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使带来的封赏,乐乘全都用于救灾。乐乘为了救灾,反复派人下山与燕人交易。
只可惜,山下的情况也不是很好。曲逆、庆都、顾城,都曾经驻扎过赵军,赵军吃起粮食来一点也不比燕军少,这几座城池虽然底子厚一点,但也被赵军吃得差不多了。燕下都并没有被兵,状况要好一些。但遣散士卒和战争赔款,也让燕下都府库空虚。只有燕下都的大族们还有些余粮,成为乐乘重点争取的目标。
与邯郸不同,代郡环境闭塞,境内高山峻岭林立,交通不便,商业很不发达,指望像邯郸那样靠提高物价来争取四方粮食运入,完全不可能。但交通不便也能带来些好处,燕军不可能深入代郡的每个角落,那些躲在崇山峻岭中的乡里还能保持完整。只不过这些聚邑都很贫穷,自产的粮食都不够吃,几乎没有剩余粮食,对代县周围的饥荒没有大用。
乐乘送走王使,走出代城,到各处巡查。眼见得处处田园荒芜,家家炊烟断绝,心情无比沉重。
一名陪着乐乘出来的门客对乐乘道:“燕人皆不愿上山,意代郡之地,不足偿其用。”
乐乘道:“似此,如之奈何?”
一名门客道:“彼燕不至,吾独不往乎?”
乐乘道:“何谓也?”
那名门客道:“举兵伐之,而取其食,不亦可乎!”
乐乘道:“非王命,焉得举兵!”
一名门客道:“山中颇有盗贼,出山劫之,每有所获。若举兵伐之,所获必多也。”
乐乘似有所感,道:“盗贼劫之?”
门客也似心有灵犀,道:“吾亦劫之?”
乐乘道:“速通四面山贼,吾将见之。”
所谓的山贼,其实不过是活不下去的普通百姓,许多也是代郡人,也有燕人。他们在“良民”中间自然有许多联系。乐乘的门客们找到他们的关系,将各股山贼的势力请到代县,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邑人和自己的武士,下山劫掠。
本来这些山贼也不过十来人,几十人就算多的,这种力量,最多抢一些孤悬在外的散户。现在这一组织,至少也是上百人的队伍,通常有二三百人。像这样大股的山贼,一般的城邑几乎都难以抵挡,可以深入到城边,把整个乡邑的财物都抢光。甚至有的还打破城池,把城里的东西也抢了。
偶然一两个乡邑遭遇大股盗贼,还可以说是偶然现象。现在山下几十个乡邑连续被劫,显然不正常。有人上报到县里。不过山贼们也都是“盗亦有道”,只抢东西,不到万不得已,并不伤人;而且只抢成熟的东西,不祸害田里的庄稼。县里听说只有财产损失,并无人员伤亡,明知不是一般的山贼,也就以“山贼作乱”,加以搪塞,不予深究。深究下去,弄不好又是一场战争,那就不是只有这么点损失了。
抢回来的粮食,乐毅要求一定要耕种一半,不能全都吃了。作为农民,自然珍惜耕种的机会,对这种卖命抢来的粮食,更不会浪费丝毫。——其实,就算是山贼,他们也会在自己盘据的据点周围种地,能不抢就不抢。
那些山贼,只要愿意的,都可以作为归顺的游民,给予户籍,分给田亩。
代郡靠着抢劫,硬熬过了这一年。
到了秋收时节,乐乘看着地里还有收获,府库也有了盈余,就开始征集士兵,等待赵王的命令,准备对燕作战。
准备秋收后的对燕作战,也是廉颇这一年的中心工作。他精心计算着兵力和粮草,派出使臣与诸侯联络,请他们出兵、出粮援助。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从太原征兵,出井陉,与邯郸的部队会师,共同北上。而对邯郸周围,则放松了征兵的比例。
廉颇采取外交行动的对象,主要还是三晋的兄弟们,齐、楚两国也派出使臣联络,但齐王一如既往不参与中原诸侯的战事,春申君也以忙于迁都为名,加以拒绝。韩、魏两国,只有魏国表示愿意派兵参战,韩国只愿意出钱粮支持。
秦国好像在赵国的计划之外,廉颇甚至连使臣也没有往那边派。
在二月安葬了秦孝文王后,秦国的丧期也就算结束了。但按惯例,这一年还不能改元,仍称孝文王元年。每天早朝时,子楚仍自居于太子之位,将秦王的席位空出来。
新任的丞相吕不韦,在主持完孝文王寿陵的修建工作后,主动请缨,主持兵器制造,政务大事仍由王龁和内史绾商议决定,他只参议,并不负责最终决策和执行。秦王知道他新到秦国不久,对政务有一段熟悉过程,也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主持兵库工作一个月后,吕不韦提出一个让王龁都没有想到的问题:为何秦军不配备弩?要知道,无论是魏军还是韩军,远射兵器中都包括弩的,齐国更是配备了大量的弩。
王龁想了想道:“秦人素习弓而不习弩,是以无之。闻弩发数支则不中,未及弓用之无尽也。”
吕不韦道:“臣闻习弓者,虽经年不精,而习弩者,朝学而暮成。请于秦制弩,以试其用。”
王龁碍于吕不韦是秦相的身份,不便驳回,道:“相但请于王,臣敢不效力!”
