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和小偷
禅师隐居山中,结庐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做完了一天功课的禅师信步走出门,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禅师。
禅师沉醉其中,许久而归。
刚到门口,发现屋内人影晃动:原来有小偷在行窃!
禅师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值钱的,便伫立门口静候小偷出来。
空手出来的小偷,见禅师挡住门口,惊慌失措,呆在那里。
禅师温和地对他说:撥感谢你赶了那么老远的山路来看我,但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你。山中秋夜寒气浓重,我看你衣着单薄,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说完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让开一条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脸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禅师望着月下小偷远去的背景,叹道:撥可怜的人儿,但愿我能把天上的这轮明月送给他!斳
第二天,太阳出来了,禅师打开大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齐齐,用油纸包着。
正是禅师昨夜送给小偷的那件。
禅师收起衣服。
这时,一轮红日在山项了,禅师面对太阳,双手合什,自言自语: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轮明月了!斳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医家多解释为,天道,圣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钦佩、佩服它。
谬之千里!关键在这个“佩”字,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佩”是会意字,从人、凡、巾,本义是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佩,大带佩也。——《说文》),做为动词使用时,也多以佩戴装饰品有关(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联系到“圣人行之”,那么,“愚者佩之”其实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说只是将它当作一种装饰品而已。比方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说起宗教、说起修行,那是一个口灿莲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为,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愚者!
再进一步往深里想,“行”字无论是做为修行或者行动讲,都明显具有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那么“佩”呢,做为装饰品在行动中处于什么状态?大家想一想看,我们的举手投足、或急或缓,它是不是都被动地亦步亦趋,被我们任何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晃动着、摇摆着,甚至是翻滚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现在我们应该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天道这个东西,圣人会主动地去感悟它,并遵循它的指引主动修行自己,而愚人则是被动地、浑浑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灭的境地。用当代流行的话语来说,圣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只与一种灵性的觉悟有关。
最后,简单说一说“圣人”、“愚者”,关于“圣人”,我们在《上古天真论》中有关专门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圣人是我们凡夫俗子在当下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无论是圣人还是愚者,在这里应该都是一种泛指,因为,如果非要对人进行粗暴分类,至少还可以有贤人、常人介于圣人与愚者之间,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圣人”可大致理解为修行的人,而愚者则是余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谓“修行”的人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相信一种先验性的、非物质的存在,它才是世界的创造者与主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负罪而生的,我们一生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似赴一场赶考,为的是下一次轮回开始前的那场“审判”。事实上,这种来自于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修行的关键,就在于与这种能量建立沟通机制,并通过它参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从而提升整个人生之格局,且影响下世。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31)
五色之变与五味之美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纷纭复杂,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这么难以把握的世间万物难道真的没有办法把握吗?我们的伟大先祖轩辕黄帝替我们向天师岐伯问了这个问题: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说:“讲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相合而生成有形的万物。‘因变以正名’,又因为天地之气变化多端,所以万物形态各异,并依据各自差异确定它们的名称。天地间五运之气和阴阳的变化,在万物生成过程中,哪个作用大,哪个作用小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黄帝这里说“余闻气合而有形”非常重要。在后面的《宝命全形论》里,说到人是怎么产生的?岐伯就提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庄子曾说过:“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任何万物都是由气相聚而成的。
岐伯回答:“你问得很详细啊!只是“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天极其广阔,不可以推测;地极其博大,不可以计量。不过既然您提出了这么一个神秘又深奥的问题,那就请让我陈述其中的道理吧。“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自然界的草木生有五种颜色,但五种颜色的变化,是不可能看尽的;草木生有五种味道,但五种味道的醇美,是不可能尝完的。这一句中的“胜”(shēng)要读第一声,的意思是“完尽”,我们在写信时最后要写一句“不胜(一声)感激”,就是感激不尽,要是“不胜(四声)感激”,那意思就不对了,有人还写成“不甚感激”,那就是“我不是很感激你”,这不闹笑话了?
