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的血战,东征洛阳的十万唐军精锐之师,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直至武德三年(620年)年底,逐渐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早在唐军进入河南,兵临洛阳之初,李世民便已经定下了攻打洛阳的总体战略,八个字可以囊括:重兵包围,步步蚕食。这八个字,是李世民在洛阳之战初期所确立的大致基调。
首先,李世民集结重兵,布置了四路大军,对洛阳展开四面合围,营造出泰山压顶的气势;其次,李世民分派各部,四处攻略,扫除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一点点压缩王世充的战线,迫使其退守洛阳孤城。
确切地说,李世民的这个战术,在攻打洛阳的初步阶段,的确起到了理想的效果。随着洛阳外围的军事据点,被逐一扫除干净,河南州县,尽皆望风而降。而且,北邙、千金堡两战大胜,使得唐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歼灭了王世充的上万精兵,沉重挫伤了王世充的军事实力,为洛阳攻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因此,到了武德三年(620年)的年底,王世充的势力范围,仅仅只能控制在洛阳的一亩三分地,他在河南的大部分地盘,几乎丢光了。与此同时,经过六个月的战略推进,近十万唐军主力,彻底完成了对洛阳的军事包围,实现了困制孤城的战略构想。接下来,只待秦王李世民一声令下,唐军将士就能正式对洛阳发起攻坚。
面对这样的危局,王世充慌了。现在的战场态势,对王世充极端不利。洛阳孤城一座,如果唐军大举攻城,王世充是撑不了多久的。如此境况,王世充决定壮士断腕,河南丢失的州县与城池,统统不要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赶紧收缩兵力,固守洛阳;只要保住了洛阳,自己的根基就还在,日后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因而,无论是李世民,还是王世充,他们都清楚,洛阳之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若是想要速战速决,希望非常渺茫。就这样,双方在洛阳城下,打起了拉锯战。就在唐军和王世充相持不下之时,一支来自第三方的军事集团,突然插足唐、郑洛阳之战,立刻使得洛阳局势发生巨变。这支来自第三方的军事集团,便是——窦建德的大夏政权。
王世充占据河南,窦建德远在河北,中间隔着一条黄河,相距甚远。窦建德为什么不好好待在河北割据称雄,非要蹚洛阳这趟浑水?其实,并不是窦建德主动要来,而是王世充请他率军来援。
唐军围城,王世充困守洛阳,独木难支,洛阳大战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王世充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集结兵力,抵御唐军进攻;另一方面,王世充也在寻找外援。仅凭王世充一家军队,是很难守住洛阳的。所以,王世充亟需外援,迫切需要得到第三方势力的支援,所以,他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河北窦建德的身上。
窦建德雄踞河北,兵强马壮,倘若窦建德可以出兵救援洛阳,便能和王世充遥相呼应,共同夹击唐军。那样一来,唐军将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压力,被郑、夏联军逼迫,洛阳之战,或许还会出现转机。
于是,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王世充主动遣使,请求窦建德出兵。而此时,窦建德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同意出兵,和王世充结成同盟。并且,窦建德这个时候,也在积极整军备战,操练兵马,随时准备增援洛阳。关于王世充与窦建德结盟,共同夹击唐军,以及窦建德为什么会答应出兵洛阳,下一个章节会具体说到,在此不多赘述。
当然,尽管窦建德已经决定,亲率大军,支援王世充。但是,窦建德不可能迅速出兵洛阳,他也需要时间准备。所以,窦建德即将救援洛阳的消息,自然被李世民知晓了,李世民不由得眉头深锁。
李世民知道,自己如今面临的局面,与当初李密面临的情况,何其相似。之前,李密率领三十万瓦岗军,围攻洛阳城,本来胜券在握。结果,节外生枝,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叛军,突然介入洛阳战局。李密不得不调转枪口,对付宇文化及,最后造成的结果是,李密、宇文化及两败俱伤,让王世充坐收渔翁之利。
