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政权内部争斗不断,君臣相互猜忌,离心离德。况且,唐朝已经取得了东征洛阳,破郑灭夏的空前胜利。应该说,北方形势暂时稳定。所以,唐高祖李渊认为,现在可以腾出手来,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出兵攻灭萧铣政权。
所以,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军兵分四路,以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直奔长江中游而来,进攻萧梁。唐军此战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要一举灭亡萧铣政权,拿下整个长江中游地区。
当时,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胜利的天平,明显倾斜于唐朝一方。先看唐朝方面,此时的唐王朝,早已今非昔比,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国力日益强盛。并且,唐军名将云集,兵强马壮,皆是横扫北方群雄的百战之师。更重要的一点,李唐王朝一统天下,乃是大势所趋,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反观萧梁政权,由于萧铣猜忌诸将,杀戮功臣,导致董景珍、张绣两位功臣,相继死于非命。这样一来,萧梁集团内部,逐渐人心离散,纷纷叛离萧铣。尽管,萧铣依旧占据着长江中游至岭南的广大区域,但内部早已腐朽不堪,只剩一个空架子罢了,真要和唐军开战,麾下又有几人为他卖命!
即使唐军此次稳操胜券,却并不意味着没有任何困难,能够一帆风顺。比如,唐军开拔之初,就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困难。这个困难,差一点让唐军将帅打起了退堂鼓,险些错失战机。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唐高祖下诏,兵分四路,进讨萧铣。当月,作为前敌总指挥的赵郡王李孝恭,集结好战船、兵马、粮草,率领唐军主力,从夔州出发。可是,当大军行至三峡时,却出问题了。
原来,当时正值秋汛,三峡江水突然暴涨,这给唐军渡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三峡水流湍急,平时就算不是汛期,渡江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更何况是汛期。因此,萧铣认为,唐军绝不会在汛期通过三峡,防备便松懈下来。
果然,唐军行至三峡,发现江水上涨,纷纷停下脚步。唐军诸将纷纷劝说主帅李孝恭,等汛期过去,再让大军过江。就在李孝恭犹豫之时,李靖站了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兵贵神速,眼下,应该趁着萧铣毫无防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冲破三峡防线,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战,此必成擒也。 (《旧唐书·李靖传》)
最后,李孝恭觉得李靖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当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孝恭带领全军将士,以及两千余艘战舰,冒着江水暴涨的危险,冲过三峡天堑。不出李靖所料,萧铣当真没有防备。于是,通过三峡之后,李孝恭瞅准时机,率领唐军发起进攻,连克荆门、宜都二镇,进军至夷陵。
在唐军冲过三峡之前,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初七,萧梁鄂州刺史雷长颖,主动举鲁山降唐。
现在,唐军顺利通过三峡,连续攻克荆门、宜都。萧铣顿时感到不可思议,他万万没有想到,唐军竟然会选择在汛期渡江,并且还真的通过了三峡,行动如此迅速。萧梁所倚仗的长江天堑,在唐军面前,完全就是不堪一击的“豆腐渣”。这一系列的行为,根本来不及让萧铣多想。
但是,惊讶归惊讶,震惊归震惊。唐军既然已经推进至夷陵,萧铣就必须要有所行动,派兵拦截唐军,绝不能让唐军深入萧梁腹地。当时,萧铣麾下大将文士弘,率领数万精兵,屯驻清江。拦截唐军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这数万梁军身上。
因此,唐军通过三峡后的第一场硬仗,便是与文士弘的数万兵马之间的遭遇战。虽然,文士弘拥兵数万,但其部下军纪涣散,精神萎靡,根本毫无斗志。打这样一群散兵游勇,岂不是易如反掌?
