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要下山,但徐子婴并没有着急着马上就离开。
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日如痴如醉的研读着许知行留下来的《道藏》
那一天,他一念顿悟,道门玄法有成,步入八品境界。
虽然对于他自身的实力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提升。
但对于徐子婴修行道法来说,却拥有非常不俗的意义。
有了八品道门真气的支撑,他再来看这些道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天窗,明显轻松了许多。
下山之前,他需要尽可能多的将这些道书记在脑海中。
往后游历天下,便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相互印证,从而真正领悟。
并将其传递给世人。
与此同时,已经离开了紫阳山的许知行降落在一座山头,回头看向紫阳山的方向,不由得会心一笑。
感叹了一句‘不愧是道门天定传承人,一天时间便入道门八品境界。’
因为系统返还,许知行的道法境界也因此水涨船高,直接突破了四品。
对于这趟紫阳山之行,也算是一个完美收官。
虽然所经历的事并不多,但其实紫阳山之行对于许知行的意义却尤为重大。
因为就是在这里,许知行终于明白系统的真实意图,明白他穿越来到这个世界的真正使命。
以及,他自身所追求的大道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去走。
这短短的三个月,是许知行对自身现在以及将来一次非常清晰的认知过程。
这一点对于一个修行之人来说,重要程度远高于修为的提升。
离开紫阳山后,许知行直接御风远游,跨过了雍州,直接进入了九州最北部,云州。
刚进入云州地界,许知行便莫名其妙的心生感应,目光投向更北的方向。
稍稍思索后,许知行不禁微微笑道:
“看来小清的教化之功,功不可没啊。”
有了这份感应,许知行便不在云州逗留,直接御风北上,出了云州。
一路进入北燕国最南边的国境。
入了北燕国后,所见风光自然大有不同。
许知行两世为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辽阔的草原风貌。
乍一见,确实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草原成立北燕国后,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在辽阔的草原上,竟然能看到一座座固定房舍聚集的城镇。
看到一条条宽敞的官道。
成群的牛羊马匹,和成片的耕田竟然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
北燕国竟然实现了放牧和农耕的谐相处。
而且看草原上牧民们的状态,北燕国的国情显然不像大周国内传播的那样,野蛮、贫穷。
反而是有种轻松自在的满足感。
许知行从北燕南境一路向北,一路上的情况都看在眼里。
大感欣慰。
看来宇文清将从他那里学去的一些现代化知识用到了治理国家上,北燕国在他的治理下,国民的生活质量倒是远比之前那种散乱部落的状态下好了许多。
北燕立国不过才六七年,就能有这番景象,很不错了。
最让许知行欣慰的是,北燕国各地都建有学堂。
他专门去看过,学堂里的学子读的都是他所传授的至圣儒学。
但或许是因为基础太弱,再加上北燕国在这之前会读书识字的人并不多,这些学子并不能真正明白至圣儒学中的精髓要义。
所学成就,自然也就不会太高。
否则以许知行如今占据的天下文道气运,不会要等到他进入云州才勉强感应到北燕国的文道气象。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北燕国立国时间太短。
而北燕国的前身又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对于读书识字本就不重视。
如今要不是因为北燕国有科举,听说读书能入朝为官,成为人上人,恐怕就算告诉他们读书能读出一个陆地神仙,也没有多少人会去多看一眼。
许知行看着那一座座学堂,和那些学堂里一边读着书,一边苦思冥想的学子,不由得轻轻一叹。
宇文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就像是无米之炊,就算厨艺再好,也不会有什么成果。
北燕缺少的不是学子,而是教书的先生。
缺少真正理解至圣儒学的人。
这一点,光靠宇文清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需要时间的积累。
一国文脉,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形成。
许知行加快了脚步,打算直接赶往北燕国京都,上都城。
上都城的选址很有讲究。
北方草原虽然大多是一片平原的草场,但其中也有一些海拔极高的山峰耸立。
上都城的选址就在草原中北部,那三座被曾经世代盘踞在这里的神鹰部落称之为三圣山的中央。
三圣山相互环绕,彼此之间虽然相隔足有近百里之遥,但也为坐落在中央的上都城提供了极好的天然屏障。
让上都城东、北、西三面都被高达千丈的三圣山据守,只留下南面留有一个缺口。
所以想要攻打上都城,就只有从南面这一个方向进攻。
否则就要翻过数千米高的三圣山,顶住那万年不化的积雪,才能勉强来到上都城的其他三个方向。
若是一两个身怀超凡武力的武夫,想要翻过三圣山自然不难。
但若想要指挥大军来翻雪山进攻上都城,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
就算翻过去了,后续补给,增援也必将成为极大的问题。
这就是宇文清为何会有底气在这里建都的根本原因所在。
来到上都城外,许知行目光没有停留在那座雄城中,反而是跳过了上都城,看向上都城北面几十里外,那座巍峨的大山。
一座山并没有什么吸引他的地方,但那座山上,却有一缕令许知行十分熟悉的剑气。
(https://www.eexsvvw.cc/140332/2115618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