对于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来说,如果窦建德真的率军前来,和王世充结为同盟。那么此战,唐军必败无疑,将会彻底退出河南,日后再无东出可能。不过,李世民到底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冷静地分析战场态势,好在窦建德还没到洛阳。因此,时间就是生命,李世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
这段时间,对李世民和十万唐军来说,实在太宝贵了,简直就是转瞬即逝的战机。李世民认为,必须趁窦建德到来之前,加紧对洛阳的攻势,争取尽快攻下洛阳。为了攻下洛阳,李世民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线。这样一来,洛阳城下的一场血战,在所难免。同样,李世民也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战场硝烟。
与此同时,王世充也没有闲着。不妨分析一下王世充此时的心理,他希望外援,却不能完全依赖外援。窦建德到来之前,王世充还得靠自己,有所作为,抵御唐军进攻,不让唐军破城而入。
情势危急之下,王世充故伎重施,拿出当年对付瓦岗军的办法,集中洛阳城中的全部精锐,主动出城,和唐军作战。王世充也是个不服输的人,几次大战,损失了上万兵马,他自然不甘心失败。因此,王世充很想扳回一局,将主力部队带出洛阳城,寻找战机,对唐军实施打击,说不定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单从军事角度而言,王世充此举,简直就是一步臭棋。郑国目前的军事实力,的确不适合出城作战。当前,最明智的决策,应该是集中兵力,固守洛阳,凭借洛阳的城池坚固,抵御唐军进攻,等待窦建德大军到来。
相反,王世充率军出城,这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如果李世民挥兵强攻洛阳,或许最终能够攻下洛阳,但也会付出极大的伤亡与代价。倘若王世充带兵出城,李世民便可以巧妙布置兵力,将王世充的精锐尽数歼灭于城外,令其元气大伤,拿下洛阳,也会变得更容易一些。由此可见,唐、郑两军,在洛阳城外的血拼,即将开始。
转眼间,到了武德四年(621年)。此时,唐、郑两军之间的洛阳攻防战,已经如火如荼地开打了!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王世充带领大军,率先向唐军发起进攻。前文说过,武德三年(620年)十月,罗士信巧施妙计,大破郑军,智取千金堡。夺取千金堡,使得此地成为牵制洛阳的一颗重要棋子。故而,王世充将千金堡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无论如何,也要从唐军手中夺回千金堡。
果然,刚一开年,王世充就亲率数万郑军,气势汹汹地杀奔千金堡而来,对千金堡展开了疯狂的反扑。看这架势,王世充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攻下千金堡。李世民未卜先知,他早就料到,王世充肯定会反攻千金堡。正因如此,李世民提前布下先手,委派两位名将,镇守千金堡: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
屈突通就不用说了,前文屡次提到过,那是隋、唐两代功勋卓著的名将,久经沙场,以擅长守城而闻名;同样,窦轨也是唐军中著名的战将,从晋阳起兵到唐初统一战争,一直征战四方,军功赫赫。更重要的一点,窦轨还是李世民的舅父。所以,李世民留下屈突通、窦轨二人,镇守千金堡,为的正是防备王世充反扑。
虽然屈突通、窦轨是能征善战之将,但毕竟势单力孤。面对王世充的数万大军,唐军渐渐不支,千金堡开始告急。没有办法,屈突通只好点燃烽火,向李世民求救,希望秦王可以派大军支援。
看到屈突通的求救信号,李世民并没有立刻出兵。这绝不是见死不救,李世民不愧是一位军事奇才,他判断,以屈突通的守城能力,肯定还能撑得住。此时按兵不动,反而能够起到麻痹敌军的作用,趁敌军松懈之时,再大举出击,从王世充背后包抄,断敌归路,或许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终于,直到屈突通第三次点燃烽火求救,李世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即刻率领数千玄甲军主力,倾巢而出,向千金堡挺进。由于李世民策马扬鞭,一路疾驰,很快就脱离了主力,身边只跟着几名亲兵。
到了千金堡,李世民与王世充的大军,迎面撞上。可是,李世民毫无惧色,迅速弯弓搭箭,一箭射出。只见,对面的一员敌将,中箭落马。然后,李世民身边的玄甲亲兵,一拥而上,生擒了这员敌将,他就是王世充的骑兵大将葛彦璋。葛彦璋中箭被擒,郑军一时惊愕万分,面面相觑。
没等王世充反应过来,玄甲军主力随之而来。数千玄甲军骑兵,风卷残云,从敌军后方大举包抄、掩杀上来,一阵大砍大杀,郑军大败,被斩受俘者,多达六千余人。王世充本人,亦是十分狼狈,仓皇逃离,险些被唐军俘虏:
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其骑将葛彦璋,俘斩六千馀人,世充遁归。 (《资治通鉴》)
本来,王世充率领主力出城,本是要寻找战机,击败唐军。不料,首战失利,王世充不仅没能夺回千金堡,反而折损了六千兵马,大败而逃。不过,屋漏偏逢连夜雨,更糟心的事,还在后头呢!
