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梁山不老 > 第41章 忠孝可两全

次日,上衙后,也是先到梁太尉处坐一会,寒暄几句。梁太尉现在视我为亲信。他微笑着掏出昨日的《苏大学士精选作品一百首》并《序》。说到:“李帅,这些作品选得很好,能够代表先父高才。《序》也写得很到位,但尚有几处用词,我尝做了提示,请再斟酌些。”
  这回说得很客气。我拿过一看,勘误之处,皆为开篇一段:“佳作一百首者何?先父苏讳轼所着也。取一生之所出,精选一百首,皆正伪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也。”
  梁太尉批云:
  “先父苏讳轼”宜改作“先父苏讳子瞻”。(注:因晚辈称呼长辈,取子不取名者也。)
  “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也”宜改作“下足以订传抄之失者也”。(注:因失者乃传抄之误,非史者之误也。)
  仅此两点勘误,足见梁太尉文笔功底。
  于是,笑曰:“殿帅批语精准,末将佩服!”
  梁太尉笑曰:“李帅,先父文集就拜托了!”
  我笑道:“有王都虞侯帮衬,今日便可刻印!”
  梁太尉正色道:“本该老夫自出,王禀这贼偏要出头,便由他去!”
  我笑着起身,道:“末将告退,即刻安排刻印,望能使文坛早日见得殿帅一片孝心!”
  然后抱拳,转身离开。
  回到我的殿前副都指挥使司,王禀这贼早已候着了。
  王禀谄笑曰:“李帅,如何?”
  我笑道:“王将军,多亏今日我为你分辩了几句,否则,殿帅便不肯解气。”
  王禀又谄笑曰:“李帅,那便是同意了?”
  我笑着将初稿递给,道:“我与殿帅早有深交,李某出马,焉有不答应之理?今日即刻印两千余册,不得有误!”
  王禀抱拳道:“谢李帅,末将即刻安排。”
  揭过王禀刻印苏轼选集。单说苏轼选集印制不久,求者无数。不是以前没有,而是经过崇宁二年下诏禁毁,所剩无几。而且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在读书人的心中那就是神的存在。所以,印制两千册,供不应求,是预料中的事。
  而且,梁师成以苏轼私生子的身份刻印先父文集,本身带有神奇色彩。读书人有个特点,就是大都喜欢猎奇,否则哪能耐下性子,坐冷板凳写那些传奇小说?不过是生活中无奇可猎,自己创造个奇境,满足猎奇心理罢了,算是自娱自乐吧。您以为小说家为什么写呢?
  不过,梁师成的这一壮举也给他带来了好名声。古代尤重“忠孝”二字,这是修齐治平的根本。一个私生子尚且如此顾念先父,叫那些嫡子情何以堪?于是,找梁太尉师成孝廉的官员络绎不绝。连赵佶也听说了,叫内侍找来一本展读。读过之后,在朝堂上大加称赞:“谁说忠孝不可两全?梁太尉乃忠孝两全之楷模!”。之后,礼部认为其情可宣,视为典范。上报赵佶,传旨全国,通报表扬。梁太尉师成先生一时孝廉无双,成为文人楷模、官吏标杆。把个梁太尉师成先生高兴得什么似的。见了我,比见了美女笑得更欢了。
  不过,苏轼选集却一赠而空了。这就是个事儿。
  于是,梁太尉第一次走进我的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司。对,是第一次。把外间的那些侍卫、亲随惊得发懵了。过了老半天,才努力地敲我套间的木门。我正读书呢,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推开门一看。也吃了一惊:“咿呀!梁太尉!您怎么......”
  早就忘了我们平时是称呼“殿帅”的。梁太尉现在视我为股肱,可不管我称呼他什么了。只要我不直呼其名,想来我称呼什么已不重要了。
  我受宠若惊地把梁太尉请进我的里间,请他上座。他先是说我的里间摆布淡雅,又说我的桌椅方位符合风水布局。然后才回到主题,和我商议苏轼选集再版加印的事。
  这事我早在礼部奉旨通报全国之时,我就已经在考虑了。大家知道这事由我筹办,找我替梁太尉刻板印刷苏轼选集的官员,已经有好多位了。心中早已有了主意。
  于是,我对梁太尉道:“殿帅,这个机会我们还是留给我们禁军内部为好。”
  梁太尉道:“还是罚印两千册?”
