾病,马上就可以升往天堂去享受极乐了,可是你的乡亲父老,你的亲人,他们还在遭受这人世间生老病死的折磨,回去吧,回去解救你的乡亲,于是他就回来了。靠着这套说辞和一些不知道从哪学来的把戏,现在俨然成了十里八乡的老人眼里的活神仙,平时大病小灾的都不去医院不去找郎中开方吃药,反倒是小病跑他这来讨碗纸灰水喝,再跟着念一段经文,当然,大家都不识字,反正都是跟着半仙念,大病下不了床的就把半仙请到家里去做一次法事。这一切都是有偿的,信徒们家里穷,拿不出钱来,就只能拿粮食来抵,半仙收下粮食后,留下自己吃的,剩下的送到乡里卖。靠着这套骗术,半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竟比村里所有人都要好。石郁南倒不是嫉妒他光景好,而是瞧不起他靠一套故弄玄虚的骗人把戏去骗那些可怜人最后的口粮,自己不劳而获,却让那些真正种地的人忍饥挨饿,还耽误别人治病,甚至借口违背神的旨意去干涉别人的家事。
(https://www.eexsvvw.cc/89428/3035677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