这里五色的变化“不可胜视”是什么意思呢?这里要按照五行来理解,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你永远也看不完的,绘画不就是五种颜色变化组成的吗?然后各种不同的组合永远也看不完。五味鲜美“不可胜极”,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可以调和成各种各样的味道,是我们永远也尝不完的。
这种观点在《孙子兵法·势篇》中已经说过了: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声音不过五种:宫、商、角、徵、羽,这就五声音阶,相当于1、2、3、5、6,但五声的变化却是听之不尽;颜色不过五种:青、红、黄、白、黑,但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味道不过五种:酸、苦、甜、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
战势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的变化却无穷无尽。战势的“势”,是物质在运动中所产生的一股潜在力量,包括气势、声势、态势、趋势等。《孙子兵法·形篇》讲了军队的形,就是存在的状态,偏于静态;这一篇讲了军队的势,表现为它战斗的能量,偏于动态。怎么取得战争的胜利?很简单六个字:“以正合,以奇胜。”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叫“出奇制胜”。正奇是什么?就是阴阳,正为阳,奇为阴。
五声、五味、五色是什么?就是五行。我在前面已经多次说过了,阴阳和五行是一回事,阴阳的细分就是五行,五行的整合就是阴阳。大家发现了没有?中医治病、处方用药就像用兵打仗。所以有一句话叫“用药如用兵”。
岐伯接着说:“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人们的嗜好欲望不同,但各种颜色、味道是分别与人体相通的。当然人的欲望也分五类,中医上的五欲主要是说眼、耳﹑鼻﹑口﹑身的欲望,在佛学中指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欲望,民间一般指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五色、五味、五欲它们各有所通,跟谁相通呢?跟人体内的五脏相通。
岐伯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个“食人”是什么意思?这个食是不是吃的意思啊,如果理解为“吃”,那不变成天吃人以五气,地吃人以五味,那就大错特错了,怎么会是吃人的意思呢?
这个“食人”是“给人吃”,“食”是使动词,让人吃,意思是天用五气来让人吃,地用五味来让人吃。也就是说天用五气供人们生存,地用五味供人们食用。天供养人的五气是哪五种气味呢?是指臊、焦、香、腥、腐这五种气味,前面学过的《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提到过这五种气味,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
五味已经讲了多次了,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总的来说,五气、五味的饮食进入脾胃,然后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身体;分而言之,饮食因为五味的不同又偏向作用于不同的五脏。根据五气、五味入五脏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按照不同的身体情况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五气由鼻吸入人体,贮藏在心肺中,上升使面色明润,使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人体,贮藏于肠胃中,被肠胃所消化吸收,来滋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调和就具有生化能力,津液随之生成,精神也就自然产生了。
胃肠产生的营养物质从哪里来的呢?来源就是我们吃的五谷粮食。饮食经过脾胃的消磨变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再被运输到全身,有的濡润五脏六腑,有的滋养四肢百骸,所以就身体健康,精神充沛。
“气和而生”这四个字非常重要。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只有调和才能产生万物,使万物生生不息。大家知道最早“和”的思想是怎么来的么?就是从饮食、声音、音乐这些日常生活中体会出来的。
早在西周末年太史伯阳父(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就是如果和谐,那么万物才能生长繁衍;如果完全一致,那么万物就无法继续发展下去。他举例子说,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就会单调得没办法听;如果只有一种物品,就会单调得没办法看(没有文彩);如果只有一种口味,就会单调得令人生厌;如果只有一种事物,就会单调得无事可说。过了两百多年,春秋时期齐国上大夫晏婴完全继承这一思想,他说:“和如羹焉。”“和”就像做肉羹,要用水、火、醋、酱、盐来烹调,要各种佐料调和在一起才有美味。这一篇提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调和食物五气就能够滋养生命,首先生成津液,津液有多么重要,口中的津液,道家称它为琼浆玉液,也成为“神水”,“神水九吞咽”,津液一定不能吐掉,要反复吞咽,到达下丹田;然后生出“神”,“神”的意思非常多,这里既有精神、意识的意思,又有活力的意思,一个人就有活力了,两眼炯炯有神,神明就出来了。
(https://www.eexsvvw.cc/80660/6241683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