王世充兵败千金堡,收拢残兵,灰头土脸地逃回洛阳。不久,郑国太子王玄应,率领数千兵士,从虎牢关押运着一批粮草,前往洛阳。此时,洛阳城内,粮食紧缺,日益捉襟见肘。所以,王世充太需要这批粮草了。
然而,王世充的对手是李世民。李世民捏准了王世充的七寸,既然洛阳缺粮,何不顺手牵羊,打掉郑军的这支运粮部队。于是,李世民命令麾下大将李君羡,带领一队人马,于半路设伏。结果,王玄应刚一到,大批唐军伏兵,就从四面八方杀出,邀击郑军,大破数千敌兵。王玄应仅以身免,粮草悉数被唐军劫走。
重创王世充、王玄应父子后,李世民马上拟定了一份进围洛阳的作战计划,写成奏表,委派谋臣宇文士及,前往长安,上呈唐高祖李渊,请父亲定夺。高祖接到李世民的上表,当即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同时,为了激励李世民和前线将士,李渊又让宇文士及返回前线,转达自己的旨意:
归语尔王:今取洛阳,止欲息兵。克城之日,乘舆法物,图籍器械,非私家所须者,委汝收之。其馀子女玉帛 并以分赐将士。 (《资治通鉴》)
得到了父亲的首肯,李世民便要正式实施攻打洛阳的计划。很快,唐军又迎来了下一场激烈的血战——“青城宫之战”。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统率唐军,移师青城宫,在此地修筑防御工事,准备进攻洛阳城。还没等唐军修好壁垒,排好阵形,王世充却率领两万兵马,自洛阳方诸门倾城而出,大军在故马坊一带,修建墙垣、沟堑,临谷水列阵,抵御唐军。可以说,这两万兵马,几乎是王世充手上最后的精锐了。
也许是连续作战,唐军将士皆疲惫不已,再加上王世充的两万兵马,突然出现,令唐军始料不及。如果真的打起来,唐军可能要渡河作战。万一王世充趁唐军不备,半渡而击之,唐军的处境可就危险了。所以,唐军诸将,人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到底是过河还是不过河。
但是,身为主帅的秦王李世民,仍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静,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李世民率领一支玄甲军精骑,陈兵北邙,自己则登上北魏宣武帝陵,观察敌情。很快,李世民得出了一个结论:王世充不足为惧。他对左右这样说道:
贼势窘矣,悉众而出,徼幸一战,今日破之,后不敢复出矣! (《资治通鉴》)
李世民看得出来,王世充此时已是强弩之末。现在,不过是孤注一掷,垂死挣扎。只要打垮了他最后的两万精锐,王世充将彻底失去与唐军作战的能力,从此龟缩洛阳城中,再也不敢出战。
通过观察敌情,李世民迅速作出决定,马上过河,主动进攻郑军。于是,李世民命令行台仆射屈突通,率领五千步兵,作为先头部队,渡河进击王世充。并且,李世民和屈突通约定:“兵交则纵烟。”之所以让屈突通带领五千步兵,先行过河,就是要死死咬住王世充大军,为唐军大部队渡河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果然,屈突通率军渡河后,与郑军刚一交战,便点燃狼烟,通知李世民。看到滚滚升起的狼烟,李世民一声令下,主力大军全部过河,其中也包括他麾下最精锐的“玄甲军”。过河后,李世民发现,王世充军队的后方,防守比较薄弱。如果袭击郑军后方,一定能够彻底击溃王世充的主力。
说干就干,随即,李世民亲率数十名玄甲军精骑,杀进敌阵,一直冲击到郑军背后,展开猛攻。在作战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带领着区区数十名玄甲军骑兵,左驰右突,所向披靡,杀伤敌兵甚众,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但是很快,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李世民率领玄甲军,冲到敌军背后,经过一道河堤时,因为此处地形复杂,混战当中,李世民便与玄甲军失散了,而此时此刻,玄甲军也是各自为战,一时顾不上秦王。这个时候,李世民身边只跟着一名将军,他叫丘行恭。应该说,危险正在慢慢靠近李世民。
与大部队失散,李世民单枪匹马,身陷敌阵。不一会儿,许多郑军士兵,便朝着李世民的方向,渐渐围拢过来。激战中,李世民胯下战马,身中数箭,伤势严重。这匹受伤的战马,正是“昭陵六骏”之一的“飒露紫”。
情况万分危急,跟在李世民身边的将军丘行恭,一看秦王有难,自然要奋力护主。只见,丘行恭拿起弓箭,回马连发数箭,箭无虚发,敌兵相继应弦而倒。丘行恭的精湛射术,瞬间镇住了场面,郑军一时不敢上前。