与数万梁军狭路相逢,李孝恭命令唐军,全军压上,猛攻这数万梁军。结果可想而知,文士弘大败,唐军趁机缴获战舰三百余艘,梁军被杀、溺毙者数以万计。幸亏当初听从了李靖出其不意的建议,才能首战告捷,击败数万梁军。
打垮梁军精锐后,李孝恭乘胜追击,一路追至百里洲。沿途上,文士弘收拢残兵,回身继续与唐军复战,又被唐军击溃。最后,文士弘带领残部,败退进入北江。不久,萧铣手下的江州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降唐。
前线的情况,对萧梁政权极为不利。萧梁军队节节败退,损兵折将,唐军则在李孝恭、李靖等人的率领下,势如破竹,接连击败梁军,不少萧梁的地方官吏,纷纷归降李唐。唐军兵锋直指江陵,准备一举拔除萧梁的根基。
形势愈发危急,此时的萧铣,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面对唐军兵临城下,梁军又损失惨重,这个时候的当务之急,必须组织兵力,拼死挡住唐军。可是,现在的问题是,萧铣手上没有兵了。
当初,萧铣大搞罢兵务农运动,削夺诸将兵权,导致了一个严重的恶果,那就是梁军兵力空虚。就以萧铣为例,当时,他身边负责宿卫的亲兵部队,不过才数千人马而已。如今,唐军大兵压境,前线梁军接连战败,而萧铣手中的兵力,严重不足。此刻,萧铣终于尝到了内耗的苦果,可是现在,为时已晚。
没办法,萧铣只好紧急就地征兵,召集各地援军,会于江陵,共同抵御唐军。然而,萧梁各个增援军队,皆远在江、岭之外,路途遥远险阻,不能迅速集结到达。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萧铣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手上的数千亲兵了,凭借着千把来人,和唐军死扛。即使最后失败了,也要让唐军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摆明了,萧铣这是要和唐军同归于尽,不计后果。可是,唐军主帅李孝恭,却根本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大唐军队一路摧枯拉朽,势不可挡;区区几千梁军,若要挡住大唐数万精兵,简直是自寻死路。所以,李孝恭难免生出了轻敌之心,决定大举出击,击灭萧铣手中最后的一支生力军。
关键时刻,又是李靖出面阻止。李靖认为,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逞一时之勇,草率出兵。现在,梁军虽是强弩之末,却依然困兽犹斗。既然是困兽,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狗急跳墙,与我军死战到底,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最后的结果,唐军消灭这支数千人马,不是什么问题,但也会付出巨大的伤亡。
对此,李靖给出了具体的对策,不如暂且停止进攻,休整一两日。等到梁军军心涣散,气衰力竭之时,再发起大规模的反击,定能一举击垮这股梁军。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上上之策:
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 (《资治通鉴》)
可是,李孝恭毕竟年轻气盛,此次攻打萧铣,又是他第一次担任主帅,独当一面,迫切地想要施展拳脚,在战场上立下军功。所以,李孝恭希望速战速决,对于李靖提出的稳扎稳打的方略,置若罔闻,执意率军出战。
李孝恭不听李靖之言,贸然出击,命李靖留守大营,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倾巢而出,向梁军发起进攻。战况果然如同李靖预料的一样,面对唐军的大举进攻,那数千梁军,拼死抵抗。不曾料到,数万唐军精兵,竟然被区区几千梁军击败,李孝恭被迫引兵败退,撤往南岸布防列阵。
也许有人会说,唐军肯定功亏一篑了。没有想到,战场上的形势,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怎么回事呢?原来,唐军败退之时,一路上遗弃了不少军事物资。看到满地的物资,梁军士兵顿时起了贪欲,纷纷下马抢夺物资。梁军本就军纪涣散,如此一来,更是乱了阵脚。因为抢得物资太多,梁军有些士兵,连路都走不动了。
身在唐营的李靖,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乐开了花,这简直就是发起突袭的大好时机。于是,李靖亲率留守大营的唐军,奋力出击,奇袭正在抢夺物资的梁军。这伙梁军,忙于争夺物资,没有想到,李靖会上演这一出突然袭击,根本没有防备,被打得大败。这支萧铣手中最后的生力军,几乎被李靖全数歼灭。
大破梁军之后,李靖统领五千轻兵,作为前锋,乘胜追击,直扑江陵城下。攻至江陵城下后,李靖先是攻破外郭城池,又拿下水城,仅剩内城尚未攻克。并且,唐军又缴获了萧梁四百余艘战舰,斩首、溺毙梁兵将近万人,斩获颇丰。