  我笑道:“殿帅,苏大学士文采超群,一世英名,怎么能以罚之名?”
  梁太尉道:“那该以何名义?”
  我笑道:“殿帅,以奖之名?”
  梁太尉道:“奖?又以何名义?”
  我笑道:“殿帅,我们入职殿前司以来,尚未正式督查禁军工作。现在禁军将领听闻殿帅孝心,莫不崇敬殿帅。想替殿帅刻印苏大学士文集者不计其数。那就以奖代罚如何?”
  梁太尉道:“以奖代罚?好!好主意!”
  梁太尉又问道:“你说什么时候督查禁军为好?”
  我笑道:“殿帅,苏大学士文集已一赠而空,索要文集者众多,事不宜迟,我们今天就开始督查如何?”
  梁太尉笑道:“择日不如撞日,你即刻通知殿前司兵案官兵安排车仗侍卫,突袭式督查!”

  “突袭式督查”就是后世的“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一句话概括,“四不两直”就是上级为了解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真实想法、发现真实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工作方式。
  看来,梁太尉指挥过战阵之人,杀伐果断,比那些闭门造车的朝臣们雷厉风行了不是一点半点。
  于是,摆驾出行,开始了殿前司的突袭式督查之旅。殿前司兵案负责考核奖罚,我给殿前司兵案官兵通知时,也没有说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既然是“四不两直”突袭式督查,谁都不知情最好,否则,梁太尉哪一天忽然不高兴了,回过头来,再治我个泄露机密之罪,那就得不偿失了。
  前面是一小队殿前司的铁骑马军,相当于梁太尉的仪仗队;然后是殿前司兵案官兵,人数不多,主要是考核人员;中间才是梁太尉的车仗和直属卫队;我这个副殿帅的车仗及其卫队跟在其后。后面是不值班的部分都虞候及其卫队;殿后的是殿前司的一小队控鹤步兵。除了梁太尉的直属卫队要担负警戒侍卫重要职责外,自我以下,都属于绿叶组织,也就是跟着看热闹不嫌大的。
  我们考核的军队仅限于殿前司直管的禁军,也就是殿前司所属诸班直、步骑诸指挥在内的皇宫禁卫、随驾出行的皇帝近卫、国家大型祭典等重大活动中执行仪仗、引导、安保、护卫任务的卫队等。
  北宋都城汴京内外,屯聚着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庞大军队,这是北宋王朝独有的禁军。北宋初期禁军数目为二十万,后期达到八十万,这些禁卫军分别由三衙掌管。三衙不仅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其中马军司分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分管新城(外城)内,我们殿前司则分管宫城(大内)。这就是说,大内负责治安的卫队都属我们殿前司管辖。“京城之内,有亲卫诸兵,而京城之外,诸营列峙相望,此京城内外相制之兵也。”
  宋代的禁卫军之庞大,在中国历史中是独有的;其体系之庞杂,也是其它朝代所未见。蓄养庞大的中央禁军,是宋朝的统治策略决定的。宋太祖以兵变受益者登上皇位,便深知兵变之害,因此,宋朝的制度就是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建立的。在官制方面,所有的官员原则上都是京官,每位官员都有京官的职衔,他们出任地方官时,在其地方官名前加上个“判”字,意思是皇帝临时派他们到地方做事;军队亦然。宋太祖、宋太宗在完成统一全国的军事征战的同时,将收降的各地军队都收归中央。因此,宋朝的军队原则上“都是京军”,地方上的厢兵、团练不过是备选京军的预备役军人,基本不承担军事任务。边防重镇的驻守,也由朝廷派出的禁军轮流完成。禁军出外屯驻,称为驻泊、屯泊,还有一些禁军的屯驻不是为了屯驻,而是为了获得赡养,这些军队屯泊在京畿诸州的水陆交通方便之地,称为就粮军。