趁此机会,丘行恭连忙将自己的战马,换给李世民骑乘;他自己则跃下马来,为那匹受伤的“飒露紫”拔箭。奈何,飒露紫伤势过重,已经无力回天。不容丘行恭迟疑,当务之急,是要保着秦王杀出重围。
千钧一发的时刻,丘行恭手执长刀,步行于马前,掩护着马上的李世民,往外反冲。丘行恭勇猛异常,抡动着手中一柄长刀,刀锋所及之处,连斩数人。李世民本身也是武艺高强,此时他骑在马上,亦在奋力杀敌。最终,在丘行恭的保护下,李世民顺利突出重围,回到唐军阵营当中。
虽然,李世民顺利脱险,但是,在刚刚的战斗中,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不幸中箭牺牲。在今天唐太宗“昭陵六骏”的石雕中,唯独飒露紫的石雕,与其它五匹马不同。它的旁边,站着一个人,正为受伤的飒露紫拔箭,这个人便是丘行恭。后来,唐太宗在《六马图赞》中,这样评价牺牲的飒露紫: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讋三川,威凌八阵。
此时,青城宫大战,依然处于白热化阶段。唐、郑两军,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死战不退。尤其是王世充,表现得尤为英勇。他明白,此战若败,自己将再无翻身的机会。因此,王世充率领军队,与唐军死拼。
要知道,王世充的部队,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江淮子弟兵,在江南镇压过农民起义,在洛阳击败过十万瓦岗军,也算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王世充指挥着两万兵马,奋力苦战,阵形数次被唐军冲垮,但又迅速重新聚拢。
青城宫的这场大战,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最后,王世充的军队,固然英勇,但也架不住大唐军队群狼式的轮番猛攻,整个战线一溃千里。郑军溃败,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于是,李世民率领唐军,乘胜追击,纵兵奋击,直抵洛阳城下,俘斩郑军共计七千人。至此,唐军彻底击溃了王世充主力,大获全胜,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烟作,世民引骑南下,身先士卒,与通合势力战。世民欲知世充陈厚薄,与精骑数十冲之,直出其背,众皆披靡,杀伤甚众。既而限以长堤,与诸骑相失,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充数骑追及之,世民马中流矢而毙。行恭回骑射追者,发无不中,追者不敢前。乃下马以授世民,行恭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大呼,斩数人,突陈而出,得入大军。世充亦帅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四,自辰至午,世充兵始退。世民纵兵乘之,直抵城下,俘斩七千人,遂围之。
这场血战,唐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尽管重创了王世充仅存的主力,大获全胜。但是,唐军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以说是险中取胜。比如,举一个例子,李世民麾下悍将骠骑将军段志玄的故事。
段志玄此人,是秦王集团的重要战将。从太原举义开始,段志玄便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一路从太原杀入长安,战功赫赫。所以,段志玄也算是大唐的开国元勋,是唐军中赫赫有名的悍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将,却在这场青城宫大战中,差点儿丢了性命。
怎么回事呢?大战开始后,战场情况十分复杂。连李世民本人,都率领玄甲军精锐,迂回到王世充背后,发起猛攻,更不用说别人了。当时的唐军,几乎是各自为战,穿插在敌军的战线之中。就这样,英勇无比的段志玄,独自一人,力战郑军,策马深入敌阵,与敌兵厮杀在一起。那场面,颇有赵子龙七进七出的风采。
可是,激战之中,段志玄的战马,被郑军击伤。结果,段志玄从马上坠落,不幸遭俘。擒获了段志玄,两名郑军骑兵,裹挟着他缓缓后撤,想要回到大本营,向王世充邀功请赏。岂料,段志玄已经想好了脱身之法。
