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我当皇帝的那些事儿朱慈烺崇祯 > 第1070章 天下第二疏

现阶段,锦州是累赘,白给朱慈烺也不会接受。

但朝臣们未必这么想,锦州这个诱饵一抛出,一定有一些怀抱幻想的人会被迷住耳目,想要拿回锦州。

至于洪承畴和祖大寿之事,就更是有意思了。

一直以来,大明都要求建虏交还洪承畴祖大寿以及所有投降的汉官,但建虏根本谈都不谈,但这一次,在锦州之外,希福竟然非常明显的暗示,但是双方议和达成,成为兄弟之邦,洪承畴和祖大寿都可以可以交给大明的。

乍看起来,建虏好像是有谈判的诚意,但朱慈烺心中却明白,这不过是多尔衮的诡计罢了。

--洪承畴祖大寿都已经投降建虏,成了建虏的臣子,如果建虏将他们交给大明处置,那些投降的其他汉官会怎么想?不萌生反意,也会心灰意冷,建虏统治立刻就会出现危机,以多尔衮的聪明,怎么会做这样的傻事?

多尔衮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没有确实的情报,朱慈烺不敢妄断,但常理推断,最近三年,在大明严厉的封锁之下,不但蒙古人坚持不住,就是建虏境内也渐渐感觉到民生物品的飞涨和困苦,偏偏内外战事又连连败北,建虏无法通过战事获取利益,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不需要多,只三到五年,建虏就会崩溃。

过去,黄太吉破解明国封锁的策略,一来是交好明国商人,许以重利,令晋商等源源不断的和他们出关做生意,缓解他们的困局,第二,就是绕道入塞,直接抢掠,但现在,这两条道路都被大明断绝,建虏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对朝鲜的压榨,但朝鲜国贫民弱,能提供的物资有限,内外交逼的情况下,建虏内部,一定会有议和的声音窜起,多尔衮在连续失败之后,也需要歇一口气,尤其大明水师连续三年对辽东海岸发动侵袭,建虏往来扑灭,耗费多多的情况下,即便明知道希望不大,多尔衮也得尝试议和,以安抚内外的不同声音。

为此,他不惜抛出了锦州这一个大肉饼,加上祖大寿洪承畴这两个小作料。

……

而在锦州之外,朱慈烺也敏锐的察觉到了多尔衮的另一个用意,那就是安抚蒙古各部----现在蒙古各部人心不稳,虽然哈刺慎喀喇沁等部表面上都还是遵从建虏,但私下里却已经透过各种管道和大明进行接触了,多尔衮难以阻止,既如此,倒不如由他和大明谈判,如果谈判成功了,明国同意重新开放边贸,蒙古各部的困窘自然解决,他们也就不必倒向明国了。

那一来,建虏和蒙古的同盟,依然稳固。

即便不成功,但在双方谈判的情况下,蒙古人也不会急于倒向明国。

当然了,在利诱之外也有威逼,希福说,如果大明不同意和谈,他们将会尽起大兵,包围宁远,到时明国君臣就悔之晚矣。

建虏端出的礼物看起来足够大,但威逼却显得有点色厉内荏,堵胤锡以为,不过是建虏的“缓兵之计、迷惑之计”罢了。

“多尔衮,想的倒是美……”

朱慈烺喃喃。

不过如何回应,还需要商榷。

朱慈烺抬头:“宣内阁、军机大臣!”

“是。”

……

很快,众位内阁和军机大臣都到了,看完堵胤锡的密报和分析之后,众人意见基本一致,都以为建虏居心叵测,大明不应该上当,建虏要想议和,除非答应大明的那两个条件,交还洪承畴祖大寿在内的所有汉官和交出沈阳辽阳广宁等地,退回山林,那才有停战的可能。

但同时却也有人认为,如果建虏真的愿意交还锦州,我大明没有理由不收,锦州,那可是几百里的国土啊,如果收了锦州,大明防线就可以向前推进几百里,整个辽西防线也就完整了……

“陛下,老臣以为,建虏谈和虽然是包藏祸心,行缓兵之计,但也未必就要一口拒绝。”