没过多久,李孝恭率主力赶到。同时,李靖大破梁将杨君茂、郑文秀所部,俘敌四千余人。随后,李孝恭、李靖合兵一处,将江陵城团团包围。现如今,仅有内城被萧铣控制,唐军随时可以引兵破城。
不得不承认,李靖的军事才能,放眼整个唐朝,除了秦王李世民以外,无人可与其比肩,也是一个可以反败为胜的绝世帅才。这一次,李靖再一次扭转了唐军不利的局面,成功翻盘,取得了攻克江陵的决定性胜利:
贼舟大掠,人皆负重。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获其舟舰四百余艘,斩首及溺死将万人。 (《旧唐书·李靖传》)
攻克江陵外郭、水城时,唐军缴获了四百余艘萧梁战舰。李靖向主帅李孝恭建议,不妨将这四百余艘战船,全部散于长江之中。谁知,对于李靖此举,唐军诸将不免有些疑惑不解,我们好不容易通过血战,才缴获了这些战船,正好用其破敌,为什么要弃之不用呢:“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然而,李靖给出的解释是这个样子的:
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兵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资治通鉴》)
李靖分析道,萧铣占据的地盘,南到岭南,东至洞庭,幅员广袤。如今,我大军深入萧梁腹地,还没有攻克江陵。况且,其它萧梁援军,全部聚集于长江下游,随时可以顺江而下,支援江陵。到时候,唐军肯定会陷入前后夹击之中。
所以,李靖将战船散于长江之中,其实是为了营造一种假象,让萧梁援军产生疑虑,误以为唐军已经攻下江陵,不敢轻举妄动。等到他们发现时,早都过去了十天半个月。到时,唐军想必早就攻下江陵了。
李靖不愧是一代兵圣,用兵奇诡,出其不意。不出所料,长江下游的萧梁援军,看到飘于长江之上的战船,真的以为大势已去,便各自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实际上,他们也看出来了,萧梁是大势已去,根本不想支援萧铣。
不仅如此,萧梁政权的一些文武官吏,像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等人,看到萧铣众叛亲离,准备前往江陵,主动向李孝恭请降。其中,高士廉正是秦王李世民的王妃长孙氏(长孙皇后)的舅舅。
直到这个时候,萧铣彻底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唐军大兵压境,将江陵团团包围,外城尽数攻占,内城也是唾手可得。此时,萧铣彻底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内外阻绝。但是,萧铣却心有不甘,难道大梁真的气数已尽了吗?因此,萧铣想要作最后一搏,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向他咨询意见。
前文说过,岑文本是江南出了名的大才子。他的祖父岑善方,仕于西梁,官至吏部尚书;父亲岑之象,隋末时任虞部侍郎、邯郸县令。所以,岑文本也算是出身官宦世家,诗书簪缨之族。
所以,岑文本自幼便博览群书,口才极好,文采斐然,写得一手好文章。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其父岑之象,遭人陷害,无处申冤。于是,尚未成年的岑文本,来到司隶为父申冤,言辞慷慨恳切,召对明辩,众人感到十分惊异。最终,其父的冤情得以昭雪,岑文本从而声名鹊起:
时年十四,诣司隶称冤,辞情慨切,召对明辩,众颇异之。试令作《莲花赋》,下笔便成,属意甚佳,合台莫不叹赏。其父冤雪,由是知名。其后,郡举秀才,以时乱不应。 (《旧唐书·岑文本传》)
后来,义宁二年(618年),萧铣称帝,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告。自此以后,萧铣一直将岑文本视为心腹谋士。现如今,江陵危在旦夕,萧铣只能问计于谋士岑文本。
岑文本已经明显看得出来,这场战争,胜负已定。如果继续硬着头皮打下去,只能是无谓的牺牲。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只有开城投降。所以,岑文本劝说萧铣,开城降唐,或可活命。见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都这样说,没有办法,萧铣自知大势已去,只能决定降唐,他对群臣说道:
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 (《旧唐书·萧铣传》)
就这样,萧铣作出了最后的决定,出城降唐。随即,武德四年(621年)十月二十一日,萧铣以太牢之礼,祭祀太庙后,下令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顿时,江陵城中,哀嚎一片。而后,萧铣率领群臣,身着丧服,来到唐军大营请降,并恳求唐军主帅李孝恭,不要为难城中百姓:“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