当准备渡过洛水时,段志玄突然一声大喝,猛一用力,将那两名骑兵直接拽下马来。然后,段志玄跳上一匹战马,纵马跑回唐军阵营。他身后数百名郑国骑兵,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段志玄逃脱,而不敢上前追击:
骠骑将军段志玄与世充兵力战,深入,马倒,为世充兵所擒,两骑夹持其髻,将渡洛水,志玄踊身而奋,二人俱坠马。志玄驰归,追者数百骑,不敢逼。 (《资治通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大战之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这件小事,正好从侧面反映出了王世充的倒行逆施,以至于到了人人可杀的地步。同时,似乎也从另一方面埋下伏笔:王世充此战必败无疑。
原来,大战开始之前,唐军的骠骑将军王怀文,作为斥候,先行出营打探路径,勘察敌情。没有想到,王怀文刚一出营,便被郑军所擒。抓了王怀文,王世充起初并没有杀了他,反而对他礼遇有加,引置左右,以示亲近。
但是,王怀文对唐朝忠心耿耿,绝不可能变节投敌,向王世充屈膝。尽管王怀文身处敌营,但是他一直在隐忍蛰伏,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刺杀王世充,然后回归唐军。等来等去,王怀文终于等到了他所希望的机会。
不久,王世充率军出右掖门,在洛水排列阵形,准备和唐军作战。此时,王怀文就在王世充身后,一双凌厉的眼眸,正恶狠狠地盯着王世充。趁着王世充没有防备,王怀文突然手持长槊,猛刺过来。可是,王世充身上所穿的甲胄,比较坚硬。王怀文也许刺偏了位置,槊杆都折断了,竟然没有刺伤王世充。
刺杀王世充已经失败,王怀文当机立断,拨转马头,朝着唐军阵营方向,策马而去。刚开始,王世充身边的亲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了一跳,一时来不及反应。但是很快,王世充的卫队,反应过来,立刻一路追了过去,杀害了王怀文。
事后,王世充返回洛阳,当着群臣的面,脱去铠甲,得意洋洋地炫耀道:“怀文以槊刺我,卒不能伤,岂非天所命乎!”实际上,这完全是王世充在自欺欺人。唐高祖李渊得知了王怀文的事迹后,十分欣赏他舍身刺贼的勇气,以及为国殉难的气节。故而,唐高祖下诏,追赠王怀文为上柱国、朔州刺史。
总而言之,洛阳城外的这场青城宫大战,李世民率领唐军将士,经过一上午的浴血拼杀,终于击溃王世充主力,取得了俘斩七千人的辉煌战果。一战下来,王世充手中仅存的最后精锐,几乎被杀得所剩无几。
早在打这一仗之前,李世民就已经预料到了,此战一旦获胜,王世充将会完全丧失一战之力,从此龟缩洛阳,不敢出战。果然,王世充惨败,惶惶如丧家之犬,撤回洛阳。随即,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兵锋所指,将洛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接下来,李世民便要部署唐军,对洛阳展开强攻。
包围了洛阳,李世民决定趁热打铁,借着王世充元气大伤之际,出动大军,彻底清除洛阳周边为数不多的军事据点。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二十二日,郑国负责镇守河阳的宋王王泰,眼见唐军兵临城下,惧怕不已,竟然弃守河阳,不战而逃。王泰一逃,河阳立刻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其将赵敻等人,主动献城降唐。
河阳降唐不久,王世充的另外两员大将单雄信、裴孝达,则与唐军大将王君廓,对峙于洛口,相持不下。李世民得知消息后,立刻率领五千步骑,驰援洛口。刚刚到达轘辕,单雄信等人,听说李世民率军而来,连打都没打,直接脚底抹油跑了。趁着这个机会,王君廓挥兵追击,大破郑军。又过了数日,王世充的怀州刺史陆善宗,也举城投降。
直到此时,洛阳外围所有的军事据点,全部被唐军清除。王世充在河南的地盘,差不多丢失殆尽,再无立锥之地。况且,青城宫之战,王世充仅存的最后精锐,也伤亡惨重。再想主动与唐军决战,已经不可能了。摆在王世充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守洛阳。只要保住了洛阳,王世充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王世充收拢残兵,准备死守洛阳。同样,李世民此时也在摩拳擦掌,集中唐军主力,强攻洛阳。一场洛阳攻防战,即将拉开帷幕。那么,唐军进攻洛阳,究竟是否一帆风顺,李世民又能否顺利拿下洛阳?
