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 桥边姑娘---谢道清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才华出众的女子,有的已广为人知,有的却鲜为人知。

                  前一章讲完宋恭帝赵隰,本章就讲讲他的祖母---

                  南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度宗时尊为皇太后,恭帝时更尊称太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主持朝政,实在是一位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出色女子。

                  谢道清(1210-1283年),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三年的台州临海。南宋时期,临海成为重要的辅郡,城内商贾云集,城外白塔鱼市兴盛,有“夜潮千橹急,贩鲜人上船”的诗句。

                  谢道清的祖父谢深甫,官拜右丞相,以“为相稳健”著称,封鲁国公、信王;父亲谢渠伯官至朝奉大夫,追封卫王。但谢道清年少时父母早亡,只在老家过着大家闺秀的闲居生活,她美丽聪慧,端庄贤淑,芳名不胫而走,消息甚至传进了临安宫廷……

                  有关谢道清入宫封后,民间有不少传说。谢道清祖居临海东郊(一说邵家渡下渡村),村头有小溪、石桥、河埠。

                  谢道清虽出生名门望族,但她却不愿在深闺养尊处优,而是常常与女佣一起上桥头溪边洗菜。据说每当道清临水照影,但见自己头戴凤冠,身穿锦衣,艳丽无比,这连谢道清自己也深为惊异。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谢道清身上染了疥疮,她不想让自己身上的疮疖被人瞧见,所以洗菜时连衣袖也不卷起。

                  一次,朝廷的选美钦差路过水边,见这位光艳女子洗菜不卷袖,就问缘由,谢道清随机应道:“真龙不露爪么!”

                  钦差见她既明艳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让她上轿进京。奇怪的是,谢道清的轿子一到天台,面容从颇为憔悴到容光焕发;到了嵊县,全身痂痕褪尽;到了临安进宫时,谢道清成了国色天姿的佳丽。进宫后,理宗皇帝见她端庄秀丽,十分欣喜。与之叙话,谢道清应对如流,皇上龙心大悦。

                  传说仅是传说而已,自然不可当真,然而,谢道清从洗菜女到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确实富于传奇色彩。据《宋史》记载,谢道清“绍定三年(1230)九月,进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可谓一步登天。时年道清20岁。

                  谢皇后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她在宫廷内举止端庄,知书明礼,好学不倦,为宫内上下所尊敬,尤其是深得理宗之母杨太后(绍兴人)的喜爱。

                  “理宗亲政之初,慨然思有所作为,急欲洗濯三十年积弊以实现‘中兴宋室’的宏愿。他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振兴图治之举,被历史上称为‘端平更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无情的现实却打破了宋理宗种种美妙的幻想。”

                  理宗在位长达40年之久,但总体看,他是一位平庸无为的皇帝。先是专宠贾妃,贾贵妃死后,阎贵妃又因美色得宠。而谢道清对此处之泰然,作为皇后,她平时颇留意国事,明析时政,尽力佐助理宗皇帝。当时,南宋朝廷有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谢道清实在是功不可没。有一件重大事件可以佐证。

                  开庆初年,蒙古兵渡过长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昌)团团围困,军情十分紧急,朝野震动。这时,理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一些大臣乘机提出要将国都从临安东迁,以避开敌人锋芒,理宗举棋不定。谢皇后得知此事,万分焦急,她力排众议,指出这是“动摇民心”的下等策略,请皇上留跸。理宗权衡得失,终于听从了谢皇后的明谏,放弃了迁都的念头,稳住了军心民心。

                  景定五年(1264),理宗驾崩,他的儿子赵禥接位,即度宗皇帝,改元咸淳,尊谢皇后为皇太后。时年54岁的谢道清,一面经受理宗皇帝死别的伤痛,一面挑起了协助新君初政的重任。在那内忧外患的危难时刻,她又十分艰辛地扶助度宗熬过十一个春秋,使风雨飘摇中的半壁江山得以残存。

                  咸淳十年,度宗驾崩,与理宗皇帝安葬于绍兴富盛攒宫(南宋有六位皇帝皇后归葬于此,后人称“宋六陵”)。度宗的儿子宋恭宗赵隰即位,谢道清被尊为太皇太后。恭宗此时年仅4岁,众大臣奏请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年65岁的谢道清虽推辞再三,最后还是应允众大臣的奏请,毅然挑起扶幼理政的重担。当时,南宋王朝国力衰微,诸事棘手。谢道清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应对连年战乱和巨大的军费支出,诏令“汰冗员,节费用,蓄国力”,以其所能致力于变革朝政,蓄养国力的各项主张。当时,“内除奸,外御侮”,是谢道清面临的最大难题。