吕不韦于是找秦王商议制弩之事。秦王也不是很关注弓和弩的区别,但这事是由吕不韦提出来的,秦王也道:“弓弩之事乃卿之所司,但依卿意可也。”
得到秦王和尉的认可,吕不韦即从河东调出韩腾和冯去疾,让他们借助在韩国的关系,聘用一批制弩的工匠。
秦国要制弩的事,吕不韦叮嘱不可外传,只在暗中悄悄进行。制弩工匠聘用以私下聘请为主。由于韩国的工匠一般都是自由身,招聘工匠的工作其实不难进行,单是洛阳的弩工就有不少。
弩作为一种结构复杂、精细的武器,制作起来并不容易,有条件用弩的,一般都是有力之家。这种情况让弩的制作具有很强的个体化倾向,招来的弩工技艺各不相同,弩的结构也有很大不同。
吕不韦再次发挥工匠精神,与弩工们一起探讨弩的制作工艺,简化制作流程,精简不必要的配件,加强了关键配件的要求。并且,为了与秦制的箭矢通用,还统一了弩的尺寸。
按照新的标准制出来第一支弩,弓力强劲,如果是普通的弓,身强力壮、训练有素的人勉强能拉开,但现在是弩,平时张弓的技巧在这里完全用不上。有的工匠是有经验的,他道:“吾观韩卒之张劲弩也,必以足踏之。”他边说边示范,用一只脚踩在弓臂上,双手拉弓,身往后仰,将弓弦拉开,扣在弩机上。众工匠一起欢呼起来,都称赞这名工匠见多识广。
下一个困难又来了,几次挂弓后,木制的弩机就出现了裂纹,已经挂不住弓了。对此,弩工道:“机关本性如此,必也多备弩机,损则更之!”
但吕不韦认为射几箭就要更换弩机,完全不符合作战的要求。怎么着也得等一场战斗打完,再改弩机才行。他问道:“木则易损,以金为之何如?”
弩工们都沉默了。他们这些制弩的,从来没有从事过青铜冶炼,他们的全部技艺,大半就在对弩机的制造上,如果不用他们制弩机,难道只用自己造弓吗?
吕不韦不管这些弩工的情绪,立即找来金匠,让他们按照指定的规格铸造出弩机来。
吕不韦又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弩机铸造的工艺中。弩工们现在彻底休息,等待弩机的制造工艺开发成熟。
弩机的结构复杂,由多个小部件组成,要分别铸造,最后拼装成型。这些小部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尺寸铸造,不能有丝毫误判,否则就拼装不上。另一方面,木匠在制造弩时,必须严格按标准预留安装弩机的位置,差一点弩也就废了。
吕不韦意识到,他必须集中秦国最优秀的工匠,来完成弩的制作,仅仅靠招募来的弩工是没有希望的。于是,国内技艺最高的木匠、金匠、弓匠都被抽调过来,集中完成弩的设计和制造。吕不韦依然吃住在工匠棚内,监督各项程序的完成。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优化,终于形成了弩的制作标准。这些弩可以击发上百次而不出故障。
吕不韦采用分头制作,集中组装的工艺,组装了一百支弩,请王龁鉴定。王龁观摩了吕不韦的演示,道:”足可当弓也。“
吕不韦道:”愿练杂兵百人,以观其效。“
王龁也不在意,就从自己亲营中选了一百人交给吕不韦。吕不韦道:”旦日至校场,以射之!“
王龁道:”勿庸!就于院**之可也。吾将令张鹄十,以观其效!“
吕不韦笑道:”恐惊众人也!“带着这一百人离开了。
王龁的亲卫当然都是身经百战的武士,吕不韦教他们张弓放箭,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一会儿就学会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熟练的过程,要尽可能快地张弓放箭。这也难不倒这些亲卫们。很快,他们就练够了一百支箭。
(https://www.eexsvvw.cc/139229/6127458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