应该说,唐军强攻洛阳,打得是异常艰苦。虽然,王世充此时已是苟延残喘,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且,王世充打定主意,要死守洛阳,自然会全力抵御唐军的攻城,负隅顽抗。
更重要的是,洛阳城池高厚,易守难攻,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其战略地位,与西京长安不相上下。当初,李密率领三十万瓦岗军,围攻洛阳长达一年之久,都没能攻克洛阳,反而一败涂地。由此可见,洛阳城的坚固,那可不是浪得虚名。唐军若要攻下洛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还有,尽管这个时候,李世民率领十万唐军,包围了洛阳宫城。但是,洛阳依旧固若金汤。甚至可以说,王世充对洛阳的防守,做到了无懈可击,滴水不漏的地步。《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洛阳的具体防务:
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
王世充拥有着远胜唐军的守城武器。比如,他有两个威力巨大的秘密武器。一个是抛石机,可以承载五十斤重的飞石,投掷两百步远;另一个则是八弓弩,这种武器,箭身如车辐粗细,箭镞则如巨斧一般,最远射程可达五百步,杀伤力极大。这两件武器,是王世充死守洛阳的绝世兵器。
洛阳城防坚固,王世充又依托坚固的城防,婴城固守,李世民除了四面围城,也只能望城兴叹。王世充死守洛阳,唐军攻城毫无进展。几乎所有人都感觉攻城无望,就连唐高祖李渊也曾经想过从洛阳撤军。唯独李世民一人,坚定信念,绝不动摇,甚至不惜和父亲李渊发生分歧,顶住所有人的压力,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李世民集结唐军全部主力,将洛阳城团团围住。紧接着,李世民指挥近十万唐军,四面攻城,昼夜不停,对洛阳发起了猛烈攻击。洛阳终究城池坚固,虽然唐军奋力进攻,但由于守城郑军的拼命顽抗,唐军连续攻城十几天,竟然没能攻克洛阳。在这个过程中,唐军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也没有拿下洛阳。
尽管唐军强攻洛阳,暂时受阻。但是,王世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甚至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与唐军几番交战,王世充折损了数万精兵强将,他赖以起家的“江淮劲旅”,基本上伤亡殆尽。因此,王世充困守洛阳,用于守城的部队,不过是一群残兵败将;再加上王世充的倒行逆施,导致他彻底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不少人都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纷纷要脱离王世充阵营。
比如,唐军攻城期间,洛阳城中,先后有十三位高级官员,想要翻城而出,倒戈投唐。可惜,事不机密,被王世充发现了。要知道,王世充对待政敌和背叛者,从不手软。结果,王世充一发狠,这十三人,瞬间人头落地。不过,从另一个方面,也能反映出,王世充已然独木难支,濒临崩溃。
洛阳久攻不克,进展很不顺利,这让许多唐军兵将,不免有些失落。而且,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到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唐军一直处于连续作战的状态,整个部队疲惫不堪。洛阳又一时半会打不下来,陷入泥潭。于是,唐军将士不由人心思归,萌生了返回关中的念头。
此时,唐军内部,退兵之声甚嚣尘上,不少将领也纷纷内心动摇,想要返回关中。果然,以任国公刘弘基为代表的唐军诸将,集体向李世民进言,请求班师回朝,休养生息,等将来有机会了,再次进攻洛阳。