                  德祐元年初,20万元兵破鄂州,沿长江东侵。谢道清命丞相贾似道领兵御敌。贾似道畏惧元兵,无心作战,竟去巴结元军头领伯颜,送去黄柑、荔枝等礼物,但伯颜不卖账。

                  宋兵在鲁港被元军击败(今安徽芜湖西南),贾似道躲避到扬州。这件事激起公愤,大臣陈宜中面奏太皇太后,请求斩贾似道以谢天下。谢道清深知贾似道权倾朝野,专权误国,罪孽深重,天怨人怒,但贾似道乃“三朝元老”,其姊是理宗皇帝的宠妃,谢道清与贾似道还是台州同乡。即便如此,谢道清还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于1275年三月罢了贾似道的相,与此同时,尽改以往贾似道不恤百姓之弊端,清除贾的同党,平反被贾似道诬陷的冤案。谢道清作了如此一系列处理,还是难以平民愤,大臣谴责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谢道清思虑再三,决定放逐贾似道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贾似道被监官处死。

                  幼主恭宗在位,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先后两年时间,朝廷内部清除了像贾似道这样的奸相,内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然而,此时外部边报似雪片飞来,烽火连天,南宋王朝危若累卵。“面对元军铁桶似的合围攻势,临安城内人心惶惶,……南宋朝臣纷纷弃官逃跑,连左丞相留梦炎也弃官循逃,令主持朝政的谢太后心寒不已,忍无可忍,她愤而起草一份诏书,张贴于朝堂,诏书曰:‘我大宋建国三百余年,对士大夫向来优礼有加,眼下我与新君多难,大小朝臣无一人一语号召救国,以平日所读圣贤之书,所许谓何!于此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谢道清虽有心回天,力挽狂澜,但赵家的南宋王朝到了度宗、恭宗时期,已是强弩之末。面临残局,谢道清御侮之志依然不移,她几番亲书急诏,调集各路军马奋力抗敌。“强敌压境,社稷将倾。谢太后要各地起兵‘勤王’。”

                  一批英雄豪杰,奋起与元军苦战。赣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数万义兵赶来护卫临安;台州杜浒招募义兵四千奔赴临安,江南大地涌动抗击入侵的风云。但是,与锐气旺盛的元军抗衡,宋军明显寡不敌众,加上南宋上下人心浮动,主和派势力抬头,对于谢道清的抗敌诏令,响应者逐渐减少。

                  此时,传来了元军攻陷常州的消息,临安门户独松关也危在旦夕,京城为之震荡,在抗战失败,朝廷一片主和声中,谢太后无可奈何,委曲求全,派遣大臣陆秀夫前去请和,但元军统帅拒绝请和,并挥师直逼临安。面对强敌将临,谢太后提升文天祥为左丞相,派他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在谈判中,文天祥严词斥责元军的入侵,元军头领恼羞成怒,将文天祥扣押。急难中,谢皇后让陆秀夫等旧臣携幼主出逃南方,企望赵氏一脉得以延续。

                  德祐二年(1276)二月,为保全临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谢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吴坚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后赵昰、赵昺  从临安逃亡闽、广,组建赵宋流亡政权,并使用景炎、祥兴年号,直到兵败崖山,陆秀夫抱帝昺投海而尽,这一流亡政权才彻底垮台)。是年八月,谢道清被元军从临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寿春郡夫人。

                  又过了七个年头,谢道清74岁那年,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归葬于家乡,墓葬邻近其父亲的陵室。

                  现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还保存有谢皇后的一些遗迹,城内崇和门边有一条“洗菜桥”巷,就是相传谢皇后常去洗菜的地方,城东勾山一带原是谢丞相府上台坊的踪迹。城东谢里(鲁)王,村名沿用至今。

                  宋朝历代的皇后、妃嫔,基本上没有在史册上留下她们的名字,有的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唯独这位谢道清,史籍上作了较为详细记载。说明谢道清其人其事,确非平常皇后可比拟。对于谢道清最后下诏降元,后人非议颇多,认为她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实,我们从历史观实际出发,对于南宋末期孤儿寡母式的残破局面,降元实在是一种必然的大势,太皇太后谢道清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我们实在无法苛求其率兵抗战到底。

                  有关谢道清的是非功过,后人自有不少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是英雄,难道项羽不是?

                  在某种程度上,舍半壁江山,求一统天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况且,谢道清制止迁都、惩办奸相,尤其是几度组织抗击元军,重用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更是可圈可点的政绩。在中国历史上,诸如文天祥这样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就是谢道清提携起来的,实在令人赞叹!谢皇后其实是一位被历史烽烟埋没的女中豪杰,她恐怕比后来的那位慈禧太后,要可敬可爱得多。

                  幻想幻想桥边姑娘的她~~~

(https://www.eexsvvw.cc/134885/62665070/)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