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7年,一场名为黑死病的大瘟疫随着十字军从中亚来到欧洲。这场大瘟疫的元凶是烈性传染病鼠疫,它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开始,蔓延到西欧、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直到俄罗斯,在6年时间里席卷了整个欧洲,夺走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瘟疫所到之处,一座座房屋被写上“P”字(“P”代表“pest”,由拉丁文“pestis”演变而来,意为“鼠疫”),以告示路人迅速躲开。随着贴上“P”标签的房屋的增多,每天都有大量尸体被运到城外,行走的人会突然倒地死亡……
为了避免传染,许多病人还没确定死亡就被匆匆掩埋。垂死的病人试图逃离墓穴,常常受伤流血,然后挣扎死去。数天后,墓穴被打开,人们看到尸体新鲜、姿势改变、并沾有血迹时,便相信是吸血鬼所为。自此,吸血鬼开始走入现实世界。此前,吸血鬼只是一个嗜血的形象,存在于传说与想象之中。
传说的开端流传最广的传说认为,最早的吸血鬼是该隐。该隐为亚当与夏娃的长子,出于嫉妒杀死了弟弟。上帝施以的惩罚是:该隐唯有吸食活人鲜血才能维持生命,且永世不变。该隐由此被贴上了记号,成为第一个吸血鬼。
另一种传说是,巴比伦食婴鬼利利图(Lilitu)——在基督教里就是莉莉丝(Lilith)——据说是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因不满男人主导一切而被贬下界,成为妖魔的女王,被众多巫师供奉,是第一个吸血鬼。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是犹大。一说,犹大出卖耶稣而得到的那袋银币中栖息着一只恶魔。恶魔杀死了试图惩罚犹大的天使,吸干了天使的血,摄取了天使的美貌与不死的生命,变成了第一个吸血鬼。但同时也受到了诅咒:他必须每日吸食鲜血。不过这种说法因为减轻了对犹大的惩罚,不太受欢迎。另有一说,犹大出卖了耶稣后悔不已,遂上吊自杀,为了惩罚他,上帝令其死后变成吸血鬼,永远无法见到阳光。
中世纪的吸血鬼传说很大程度上是教会恐吓的结果。教会声明,凡是自杀的、不洁的、异教的人死后都会变成吸血鬼。
从14世纪到18世纪,在东欧,除了长相与犹大类似的人会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后代外,许多人都被认为注定会成为吸血鬼。婴儿出生时便长有牙齿的或长有一字眉(左右眉毛长到一起)的,会立刻被定性为吸血鬼。瞳孔颜色过深、过浅者,酒鬼,自杀者,被开除教籍者,暴毙者,巫师,过早夭折的孩童和所有死后没有进行基督教葬礼的人,未嫁就死者(至少在罗马尼亚如此)则被视为准吸血鬼,死后可能化身为鬼。
在实际生活中,吸血鬼的“出现”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早。尽管从斯拉夫人(Slavic)在波西米亚定居开始,即公元6世纪起,就有相当数量的坟墓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墓穴。但到了11世纪,才开始有零星的现实世界的吸血鬼传言出现。有人说看见没有腐烂并占有血迹的尸体离开坟墓,之后就会有离奇的死亡事件发生。为了使它们不再作怪,人们便用木剑刺穿它,再用火将其烧毁。
这类零散的传言在几个世纪中流行,但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恐慌,只是吸血鬼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而已。直至瘟疫大暴发,大批的人离奇死亡时,人们才开始对吸血鬼惶恐不已。在16世纪到17世纪间,仅英国就暴发过17次大瘟疫,人们挖开一些坟墓,有时看到那些尸体就好像活的一样:它们的头发和指甲变长了,长出了胡子,有些眼睛睁开了,嘴唇收缩,牙齿外露。对那个时期的大部分农夫来说,这些看似活的尸体是令人胆寒的。当然,现代科学会解释为这是典型的身体脱水后的皮肤收缩现象。
到了17世纪,有关吸血鬼的传闻在波西米亚、波兰、匈牙利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愈传愈烈。1694年,法国《优雅信使》杂志的10月号为吸血鬼事件开辟了专刊。当时,各国对吸血鬼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到了18世纪,法语的vampir演变成了英语的vampire(吸血鬼),“吸血鬼”终于有了统一的说法。
现实世界的人形“吸血鬼”“吸血鬼”是否真的存在于世?