诸将请求班师退兵,这显然与李世民的想法,背道而驰。李世民深知,洛阳一战,事关重大。如今,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王世充逼入绝境,扫平河南各地。洛阳之所以暂时难以攻克,那是因为王世充在进行困兽之斗。如果此时撤兵,势必前功尽弃,唐朝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将遥遥无期。
所以,李世民耐心地对诸将分析形势,在他看来,河南之地,已经尽数被大唐掌控;王世充所能管辖的地方,仅剩洛阳孤城一座。如果一鼓作气,攻下洛阳,只是时间问题。倘若此时撤兵,必将功亏一篑:
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 (《资治通鉴》)
与此同时,为了扼制军中的退兵流言,李世民的决心与手段,也是非常强硬,他立即宣布了一条严厉的军令,告诫全军将士:“洛阳未破,师不必还,敢言班师者斩!”面对秦王的立斩军令,唐军上下,瞬间平静了下来,再也没有人提退兵之事。
刚刚稳定了军队的情绪,又有人动了从洛阳撤兵的心思。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高祖李渊。洛阳战况的军报,传至长安,送到唐高祖的面前。李渊得知前线战事后,也不由内心动摇起来。
唐高祖李渊认为,洛阳城防坚固,王世充又铁了心要死守,唐军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洛阳。既然如此,倒不如暂时从洛阳撤军,回到关中休整。何况,此番攻打洛阳,唐军基本占领了河南全境。返回关中后,唐朝应该好好经营打下来的河南州县,以便为下一次进攻洛阳的战争打好基础。
很快,唐高祖发布密敕,命令李世民班师。接到父亲的密敕,李世民顿时左右为难起来。一方面,他不能公开违背父亲的旨意;另一方面,眼看胜利在望,他又不想白白放过近在咫尺的洛阳城。
思来想去,李世民还是决定,不能撤军,这场仗要继续打下去。可是,毕竟唐高祖的密敕已下,李世民总不能抗旨吧!经过一番考虑,李世民当即上表高祖,向父亲详细分析洛阳军情,同时,他也立下了军令状,向唐高祖保证,一定攻下洛阳,生擒王世充。不仅如此,李世民还特意委派参谋军事封德彝,入朝觐见,向唐高祖当面力陈:
世充得地虽多,率皆羁属,号令所行,唯洛阳一城而已,智尽力穷,克在朝夕。今若旋师,贼势复振,更相连接,后必难图! (《资治通鉴》)
李渊收到李世民的上表,以及听了封德彝的当面力陈,认为李世民分析得很有道理,便不再提撤军一事,支持李世民,继续围攻洛阳。说服了父亲之后,李世民又对王世充展开了心理攻势,他致书王世充,对他晓以利害,希望他不要顽抗到底。可是,王世充始终置之不理,不予答复,这是拒绝了李世民的劝降。
既然劝降不成,那就只剩下一条路了,打,打到王世充投降为止!不久之后,唐军趁夜行军,一举袭破了虎牢关,生擒荆王王行本、长史戴胄。夺取虎牢关,是李世民在整个洛阳之战期间所下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李世民正是在虎牢关这个地方,彻底决定了洛阳之战的最终胜负,一战功成。
到了武德四年(621年)三月,针对洛阳久攻不克的困局,李世民及时调整攻城战术。先前,李世民大军围城,以为王世充主力被灭,肯定能迅速攻取洛阳。但是,他显然低估了洛阳郑军的守城能力。面对唐军的大举攻城,王世充决定殊死一搏,依托洛阳坚固的城防,拼命死守,抵御唐军进攻。因此,洛阳才久攻不克。
不过,李世民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速胜不行,不如缓胜。于是,李世民改变了原先一味强攻的战术,采取了一种较为稳妥的方略:围困。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唐兵围洛阳,掘堑筑垒而守之”。李世民命令部队,在洛阳城外挖掘堑壕,修筑壁垒,要和城中的王世充长期对峙。