紧接着,李孝恭亲率唐军,入据江陵城。至此,萧梁政权正式灭亡。从义宁二年(618年)四月,萧铣称帝,到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萧铣投降唐朝,萧梁政权仅仅立国四年,便如同黄粱一梦,昙花一现。
唐军进入江陵城后,许多唐军将领觉得,大家辛辛苦苦这么长时间,终于拿下江陵,如果不趁机捞一笔油水,实在有些可惜。于是,不少将领向李孝恭进言,希望可以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
试想一下,如果李孝恭同意了诸将的请求,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样,势必会让江陵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会激起萧梁旧部与江南百姓的反抗,功亏一篑。关键时刻,萧铣曾经的心腹谋士岑文本,出面阻止,他对李孝恭说:
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 (《资治通鉴》)
最后,李孝恭认为,岑文本说得很有道理,遂下达军令,严禁唐军士卒,掳掠城中百姓,约束部众。尽管如此,但那些唐军将领,依然有些不甘心。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抢掠百姓,那就拿萧梁敌将开刀,希望能够籍没他们的家产,赏赐给有功将士们:“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对于此等请求,李靖则站了出来,坚决反对。在他看来,两军对垒,各为其主。这些萧梁将帅,仅仅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罢了,才与我军为敌。这样的人是忠臣,怎么能将他们当作叛乱分子一样对待呢:
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且犬吠非其主,无容同叛逆之科,此蒯通所以免大戮于汉祖也。今新定荆、郢,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 (《旧唐书·李靖传》)
就这样,在李孝恭、李靖的三令五申之下,唐军入城后,严明军纪,秋毫无犯。很快,江陵城中的局势,迅速安定下来。果然,这种做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效果。萧铣投降数日后,盘踞在长江下游的十余万萧梁援兵,得知江陵已破,纷纷卸甲归降。
不久,萧铣被押往长安,听候发落。唐高祖李渊见到萧铣,当面数落其罪。没想到,萧铣即使虎落平阳,依然摆出了一副骄傲的姿态,一身傲气,不卑不亢,竟然当面顶撞唐高祖李渊:
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至于此。亦犹田横南面,非负汉朝。若以为罪,甘从鼎镬。 (《旧唐书·萧铣传》)
萧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人人都想做天下之主。你们李家人可以当皇帝,我堂堂大梁萧氏皇族后裔,如何当不得九五之尊!唐高祖一看,你都沦落到这步田地了,竟然还如此猖狂,好,那便成全你。于是,唐高祖下令,将萧铣斩于都市,时年三十九岁。一代江南霸主,就此悲情落幕。
虽然,唐军攻克江陵,萧铣被杀,取得了攻灭萧梁政权的终极胜利。可是,这只是唐军拿下长江中游地区,并没有取得平定萧梁旧境的全面胜利。所以,若要彻底肃清萧梁势力,还需要一系列的后续工作。
萧铣占据的地盘,从长江中游一直延伸到岭南的广大地区。如今,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作战,李唐王朝成功拿下了长江中游地区,但岭南依旧还在萧梁残部手中。所以,若要彻底解决萧梁的残余势力,唐朝的下一步,便是收复岭南。但是,岭南远离中原内地,道路险阻,想要收复这片领地,谈何容易。
为了收复岭南,唐高祖李渊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派他前往收复岭南,定能马到成功,谁呢?李靖。平灭萧铣的战争,已经见证了李靖的军事才华。此番经略岭南,这个人选,非李靖莫属。
唐军攻克江陵后,唐高祖论功行赏,下诏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州总管。同时,唐高祖又授予李靖上柱国之衔,赐爵永康县公。并且,唐高祖委派李靖,前往安抚岭南各地,还赐予了他一项特权,“得承制拜授”,可以按照相关制度,任命当地大小官员,不用专门向朝廷汇报。
当时,岭南的情况,相当复杂。之前,岭南地区曾经崛起了一位枭雄——楚帝林士弘。此人在隋末乱世中拔地而起,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斩杀隋将刘子翊,拥兵达十余万。后来,林士弘自立为帝,国号为“楚”,定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年号太平,占据北起九江,南至番禺(今广东广州)的广大区域。