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的“吸血鬼”大多是节肢动物,还有一种哺乳动物——脊索动物门的翼手目动物——吸血蝙蝠。这也是吸血鬼可以变为蝙蝠的传说的来源。只是人形吸血鬼并不存在,似乎血本身的功效总会引起一些人的幻想。
1404年,在吉尔德莱斯的领地附近,当时总共有300多名儿童不知去向。一个民族英雄,就这样变为一个嗜血的魔鬼,声名狼藉的“蓝胡子”就是以他为原型。
大多数人对血有一种盲目崇拜,而坚信血的神奇力量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伯爵夫人。17世纪初,匈牙利的伊丽莎白巴托里伯爵夫人在短短几年内虐待杀害了600多名少女。在喀尔巴阡山脉中的赛伊特城堡里,她喝着少女的血、泡在血中沐浴,以期获得永远的青春美丽。
作为人类历史上早期吸血鬼的代表,不管是德莱斯,还是巴托里伯爵夫人,他们都是痴迷于血本身。这种嗜血行为,就是造成恐慌的根源。其他的许多吸血鬼,则完全是某些疾病的受害者,病痛的各式症状,使他们被人看成吸血鬼。
狂犬病的症状和吸血鬼就非常类似。在18世纪贫困的巴尔干地区发病率很高,让吸血鬼的传说愈演愈烈。直到1885年,法国的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与吸血鬼病毒的距离才开始拉远。另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汉诺威皇朝的第三任君主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50岁后,开始行为古怪,先后有过5次精神错乱,最后死去。人们对他的突然变化感到非常惊骇。实际上,乔治三世服用的药物导致体内的砒霜含量过高,因而引发了卟啉症。
卟啉症(porphyin)是一种血红素生物合成异常症。卟啉会破坏血红素的生成,多数这类病人都有严重的贫血,看起来非常苍白。输血后,症状却会有所减轻。因此,这种病症被学界认为是帮助塑造了现代吸血鬼的形象。
吸血鬼文化兴起在18世纪前,对于吸血鬼还是以恐惧为主。到了19世纪中期,许多传说和现象已经由科学给出了大概解释,人们对关于吸血鬼的迷信话题逐渐失去了兴趣,关于吸血鬼的传说却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复活,与哥特文化迅速结合、发展,人们对吸血鬼的态度逐渐转变为崇拜。
最早的吸血鬼文学作品为一篇名为“Vampire”的短篇小说。作者为拜伦的秘书兼私人医生约翰波里道利(John William Polidori)。他将拜伦设想好的情节写成了小说,发表在1819年的《新月刊》上(小说却被署上了拜伦的名字)。小说引起了轰动,多次再版,并在几十年中被大仲马等人多次改编。由此,吸血鬼文学拉开了序幕。
他们拥有永不逝去的惊人美貌,谈吐高雅,身着华贵礼服,夜夜穿梭于上流社会的晚宴。安妮赖斯(Anne Rice)通过《吸血鬼编年史》(The Vampire Chronicles)系列,赋予了吸血鬼完全不同于之前传说的形象。从1969年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开始,直到最后一部《血颂》(Blood Canticle),《吸血鬼编年史》系列从6000年前的古埃及讲到20世纪的旧金山,是一套吸血鬼的编年史,彻底改变了吸血鬼的形象——它从恐怖与可怕的怪物变成了高贵、美丽的完美生物。
在狂风暴雨肆虐的黑夜,隐约会从狂野传来一两声野兽的嚎叫,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照亮了空无一人的古堡,阵阵阴风吹过,伴随着一群巨大蝙蝠,伯爵出现。这是经典吸血鬼小说、电影的场景。德库拉形象的来源是爱尔兰的布莱姆采佩什(Vlad Tepse,瓦拉几亚公国的总督,因残忍杀死数以万计的人而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邪恶的人之一)为原型,斯托克创作出经典的吸血鬼伯爵形象。
小说出版后,主人公德库拉伯爵大受欢迎,成为后续许多吸血鬼文学的主角。德库拉也逐渐成了吸血鬼的代称。以这几部作品为开端,繁衍出了无数的吸血鬼书籍、电影和电视创作,吸血鬼与哥特文化开始密不可分。哥特(Gothic)原指西欧日耳曼民族,到了18世纪,开始表示一种建筑、艺术、文化形式,“哥特复兴”将中古世纪的黑色阴暗故事挖掘出来,形成一种恐怖与神秘色彩的混合文体。而吸血鬼,逐渐成为哥特文学中的典型,甚至成为哥特文化的代表。吸血鬼与哥特文化一样,成为备受追捧的时尚。
现世吸血鬼情结任何事物一旦成为风尚为人追捧,就会有极端出现。吸血鬼这样特殊的“地下”文化,更加容易引来麻烦。
20世纪40年代,杀害了6个人(杀手声称是8个人)的连环杀人犯约翰海格(John George Haigh)喝下每个受害者的血后,把尸体扔入硫酸池。2001年7月,德国臭名昭著的“撒旦教”的一对“吸血鬼”夫妇,为了饮血杀了他们的一位友人。2008年11月,俄罗斯奥伦堡州加提镇的一名30岁的男人,把一位女性朋友打晕后,切开她的胳膊吸取鲜血……
小说、电影、电视中的吸血鬼情节一次次在现实中上演,现实吸血鬼犯罪反过来又成为文学艺术创造的灵感来源,被写回作品中去。吸血鬼形象不断被丰满强化,吸血鬼似的哥特文化受到质疑与谴责。不管如何,吸血鬼的传说已延续千年,也许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https://www.eexsvvw.cc/134885/61651938/)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