很明显,李世民围而不攻,这是要活活困死王世充,切断洛阳与外界的联系,耗尽洛阳城中的粮食补给。李世民很清楚,王世充如今已今非昔比,主力损失殆尽,城内粮草短缺,而自己麾下有十万大军,帐下还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名将,后方更有源源不断的水陆补给线,供应前方大军。所以,李世民认为,跟王世充耗,自己完全耗得起。这样一来,李世民和王世充两个人,就在洛阳城下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李世民一改变战术,马上就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来,洛阳城中,已经极度缺粮。现在,李世民又对洛阳围而不攻,这样使得洛阳的形势愈发严峻,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粮食危机。曾经繁华富庶的东都洛阳,此时此刻,完全变成了一副阴森恐怖,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盐一升,服饰珍玩,贱如土芥。民食草根木叶皆尽,相与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饼食之,皆病,身肿脚弱,死者相枕倚于道。皇泰主之迁民入宫城也,凡三万家,至是无三千家。虽贵为公卿,糠核不充,尚书郎以下,亲自负戴,往往馁死。 (《资治通鉴》)
由于极度缺粮,造成了洛阳城内的通货紧缩,一匹绢有时候只能换来三升粟,一匹布也只能换来一升盐。以前那些价值连城的服饰珍玩,到这个时候,一分钱都不值,甚至贱如泥土。
洛阳城中的粮食,基本吃完了,连草根、树皮都吃完了。老百姓吃不上饭,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将泥土、米糠活在一起,做成面饼,暂时果腹充饥。可是,这样所造成的后果是,营养不良。许多百姓都身患重病,全身浮肿。一时间,饿殍遍地,死者不计其数,场面非常凄惨,不忍直视。
普通百姓如此,那些洛阳的高层官员,也好不到哪去。当初,皇泰主迁入宫城的百姓,总共有三万户人家,而此时却只剩下了不到三千家。洛阳百官,无论是公卿,还是尚书郎,也总是吃不饱饭,经常饿死一大片。
由此可见,李世民调整战术,围而不攻,无疑对王世充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时的洛阳政权,只剩下了一副好看的躯壳罢了,内部早已烂透了。战争进行到这一步,王世充真的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
应该说,接下来,李世民只需继续围困洛阳,摧毁王世充的斗志,多则一至三月,少则半月,王世充将会彻底陷入弹尽粮绝,内外交困的绝境。届时,攻下洛阳,不过是举手之劳。说不定,还能不费一兵一卒,迫使王世充出城投降。洛阳之战打到现在,才算出现了一点胜利的曙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李世民率领唐军主力,围困洛阳孤城,眼看胜利在望,攻下洛阳计日可期的关键时刻,情况却发生了骤变。一支远道而来的军事力量,突然直奔洛阳而来,介入唐、郑洛阳之战。由于这支军事力量的出现,使得原本明朗起来的洛阳战事,再生波折,立刻变得尤为复杂起来。
这支远道而来的军事力量,正是称雄河北的窦建德军事集团。窦建德一来,如火如荼的洛阳之战,瞬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李世民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首先,王世充龟缩城中,洛阳久攻不克;其次,窦建德又率大军而来,支援洛阳。在这种情况下,十万唐军,很有可能承受两线作战的压力,面临被王世充、窦建德两面夹击的危险。
如此,问题也就来了。窦建德作为称雄河北的一方霸主,他为什么不好好在河北称孤道寡,非要插手唐、郑两国的洛阳之战呢?窦建德支援洛阳,到底是出于公心,真心实意与王世充联合,对抗李唐;还是包藏祸心,别有目的呢?
对于窦建德的突然搅局,本已稳操胜券的李世民,又会如何应对这个棘手的局面呢?这位战无不胜的大唐战神,将怎样打破王世充、窦建德两股强敌的双层夹击,进而实现李唐王朝统一中原的宏图大业呢?
(https://www.eexsvvw.cc/129166/62087735/)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