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对换俘之策迟迟没有表态……莫非是不会答应了?”沈霑道,他倒是希望崇祯帝能同意东宫的提议,那一来,天下人必然会对提出此议的东宫心生不满。东宫声名受损,对他们的计划大有好处。
李晃沉吟:“圣心难测……不过东宫立下击退建虏入塞的不世奇功,开我大明之先河,其军略已经得到了陛下和天下人的认可,以后辽东战事必然要以东宫为主,既然是以东宫为主,东宫提出的换俘之策,陛下应该是会慎重考虑的。另外,虽然朝臣们一致反对,但本兵冯元飙却是赞同的,陛下当初力排众议,不用其他人,而用冯元飙为本兵,显然是对冯元飙十分器重。冯元飙一人或许还不足以说动陛下,但等到东宫回京,以东宫的口才,有八成的机会能说服陛下。”
沈霑眼露喜色:“那敢情好。”
对沈霑的短视,李晃只当没听见,声音淡淡地继续道:“但也不是没有变数,后天就是小年,也就是今年最后一次朝议了,那些被陛下贬斥出京,到各地催收逮赋的言官们都已经回来了,他们走了一年,受了各种委屈,对于换俘之事,又抱持激烈反对的态度,两股情绪混合在一起,我猜后天的早朝,一定会非常热闹。”
沈霑又忧虑:“言官们最能坏事,如果他们激烈反对,逼着陛下驳回东宫的提议,那反倒是不好了。”
李晃淡淡道:“陛下没有在言官们回京之前批准换俘之策,怕也是担心被他们激烈反对,现在就看东宫能不能在后天的早朝上说服言官们了。”
“但愿言官们不要那么固执……”这一刻,沈霑和东宫站在同一条战线里,他希望“换俘”之策能够通过,那一来,朝中清流对东宫的不满情绪才会增加,也才能压制因为此次抵御建虏入塞大胜,东宫那如日中天的恢弘气势……
第二日。
巳时(上午十点)。
安定门外,旌旗招展,鼓乐齐备,在当朝首辅周延儒的带领下,所有在京的四品以上的官员,和所有的勋勋武臣,都穿着盛装,在城门外列队,以迎接得胜归来的大明皇太子。
群臣都是兴奋,和皇太子有所芥蒂的勋贵们今日也都是满脸笑容,建虏是敌虏,击退建虏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勋贵们再糊涂也还是有敌我之分的,所以今日的笑容都是真诚。在京的勋贵,除了卧病在床的襄城伯李守锜和几个老迈的勋贵,其他人全部都到了,其中尤其以彰武伯杨崇猷最是兴奋,他侄子杨轩跟随太子殿下出征,在潮白河立有大功,着实令他彰武伯府扬眉吐气,也越发认定,当初为支持太子出征,捐钱捐物的正确。
当远远见到官道上扬起尘土,代天巡狩的丈八大旗在视线里出现之时,所有人都紧张起来,等到太子马队驰到城门前,精甲骑士两边一分,银盔银甲的太子纵马而出时,城门前的所有人在首辅周延儒的带领下,一起躬身拜了下去:“臣等恭迎皇太子殿下凯旋归来~~”
“砰砰砰……”特有的,只有皇帝和皇太子出征归来才能享受的礼炮,轰鸣了起来,随即鼓乐齐鸣。
众军簇拥之中,朱慈烺坐在马上,望着城门前的群臣和那高大的安定门城墙,心中不由就升出一丝感慨。开封之战和建虏退兵之后,大明朝在崇祯十五年的两大凶险终于是都迈过去了,就如同是一个病床上急救病人,缓过了最关键的两口气,心电图终于可以渐渐平稳了。接下来的两年来,在加强军备,预防建虏可能会再次入塞的同时,朝政民政将是他专注的重点。
辽东的建虏是标,大明的内政才是本啊,要想标本兼治,内政必须要有一番大作为。
作为一个不能直接插手朝政的太子,朱慈烺有很多的功课要补足,也有很多的挑战要面对,无论是明的还是暗的。
下了马,谦虚的接受群臣的参见和道贺。然后换乘马车,在文武官员的簇拥下进入安定门,向紫禁城而去。
皇太子之后,保定总兵虎大威,山海关马科,密云唐通,马兰峪白广恩等立有大功的武将,一个个都是满脸是笑,威风凛凛,对他们来说,取得这样的大胜,当朝首辅带着文武在城门外亲自迎接,绝对是生平的第一次,够他们吹嘘一辈子了。又想到觐见皇帝陛下之后的恩赐,他们如何能不喜?
皇太子的副手,兵部侍郎吴甡此时还在密云长城,建虏虽然从宣府退了,但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在返程之中攻击沿线长城,因此长城防务仍然在紧绷中,吴牲和保定总督杨文岳,蓟州总督赵光抃,昌平总督何谦,包括精武营的一部分步兵,此时仍然在坚守岗位。等建虏完全退去,他们返回京师,估计要到年后了。
至于宁远总兵吴三桂,则是在烧掉建虏的粮草之后,就率兵返回宁远了,以防止建虏气急败坏,对宁远发动攻击。此次抵御入塞,几个武将之中,吴三桂功劳最大,太子奏疏列他为首功,朝廷对他的封赏,只会多,不会少。
“殿下~~千岁~~”
城内的街道上早已经聚集了无数看热闹的百姓,当太子的车驾和旗帜出现之时,街道两边响起山呼海啸的呼喊,大明百姓,很多没有这么高兴了,比起太子八月击退河南的流贼,此次击退建虏的入塞,更令百姓们兴奋和感激。他们拥在街道的两边,呼喊殿下,为殿下贺,为大明贺。十里不到的路程,竟然走了一个时辰。
紫禁城。
武英殿。
崇祯帝正坐在龙案后批阅奏疏,表面看起来他很是平静,和平常毫无区别,但王承恩却看出了皇帝陛下的激动,眼角微微跳动,看奏疏根本看不到心上,不时会抬头看向殿外。
父子连心,太子一走两个多月,崇祯帝不担心是假的,尤其是建虏绕道宣府,从青边口破边之后,崇祯帝的担心就更是增加,当见到昌平总督何谦的紧急上疏,说太子殿下领兵出居庸关了,他拦不住,崇祯帝看罢大怒,推案而起,几乎恨不得将何谦捉到面前,下狱处死--国本,我的儿,怎么可以离开居庸关,到宣化去冒险?一旦有所闪失,朕可该如何是好?
崇祯帝正要下旨,太子的奏疏却是送到了,奏疏中,太子分析了敌情,并详细阐明了自己亲自督军的必要,最后又请父皇无需担心,一切都在儿子的掌控中,绝不会出意外。
太子说的笃定,但崇祯帝又怎能放心?想要下旨令太子撤回居庸关,但想想太子已经出关,就算发出圣旨也是来不及,只能一声叹息,慢慢坐下,但夜里却担心的说不着。直到太子率军击破建虏宣化大营,好消息传来,他才是长松了一口气,然后立刻给太子下旨,严令其不得再以身犯险。
“报~~太子殿下已进安定门。”
“报~~”
每隔一会,就有人汇报太子行到了哪里。
崇祯帝听着点头。
“陛下,太子和班师众将已经在武英殿外。”终于,秦方一脸喜色的走入。
崇祯帝放下奏疏,脸色严肃:“宣。”
崇祯平常批奏折都在乾清宫,但今日太子带着军中诸将,得胜归来,照规制,他要在武英殿中接见太子和有功的将士。
(https://www.eexsvvw.cc/123216/35635551/)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