萧铣被杀后,原先萧梁一些顽固的散兵游勇,大多归附于占据岭南的林士弘。林士弘收编了大批萧梁残部,军势复振,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所以,唐军想要彻底肃清萧梁残余势力,收复岭南,所要面临的阻碍,依然是很大的。
不过,李唐王朝一统天下,势在必行。南北群雄,皆被大唐平定征服,岭南弹丸之地,岂能抵挡大唐百胜之师。更何况,唐高祖派往安抚岭南的人选,不是别人,正是唐王朝杰出的一代兵圣李靖。
萧梁覆灭没过多久,唐朝平定岭南,似乎迎来了一个好兆头。早先,萧铣派遣黄门侍郎刘洎,率军攻打岭南,连克五十余城,尚未回师江陵。这个时候,萧铣已经兵败降唐。于是,刘洎便以所得的城池,归附李唐。唐高祖非常满意,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这么多城池,遂任命刘洎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刘洎以五十余城降唐,打开了唐军进入岭南的大门。等于是说,岭南五十余座城池降唐,揭开了李唐收复岭南的序幕,为李靖安抚岭南各地奠定了基础,打好了前站,方便李靖今后的各种行事。
很快,李靖来到了千里之遥的岭南地区。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李靖率部翻越五岭。所谓“五岭”,即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以及周边群山,位于今天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的四省交界处,是划分中原、岭南重要的五条山脉,它们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翻越五岭,也就进入了岭南地区。
翻越五岭,进入岭南后,李靖派人分道招抚岭南诸州,所到之处,尽皆而下。李靖的招降檄文一到,岭南各地,几乎都是不作任何抵抗,纷纷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入城,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李靖招降岭南诸州的过程中,萧铣原来的桂州总管李袭志,看到萧梁不复存在,而大唐如日中天,及时认清形势,率领部曲,归降唐朝。随即,赵郡王李孝恭委任李袭志为桂州总管,第二年入朝觐见。
又没过多久,从长安传来旨意,唐高祖李渊任命李靖为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统一指挥唐军平定岭南的行动。接到新的任务后,李靖不敢懈怠,当即马不停蹄,率领唐军,四处出击,犹如秋风扫落叶,纵横岭南,一连引兵夺取岭南九十六州,获得人口六十余万户,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自李靖率军进入岭南后,采用刚柔并济,拉打结合的明智策略,收效甚好。一方面,李靖传檄岭南各地,宣讲唐廷的怀柔政策,向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少萧梁旧部,纷纷归降李唐;另一方面,李靖则率军四面出击,攻克岭南九十六州,获取人口六十余万户。唐军收复岭南,已近在眼前了。
转眼间,到了武德五年(622年)。这一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岭南当地的俚族首领杨世略,举循、潮二州降唐。数月之后,皇天不负有心人。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唐军终于迎来了收复岭南的最后胜利。
怎么回事呢?岭南地区的第一家族冯氏家族,它们的掌门人——前隋汉阳太守冯盎,举族归顺李唐。冯盎与冯氏家族的归唐,标志着岭南地区的彻底平定,正式纳入李唐王朝的版图。
冯氏家族是岭南的第一家族,势力庞大,甚至操控着岭南地区的安稳。至于这个家族的掌门人冯盎,更不是等闲之辈。冯盎的祖母,不是别人,正是南北朝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伟大的女性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岭南圣母”的一代女杰——冼夫人。
冼夫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历经梁、陈、隋三朝,毕生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冼夫人先后被七朝帝王敕封,被后世尊称为“岭南圣母”。《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正史,均为冼夫人立传。最终,冼夫人以八十九岁高龄,寿终正寝。《隋书》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作为冼夫人的孙子,冯盎自幼便表现出出类拔萃的一面。根据《旧唐书·冯盎传》的记载,“盎少有武略”,冯盎少有谋略,英勇善战。还有一件事,足以看出冯盎身上的领袖气质,以及他的与众不同。
