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祖龙赤蛇 > 第122章 制弩之法

  第二天,吕不韦将弩重新装上新的弩机,那一百人每人五十只箭,一起到了尉府。王龁也十分守诺,在院中张挂起十张鹄。尉府里的人听说有人要在尉府射箭,都围拢过来看热闹。
吕不韦将这百人分配了靴子,一声令下,弩箭带着慑人的呼啸声命中靶心。尉府的人都是内行,一眼看去,一百支箭几乎都集中在靶心周围不过尺许的范围内,顿时喝起彩来。随后是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箭箭中的。
王龁突然大叫一声:”止!“走上前来,将每个靶子前的十人排成两排,让他们一排射箭,另一排挂弦,轮流射击。
这下效果大不相同,尉府的人但闻耳边弓弦声和箭声不绝,射到鹄的箭扑扑作响,几乎没有停息的时候。又连续射了十箭,王龁再叫:”止!“命人过去将鹄取来,所有十三只箭全都射中靶心。王龁叫道:”技成矣!“尉府里的人也都赞叹不已。
王龁对周围的人道:”今日之事,慎不可外传,勿令人知也!“众人应道:”喏!“尉府的事多是军国大事,在尉府里当差的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害,不能说的事绝对不会说的。
王龁将吕不韦请上堂来,道:“臣未知弩之威若此也。此诸士皆百战之士,若士伍之卒,其可习乎?”
吕不韦道:“但力能张弓,皆可习也。”
王龁令人将弩取来,自己亲自拉了拉。——他早已经从卫士们的拉弓动作中,学到了拉弓的技巧,所以不用特别学习。在体会了一下所用之力后,王龁道:“但有一二石之力,即可张之。虽妇人强壮者,可亦当之也。”
吕不韦道:“臣未知能如尉之轮射也,若得其法,弩之用广矣哉!”
王龁道:“若以散兵配之以弩,是吾得十万弓士也,天下孰能御之!”
吕不韦道:“惟制弩之技甚繁,月得弩或才百支。”
王龁道:“凡工匠之道,惟人与财耳。但得其道,造之何难!”
吕不韦道:“是以必上于王也。”从怀中掏出一卷简册,里面列举了制弩所需的工匠、木材、铜、锡、炭……,以及需要新建冶炼高炉若干,工棚若干,辅助之士若干,防卫之士若干,调拨粟米、钱若干……总有百余项。王龁也不耐烦细看,略一看过,就对吕不韦道:“相之所计,必无差也。其细者,可发有司详加推衍,无烦于王也。”
吕不韦道:“以尉之见,需制多少?”
王龁道:“今之军中,弓士五之一,矛士五之一,盾士五之一,而散兵五之二。若以散兵之半配弩,十万之师,当得二万弩。”
吕不韦道:“若弩大行,弓士或非其选,亦当持弩……”
王龁道:“善!必也得四万弩也。”
吕不韦按维持前线有四万支弩的标准,再次核算了每月的生产量,哪怕按十分之一的损坏率,秦国必须维持每月四千支弩的生产能力。弩的产量上去了,对箭的消耗也会同步增加,还要增加箭的生产能力;相应的,戈戟的生产可以适当减少。戈戟的生产复杂程度,与制弩的工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吕不韦也不要那一百支弩了,连同那五千支箭一起全都送给王龁。自己回到兵库,与武库的诸曹吏士反复计算,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的人、财、物规模,以及可以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源。
培养一名工匠比培养一名农户,甚至训练一名士兵难得多。工匠所涉及的工艺繁多,每种工艺都需要经验积累,通常这种经验通常以二三年起步;如果要精深的话,十年八年也不为过。
一般工匠分为工师、工匠、徒、隶等职位,工师地位最高,是技术主管;工匠是独立承担制造任务的工人,徒是工匠的助手,而隶则只能说从事非技术工作。管理职务则分曹、啬夫、丞等,如果是在中央生产重要的器物,再往上还可以有诏事。最终的负责人都是最高行政长官,中央是相邦,地方是郡守或县令。
弩弓的制造可以直接调用制弓作坊的工匠,只需要将工艺略作调整,以方便其安装在弩臂上;说起来简单,其实涉及木、竹、角、弦、漆、丝等多种工艺。弩臂的制作看似最简单,只是一根木条,但其是连接弓与机的关键部位,对工艺的要求很高,一个槽的位置开得不对,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弩的性能。弩机的制造是弩的灵魂,这是金匠的工作,器物不大,但要求坚固、精细、光滑,是个细工活。