兵部尚书,同时身兼内阁和军机处两职的李邦华拱手出列。

“哦。”朱慈烺看他。

“建虏试图通过和谈来迷惑我大明,我们拒绝了,可以挫败他们的阴谋,但却得不到什么好处,倒不如假意先和建虏谈上两轮,同时广泛的传播消息,令草原上的蒙古人知道,建虏正在和我大明谈判。既然建虏都谈了,哈刺慎喀喇沁蒙古各部,也就更有理由和我大明接触了。而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等到谈判失败,蒙古人再无期盼之后,令他们弃暗投明,转向大明,或许会更容易。”李邦华道。

朱慈烺想一想,又看众臣,见众臣都点头,于是说道:“那就照大司马的意思,令辽东巡抚黎玉田和建虏谈吧,不过谈归谈,打归打,各处兵马,不论海路,还是对蒙古人的攻击,都不得停止。”

“遵旨!”

……

黎玉田和希福的谈判,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七月初才结束,其间双方不停的唇枪舌剑,讨价还价,但终究是议不出一个结果,尤其是在希福强力要求,大明立刻停止对辽东海岸的骚扰,撤回兵马的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之后,双方就谈崩了,于是希福不再谈,起身返回沈阳。

谈判虽然没有结果,但影响却是有了。

明清双方谈判失败的消息一传出,草原上一片的唉声叹气。原本,他们还期望着明清议和成功,大明能重开边贸,他们能获取到亟需的生活物资,但现在却是不可能了,在谈判失败的情况下,大明不可能放开边贸,想要纵兵去抢,在连续两次失败之后,他们也没有太多的信心了。

怎么办?

除了向建虏索要,或者是勒紧裤腰带、听凭生死之外,难道就没有第三条路吗?

……

七月末。

因为不满朝廷的宗室改革,靖江王朱亨嘉在桂林谋反,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号召天下宗室和藩王,一起进京勤王,剿除奸佞,行太祖皇帝旧政。

旋即为广西巡抚龙文光所灭。

隆武帝特旨免除其家人死罪,改流放河套,至于朱亨嘉本人,却没有享受到宗室亲王的优待,被判了一个斩立决,这打破了大明朝即使藩王造反,也可以免死的先例,更何况还是公开处决,一时震动天下。

同时的,一些到凤阳皇陵哭诉闹场,又或者是在各地官府衙门闹事、抗拒《宗室条例》的宗室,被朝廷从严处置,所有人都被剥夺爵位,贬为平民,造成财物损伤的,还要按价赔偿,不服者,一律杖刑。

两个消息同时传开,那些对宗室改革心怀不满的亲王郡王,以及下面的镇国辅国将军,顿时都老实了许多,他们知道,隆武可不是说着玩呢,说杀人是真杀人,说削爵是真削爵啊,但是他们敢有异动,隆武可不会因为他们的宗室身份,而对他们有所优待。

“太祖皇帝,你显显灵吧,我们这些子孙已经没有活路了啊……”

……

八月中。

就在秋高气爽,大明即将迎来一场十几年少见的全国性的大丰收,朱慈烺心情愉快,感觉松一口气之时,蒙古草原也有好消息传来---哈刺慎右翼,被建虏任命为亲王的普札布,派遣密使到京师,向大明朝廷表明心迹,说愿意归顺大明朝廷。

---这是张家口塞外三部之后的第一个破口。兵部军机处都是兴奋。

但普札布却不敢独降,因为他喀喇沁左右两边,分别是喀喇沁左右翼两旗,如果这两旗不同他一起行动,他独自投降的话,就会遭到两旗的围攻,而在两旗之外,多尔衮更留了三千兵马在喀喇沁左翼草原,由正白旗护军统领喀克都礼统帅,等于是在喀喇沁左翼草原上扎了一根钉子,普札布纵是再有想法,也不敢轻易出降。