仁寿元年(601年),岭南潮州、成州等五州,僚人起兵作乱。冯盎驰马前往京师长安,请求朝廷出兵平叛。隋文帝指派尚书左仆射杨素,与冯盎讨论战局。杨素一代名将,文武双全,原本以为,冯盎就是一个来自蛮夷之地的乡巴佬。起初,并没有把年轻的冯盎,当一回事儿。
可是,在与冯盎交谈的过程中,杨素发现,冯盎此人,举止得当,应对自如,完全打破了自己先前对他的认知。所以,杨素不由感叹道:“不意蛮夷中有如是人!”没想到,蛮夷之地,竟然会有这样的人物。随后,隋文帝命冯盎率领江、岭之兵平叛。战后,冯盎便被任命为汉阳太守。
后来,隋末天下大乱,冯盎回到岭南,一直在乱世中左右逢源,夹缝求存,以自己的一己之力,保全岭南与冯氏一族。但是,冯盎毕竟是冼夫人之孙,他自幼深受祖母教诲,耳濡目染。冯氏一族的祖训,那就是无论何地,都要以国家利益为上,不能做辱没祖宗的事情。
冯盎始终铭记祖母的教导,以及家族的祖训,自始至终,都将维护国家统一放在首位。在他看来,岭南虽地处偏远,却与中原同气连枝,属于华夏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这一点,是冯盎的底线,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岭南分裂出华夏文明之外,不能让岭南变成国中之国的现象。
比如,武德三年(620年),有人曾经向冯盎建议,隋末战乱,中原一片兵祸。而岭南远离内地,天高皇帝远,不会引起各方的重视。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何不干脆效仿秦末汉初的南越王赵佗故事,称帝自立,割据岭南,当起称霸一方,呼风唤雨的土皇帝,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自隋季崩离,海内骚动。今唐虽应运,而风教未浃,南越一隅,未有所定。公克平五岭二十余州,岂与赵佗九郡相比?今请上南越王之号。 (《旧唐书·冯盎传》)
显然,这种割据岭南,称帝自立的进言,与冯盎的一直所奉行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背道而驰,触碰到了他的底线。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干了,上对不起冯氏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岭南父老百姓。因此,冯盎严辞拒绝:
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 (《旧唐书·冯盎传》)
所以,冯盎从内心深处,非常反对分裂岭南。所以,冯盎的坚定立场,让唐朝看到了希望,此人似乎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当李靖的招抚檄文,传到冯盎控制的地盘时,冯盎经过深思熟虑,无论是出于保全冯氏家族,还是为了岭南地区的安定,与唐朝合作,才是最为明智,最为正确的选择。最终,冯盎决定归顺李唐。
于是,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冯盎接受了李靖的招降檄文,主动率领所部降唐。冯盎降唐后,唐朝在原先冯氏家族的领地旧境,设置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
同时,唐高祖李渊授予冯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不久,他的两个儿子冯智戴、冯智彧,被拜为春州刺史、东合州刺史,冯盎又被改封为耿国公。贞观二十年(646年),冯盎病逝于任上,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冯盎平生功绩,追赠其为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冯盎举族归唐,对于唐军平定岭南,具有重要的意义。冯盎降唐,岭南冯氏全族,归附于李唐王朝。至此,岭南全境基本平定。继拿下长江中游之后,唐王朝又将岭南之地收入囊中,彻底肃清了萧梁政权的残余势力,兼并了萧梁的全部地盘,取得了平定长江中游、岭南地区的全面胜利。
随着长江中游、岭南地区相继被李唐拿下,唐王朝在南方所面临的敌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岭南全境归唐,就只剩下一个楚帝林士弘,还在苟延残喘地支撑。可是,岭南全境归附,区区一个林士弘,究竟能撑多长时间。果然,没过多久,林士弘政权也遭到了覆灭的厄运,唐王朝铲除了岭南最后一个劲敌。
武德五年(622年)十月,林士弘派遣其弟鄱阳王林药师,引兵攻打循州。结果,唐朝循州刺史杨略,率军与林药师交战,楚军大败,林药师被杀。随后,林药师的部将王戎,举南昌州降唐。