  而宋朝的庞大军队,都是招募来的,这与以往的朝代不同。以往的朝代兵役制度都是以“征兵制”为主,就是服兵役与纳税、服徭役一样,是臣民必尽的义务。每个王朝存在了百年之后,征兵制会随着土地兼并、民众逃亡而难以维系,朝廷在无奈的情况下,会以“募兵制”补充“征兵制”。
  但宋朝一建立,便推行“募兵制”,这可是有历史记载的,并非我李铁牛在胡编乱造。我分三个方面说给您听:
  一、宋朝承接的是五代,五代的各个军人政权采用的都是募兵制;而五代的募兵制也自有其源头。唐中期以后,征兵制下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败落,藩镇割据导致朝廷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自那时起,不论是朝廷召收禁军还是藩镇组建各自的军队,都实行募兵制。
  二、征兵是国家要求民众履行的义务,而募兵则是国家出资雇佣民众,因而中国历代王朝都首先采用征兵制。宋朝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实行募兵制,当然有财力上的保障。北宋收复江南各小朝廷后,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资财。中国南部地区,从南北朝以后经济发展就已超过了北方,此后数百年历经隋唐五代,战争大多发生在北方,南方没有经历过严重的破坏和动协,因而在宋朝建立后成为本王朝的物质仓库。北宋以汴京为都城,看中的就是汴京地处水陆运输的要道,用于养军的漕粮,可以方便地沿着漕河输送过来。
  三、大量游民和剩余劳力,是募兵制得以实行的前提。一个王朝建立的初年,一般不会有大量的游民出现的,而宋王朝恰恰就有。当时中国自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商品经济开始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人口增长而带来的隐性失业问题。农村已有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城市也游动着找不到生计的人群。这些人就成为朝廷雇佣当兵的对象。
  此前的朝代,朝廷下令士兵解甲归农,士兵们会不胜欣喜;但在宋代,朝延用税收供养着庞大的军队,裁汰冗兵成为朝延最头痛的事,因为担心被裁汰的冗兵无以谋生,转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尽管供养冗兵的费用十分沉重,朝廷仍然在饥荒年份,招收逃荒的男子为兵,这已经不是为了军事需要而召兵,而是为了维持社会安定而养人。

  这是宋朝皇帝和朝臣们的超前的视野。
  再说说  “三衙”。前面说过,三衙就是禁卫三司:殿前司和侍卫二司,侍卫二司也可视作一个整体,即侍卫司。前面之所以说,宋朝的军队原则上“都是京军”,就是因为三司分别直辖皇宫内的天子卫兵、分别管理屯驻于京城内外及轮流镇边的禁军。也就是说,正规军三司全管了。三司的直接领导是皇帝,皇帝就是军委主席。至于枢密院就是中央军委办公厅,也受皇帝直接指挥。
  京城内外的亲卫与诸营,主要归三司统领,也有少部分归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皇城司、骐骥院统领。它们之间的分配是:殿前司统领骑军中的三十七营,步军中的二十六营;侍卫司统领骑军中的三十五营、步军中的八十三营;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统领骑军与步军中的四营;皇城司统领步军中的二营;左右骐骧院统领骑军中的二营。(注:这五百人或四百人在编制上称为一营,每一营设“指挥”一人,指挥下辖的人马通常是五百人,少数情况下是四百人。)