而据普札布所说,喀喇沁左翼亲王端罗布和右翼亲王杜棱对建虏非常的“忠心”,尤其是杜棱,想要说服他们两人几乎不可能,即便现在情况这么的恶劣,没有医药,缺少粮草,这两人依然对建虏保有忠心,也因此,夹在中间的普札布不敢妄动,普札布在密信里说,但使大明能引开这两部的主力,他立刻就可以率部来降……

为此,军机处立刻制定计划,准备策应普札布……

……

八月末,朱慈烺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李湘云有孕了。

一时,朱慈烺喜不自禁,在太子之外,他要有第二个儿女了,随即的,一个问题就不得不的摆在他的面前---到现在为止,李湘云还没有名分呢,因为顾及李湘云的出身,加上李定国在军中为将,因此朱慈烺一直都没有对李湘云进行册封,但现在,他却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了,在这个母凭子贵、子同样也凭母贵的时代里,李湘云的身份会决定肚子里孩子的未来,嫡子庶子是完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也会受到别人不同的看待,虽然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对这个是不在乎的,但他却不能不顾及天下人的看法。

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女,不明不白的出生。

----有明一代,后妃必须海选,出自良善普通之家,李湘云和颜灵素一样,都没有经过海选,是朱慈烺在征战之中遇见的,前番立颜灵素为皇后的时候,就曾经遇到激烈的反对,最后在朱慈烺的强硬坚持之下,才勉强通过,这一次册封李湘云,朱慈烺隐隐知道,朝臣一定也是会有意见的,但幸运的是,京察之后,朝中的顽固保守派,几乎全部被清出了京师,现在朝堂上多是开明派,虽然会有反对,但应该不会太强烈吧?

天子无私事,即便是册封嫔妃,臣子们也是有意见可以提的。

为保险起见,朱慈烺先知会了首辅蒋德璟。

蒋德璟却是反对。

蒋德璟认为,虽然李妃和颜皇后都是出自民间,然不同的是,颜皇后是忠良之后,李妃却是出身不明,家世全无,如果被封为淑妃,天下怕是会有议论,于圣名不利。

“李妃虽然没有经过海选,但却是出自民间,性情良善,现在有孕,朕封她为淑妃正是合适。”

朱慈烺坚持。

……

朱慈烺原本以为,朝臣们即便反对,也不会太过激烈,但不想消息传出,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对于李湘云的身份,虽然朱慈烺刻意隐瞒,但民间却有传言,说李妃乃是出自流贼,甚至就是当年在开封行刺于他的那个女刺客,这样的女子,怎么能为妃?

当李湘云要被封为淑妃的消息之后,朝臣纷纷站出,向陛下询问,李妃是否就是当年在军中行刺的那个女刺客?

朱慈烺当然不能承认。

为了说服群臣不要那么的反对,朱慈烺说了当年汉宣帝的往事。

汉宣帝流落民间时,娶许平君为妻,后来成为皇帝,不顾朝臣的反对,执意立患难与共,但同时又是“罪人之女”的许平君为皇后,成为千古美谈,汉宣帝也为一代明君,这也是他要立颜后为皇后的原因,同样的,李妃虽然没有身世,但却曾经和他患难,他不能不给她一个名分。

朱慈烺声音诚恳,尽最大的努力向朝臣说明,至于那些捂着耳朵不听,仍旧执意反对的朝臣,他也毫不客气,轻则罚俸,重则庭仗。

最终,在朱慈烺坚持下,李湘云被册封为了淑妃。

……

浙江。

杭州。

烛光之下。

一个人来回踱步,思谋了很久,终于是站定脚步,下定了决心。然后他走到桌边,坐下,提笔开始疾书,因为所有的言辞已经在他胸中郁闷很久了,因而几乎是一泻而出,毫不迟滞。

“都察院浙江分院佥都御史马嘉植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

……

马嘉植的奏疏很快就送到了京师,立刻就掀起了惊涛骇浪。

乾清宫。

朱慈烺像往常一样,翻阅内阁送来的重要奏本,当翻到马嘉植的奏本时,他脸色就变了。

万军之中,矢石交加之时,他脸色也没有这么大变过!

(https://www.eexsvvw.cc/123583/3565479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