前线战败,林士弘十分害怕,想要三十六计走为上。故而,林士弘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十月二十一日,林士弘假意向唐军请降,实际则找准时机,逃至安成山洞避难。此地的袁州人士,纷纷向林士弘聚拢响应。没有想到,唐朝洪州总管若干则,出其不意,派兵击败了这群乌合之众。恰恰这个时候,林士弘突然病逝,他的部下,纷纷作鸟兽散,林士弘政权亦自此灭亡。
从武德四年(621年)至武德五年(622年),历时一年之久,唐王朝终于取得了攻灭萧梁政权的完胜。起初,李孝恭、李靖等将帅,率领唐军主力,深入萧梁腹地,一路攻城略地,击破萧梁精锐,直逼江陵城下。最后,在李唐大军压境的绝对优势下,萧铣出城投降,唐军进据江陵,萧梁灭亡。
击穿江陵之后,唐王朝为了彻底肃清萧梁残部,为攻伐萧铣政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紧接着,唐朝花费数月时间,剑指岭南,命李靖统兵,招抚岭南。最终,在唐朝上下的不懈努力下,长江中游、岭南的广大地区,最终被纳入李唐王朝的版图之中,与萧梁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唐王朝的大获全胜而收官。
当然,此番攻灭萧铣政权,唐高祖李渊还有另外一层深意,那就是为日后平定江淮辅公祏,提前打个样。原因很简单,萧铣占据长江中游,辅公祏占据长江下游。只要灭了萧铣,唐军日后南征江淮,便拥有了地利优势,大军顺流而下,直取江淮,对辅公祏势力形成压倒性优势。
消灭萧铣两年之后,武德七年(624年)三月,李孝恭、李靖、李世勣等人,四路大军,进军江淮,讨伐辅公祏反叛势力。由于唐军占据了长江中游的地利优势,一路势如破竹,进军极为顺利。很快,唐军便全歼江淮辅公祏主力,攻破丹杨老巢,斩杀辅公祏,实现了对江淮地区的有效管理。
总体来说,李唐王朝针对江南地区的统一战争,从武德四年(621年)攻灭萧梁政权开始,一直到武德七年(624年)平定辅公祏政权为结束。唐朝用了四年时间,扫平江南群雄,平灭南方割据政权,无论是曾经的江淮三雄、萧铣,还是后来的辅公祏,都是一个接一个被唐朝所消灭。
在完成统一北方之后,截至到武德七年(624年),唐朝真正实现了南北一统的战略,将南方、北方连成一片。除了朔方梁师都、草原突厥以外,李唐王朝基本实现了对全国性的统一。
此时的唐王朝,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刚刚建国之时的情形。当初,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李唐王朝正式建立。那个时候的李唐王朝,所统辖的疆域范围,仅仅限于关中、河东、巴蜀一隅,只是众多割据政权的其中之一。所以,并没有人会想到,唐朝日后会一统天下。
然而,立国仅仅七年,唐朝便改变了天下大势的走向。经过七年奋战,大唐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统一西北、平定河东、入主中原、戡乱河北、横扫江南,先后消灭了薛氏父子、李轨、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萧铣、辅公祏等割据群雄,囊括关中、河东、巴蜀、陇右、河西、中原、江南的广袤地区。
可以说,直到武德七年(624年),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已经渐渐接近尾声。而此时,唐王朝的国力,用幅员万里,带甲百万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至此,新生的李唐王朝,逐渐地由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向大一统王朝过渡。
可是,就在唐王朝一统天下,即将胜利在望的时候,唐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却出事了。随着统一战争的逐渐胜利,李唐王朝的权力斗争,也在随之发酵,而且到最后,甚至演变成了一场谋逆行动。
比如,一位曾经为大唐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勋大将,封疆大吏,居然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后,公开举起了反唐旗号,甚至企图拥兵作乱。那么,这位起兵作乱的大将,究竟是何许人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边地兵变,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又会如何部署,扑灭这场未遂兵变呢?
(https://www.eexsvvw.cc/129166/62057235/)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