吏员们一计算,不说别的,就说最简单的弩臂,要把一根木料加工成满足需要的特定形状、特定规格的木条,就不是一般的木匠所能完成的。一个月如果要生产出四千根这种特殊形状的木条,所需要的高技术木匠不在少数。
有工匠就要有工棚,就要给配备相应的工具、设备,建造相应的设施。如果要扩大工匠的员额,还涉及粮食、住宅、服装等供给,家属安置……一系列麻烦事。
制弩之事目前还需要保密,以保证战场上的突然性。生产地点的选择也必须尽量远离人群密集处,但又不能妨碍物资的供给。吕不韦认为,芷阳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那里是秦王的陵墓所在地,戒备森严,闲杂人等一般不会往那里去;但刑徒、工匠众多,物资运输、供应良好;多一些工棚不会引起太多注意。但那个地方可是个神圣的地方,先王陵墓所在,在要那里建工厂,必须事先征得秦王同意。
一天早朝后,吕不韦在御前会议上,把这件事给提出来。王龁则证明弩的实战功效非同小可,几乎是一件可以改变战场规则的兵器。内史绾提出,灞浐之间护卫严密,物资供应方便,建议把工坊建在那里。
秦王见三人意见一致,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道:“卿等善自斟酌。惟芷阳,先王陵墓所在,未可扰也。”
内史绾道:“非止先王之陵不敢扰也。即王之陵,亦依常修建,不敢稍缓。”
秦王道:“寡人之陵,非事之急也。苟有他事,可缓之。”
三人皆伏拜道:“臣等岂敢!”
议事结束后,秦王单独将吕不韦留下,问道:“卿之意果何如耶?寡人闻弩虽劲,非兵之常也。卿以弩为事,果能复振兵势耶?”
吕不韦道:“臣于韩地得制弩之法,去冗而存真,参以秦法,责之工师,必以合制。以入战阵,虽士伍之人,可当弓士之用。此秦徒增数万弓士,以之而战,何阵不克!”
秦王虽然不擅阵战,但弓箭的威力他还是了解的。如果能为秦国平添数万弓手,对秦国战斗力提升的意义,不言而喻。他道:“卿善自为之,若得成功,功在宗庙、社稷!”
吕不韦到灞浐之间,亲自挑选一块空地,作为弩工之所,开始派人修建工坊。与此同时,他还与诸工匠再三研究制作之法,千方百计使每一道工序都有确定的标准,务使达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效果。
又用了一个月时间,灞浐之间的弩工作坊终于初见规模,兵库精心挑选的工匠也开始到位,一起前往作坊,开始弩的制作。
大规模生产和小批量制作还是有所差别,但由于准备充分,只经过数天的摸索,各工序的零件就能够相互配套起来。第一个月,工坊就制成了近一千支弩,试射的威力经过王龁及尉府鉴定,完全能达到实战的要求。
根据试射的结果,吕不韦他们又改进了工艺标准,特别是瞄准用的望山的设置,令箭射得更准。第二个月已经可以生产出三千支弩。
这时已经到了秋天,全国各地陆续进入秋收。待秋收完毕,进入十月,秦王将改元、登基。
从秦昭襄王五十三年讨伐了魏国的虞城后,秦国已经有四年时间没有与诸侯交兵。其间,只有南阳配合韩国与楚国打了一仗,损失不大。在这四年中间,关中的经济得到恢复,河东得到稳固,韩国在河东的势力被彻底清除,秦法在河东得到贯彻。现在,秦王开始与诸臣商议下一步用兵方案。
吕不韦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招募渑池、宜阳两个韩县的邑民出阵。在这几年中,秦国将驰道完全修通了这两个县,直抵洛阳,沿途都设立了亭驿,并就近由附近的邑民加以看管和维护,他们都因此百获益。两县的官吏对此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由于亭驿四通八达,两县的基层邑民事实上已经由秦国在管理,他们有事都是找秦国的官吏解决;而秦国也给了他们公平的解决方案。吕不韦决定,趁此机会,索性将两县的邑民都动员起来,看看韩国会有什么动静。
这一跨越式的方案引起大家的兴趣。经过反复讨论,终于形成了完整的计划。而且,吕不韦所说制造的弩,也将首次被集中用于实战!

(https://www.eexsvvw.cc/139229/61273019/)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