  前面出现的“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左右骐骧院”和“皇城司”与禁卫三司都没有上下级统辖关系。“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简称军头司,属入内侍省,掌供奉便殿禁卫、诸军拣阅、引见、分配之政,及皇帝外出遇有陈诉时问明情况回奏。“左右骐骧院”掌牧养官马以供皇帝车舆、赏赐王公大臣与外国使节及骑军、驿站等用。总结起来,这两个司只是车仗礼仪、引见回奏、养马、车舆、赏赐等牌面活,干的不算军队之职。至于皇城司,前面说过了,是特务机构,性质类似明代锦衣卫,执掌宫禁、周庐宿卫、刺探情报,工作性质自然也在军队之外。
  在皇宫和皇帝身边担任仪仗和执行宿卫任务的禁军,是优选出来的、待遇最优厚,编为上军和诸班直。上军是指四支精锐军,即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中、下军的名号和人马极多,上军土卒从他们当中优选,上军中的老弱不时退居到中下军中。当时军队的名号称为军额。中、下军主要承担在外电驻、电泊的任务,但上军也有一部分电生在真外州县。诸班直意即诸多的“班”和诸多的“直”。班和直是这些结军的组织单位。以班和直为单位来命名近侍卫士,是取分工负责和轮流上岗之意。殿前司下设殿前诸班直及步、骑军。殿前司的首领为都指挥使,副职为副都指挥使、都虞直。本司将领掌管所属禁军的名籍、统领、训练、番卫、成守、迁补、赏罚等事务。殿前司禁军的职责是,入则侍卫殿阶,出则扈从皇帝乘舆,住则皇帝行宫宿卫,大礼则执掌卤簿仪仗。
  其中殿前司掌控的捧日军是较大的一支禁军组织,设左右厢共四军,每军内设十营,每营一指挥,共约四十营。捧日军内又下辖左射、锯直、弩手等各自擅长使用某种兵器的卫士,从诸军中选拔而来。其中左射是善射的军土,直是擅长使用枪、槊的军土弩手是擅长使用弩这种机械强弓的军士;还有天武军是禁军上军之一,设三十四营,天武军内还设宽衣控鹤、钿直、左射等精锐,位在各营之上。
  殿前司殿前都指挥使直辖左右两个班,这两班是殿前诸班中精选的武艺绝伦的土卒。
  殿前都指挥使司下辖内殿直(日常护卫、扈从皇帝的禁卫组织,有左右四个班)、外殿直(只有一班,其成员主要是诸班卫士中年资较老的军士)、金枪班(设左右二班,金枪班卫士是从庞大的禁卫军选拔出来的善用枪和槊的士卒)、东西班(共有弩手、龙旗直、招箭班等十二班。东西班卫土除选自禁军外,还收用禁军将领、使臣和为朝廷捐躯者的子弟充任)、散直(设左右共四班。散直卫土的召收对象是:原节度使手下的军将、到朝廷应募的武艺高强的人员)、钩容直(有两班,其成员是选自禁军中通晓音乐、以及骑御马的少年军士)、散员(北宋从禁卫军中选拔的精锐,还不定期地收纳各地的所谓擅长武艺、四处劫掠的豪强人物,这些精锐豪强组成散员组织,分为散员左右四班、散指挥统领的左右四班、散都头统领的左右二班)、殿前司步军御龙直(设左右二班)、御龙骨锞子直(设左右二班)、御龙弓箭直(设五班)、御龙弩直(设五班)、契丹直(契丹人组成)、归明渤海营(由渤海女真人组成)、吐浑小底营(由吐谷浑子弟组成)、吐浑直等。
  殿前司骑军还有屯驻于京师外围用于征战的禁军,主要有:拱圣军(二十ー营)、骁骑军(二十三营)、骁胜军(五营)、宁朔军(十营)、龙猛军(八营)、飞猛军(二营)、骁猛军(四营)、骁雄军(四营)、神骑军(十八营)、清朔军(四营)、擒戎军(五营)、步斗军(六营)。
  殿前司步军还有统辖的屯驻于京师外围的禁军,主要有:神勇军(二十ー营)、宣武军(二十营)、虎翼军(六十八营,又从中选出精锐组成上虎翼,以备擒盗)、雄勇军(八营)、广德军(十营)、广勇军(四十三营)、广捷军(五十六营)、雄威军(十营)、宣威军(二营)、龙骑军(二十营)、神射军(五营)、步斗军、鞭箭军等。
  这就是殿前司的全部势力范围。不小。

(https://www.eexsvvw.cc/114612/36792969/)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