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坊巷调整的原则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京城的坊。
东闾门南北都是明时坊,这个不需要改动。
朝阳门南面的黄华坊则扩大了范围,北面的思诚坊向北扩大。
东直门的南北,则是南北居贤两坊。
可以说东城兵马司这几个坊,变动幅度并不大。
那些担心皇帝大肆更改的官员,也因此放下心来。
不过即使如此,太仆寺卿陈奇瑜仍提醒道:
“臣和卫尉寺的刘寺卿,曾一起确定京城的道路名称,为居民编制门牌号。”
“如今刚确定没多久,实在不宜大改。”
朱由检对于这种提醒,当然是能接受的,他向陈奇瑜仔细解释道:
“整修京城的街巷,就有卫尉寺的提议。”
“现在京城之中,有很多的断头路,走到里面之后,只能原路返回。”
“这对治安、送信来说,都有很多不便。只有熟悉道路的人员,才能知道怎么走。”
“内府监的邮递公司对此多有抱怨,说是有些区域不好招人,却又不方便把其他区域的人调去。”
“所以朕决定在这次调整街道时,顺便整理坊巷,要各个道路打通,重新编制门牌号。”
“即使不熟悉的人员,也能按照简单的地图和规律,找到门牌号对应的居民。”
说着,他指着黄华坊的街区图道:
“你看思诚坊这边,是不是有很多断头路?”
“这对风水不好,不利于气息流通,交通也不顺畅。”
“今后要尽量打通,让各铺居委会负责监督,严禁侵占道路。”
断头路这个说法,皇帝之前就提过,只是群臣没有多少人在意。
如今仔细看思诚坊的道路,确实如皇帝所说,有很多联接不起来的断头路。如果不熟悉的人走到里面,确实只能退出去。
对比北面道路畅通的南居贤坊,一些人觉得这或许就是思诚坊临近朝阳门,风水却不如南居贤坊的原因。
那些居住在断头路附近的官员,想到皇帝说这样风水不好,更是决定回去就推进这件事,督促所在城区把自家宅院附近的断头路打通。
陈奇瑜这个时候,则是有些惭愧。
因为太仆寺和内府监合办的邮递公司,确实曾有过这个抱怨。
只是他作为朝堂高官,对那些商人的抱怨,自然不放在心里。
没想到皇帝却记住了,并且在调整京城街道和坊巷时,专门提到这件事。
这其实也是朱由检认为当前大明的营商环境不够好的原因,不止是因为生意做大了可能会有权贵觊觎。还因为朝廷衙门方方面面,对商人都不重视。
尤其是对主政的官员来说,只要他觉得市面不好、市容不够齐整,一道命令下去,就能让一个成形的集市,瞬间烟消云散。
朱由检对此是不太满意的,所以他一直推进议会建设,把工人和商人纳入进去。
这次调整坊巷时,对于集市也很重视:
“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各坊都要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留出一个区域,作为该坊的集市。”
“这个集市要有专门的警务人员,负责治安管理。负责在该坊征兵的百户还要轮流抽调民兵,协助治安管理。”
“繁华的牌铺也可以设立小集市,由周围牌铺治安委员率领民兵管理。占道经营的小摊贩尽量安排到里面,或者划定一个范围,不让他们随意占用道路。”
这是卫尉寺汇报中,特别提到的一个方面。
城市里面的地头蛇也不是什么地方都有,最集中的地方就是集市。
集市里最容易出现恶霸,一个热门摊位的位置,就能让很多人打起来。
出现争执之后怎么办?自然是找管理者解决,没有管理者的话,那就有其他话事人。
尤其是一些有武力的地头蛇,会在争执中脱颖而出。他们在占据多个摊位有了钱财后,就能聚集更多的打手,发展成黑恶势力。
朱由检把集市的交给卫所民兵负责,就是把他们生存的土壤挖出来,取代他们的生态位。
这样地头蛇诞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就算真的诞生了,也多半只是卫所和警务所的黑手套而已。
为了防止这一点,朱由检规定各个千户所负责的坊,需要由五城兵马司安排定期更换,防止他们盘踞地方,和黑恶势力勾结。
卫尉寺警务所会对他们的制衡,他们也同时有制衡警务所的责任。
五城护军司和巡城御史的廷尉署,更是会一直盯着他们。
如果由某个卫风评很差,甚至会有护军提议,调走他们换成其他卫。
听着皇帝这一番事无巨细的安排,群臣更加感受到了皇帝对城市管理的重视。
先前的三城区调整他们已经觉得很详细了,连八九品官员都做了安排。没想到皇帝真细致起来,还能具体到街巷胡同里。
看到一直听着的首辅韩爌,还没什么表示。在他后面的杨景辰,心中冷笑起来:
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天下人就会越认为首辅不称职。
如果首辅能主动安排好,何必要皇帝皇帝事无巨细地安排?
想着张孚敬和张居正当年推进的各种改革,他觉得要更仔细地研究。就算是学诸葛亮那样累死,也不能像韩爌这样觉得和自己无关。
可以说,在辅政大臣这个职位确立后,那些有心首辅一职的,越来越有宰相的觉悟。
韩爌觉得黄立极不称职,只相当于泥塑木偶。
杨景辰则觉得韩爌不主动,还抱着以前的内阁首辅思维。
却不知道如今是责任内阁,首辅有权力也有责任。
——
安排了坊巷和集市后,朱由检继续说道:
“京城各个坊巷,都要制定编号。”
“不能只有门牌号用数字,所在的街巷和坊却没有。”
“以后要争取能用一串数字,就确定宅院所在方位。”
“这样信件分类和培训邮递员的时候,都会更加方便。”
陈奇瑜怀着补救的心思,表现道:
“陛下此法甚好,臣以为各个府县,也要确定编号。”
“方便信件邮递时,直接做出分类。”
这让朱由检想到了后世的邮编,点头赞许他道:
“陈卿想的不错,各地确实应该确定邮编。”
“用两位数字确定各省和海外督抚辖区编号,后面加两位数字确定各府和藩国编号,再加两位数字确定区县和领地编号。最后再加两位数字确定具体的坊或警务所辖区,或者都甲、乡镇、巡检司编号。组成八位数字邮编。”
“这样信件分拣时,可以通过观看邮政编码,确定分配给哪个邮政所。”
“太仆寺要尽快制定出规范,在这次京城坊巷调整、还有将来的府州县调整时,确定各地邮编。”
“确保每封信件,都能快速投递。未来再根据各地距离,发行邮票售卖。”
陈奇瑜乐滋滋地领命,觉得自己在皇帝心里,一定更受重视。
朱由检确实对他这个提议很满意,而且还想到了身份证号,继续道:
“这八位数字后面,加上按出生日期确定的黄帝纪元年月日数字,可以作为居民的身份证号。”
“不过一个地方同一天出生的人多半不止一个,所以还要加上两位数字序号,防止身份证号重复。再加上一个性别码,男性用奇数、女性用偶数。”
“每四位数字加空格或分隔符区分,减少抄写错误。卫尉寺警员查看户口时,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籍贯、年龄、性别等身份。”
“兵备道和卫所按年龄征男丁的时候,也能更加简单。”
“以后争取让所有人都有身份证号,让他们办理公务的时候,必须带着户口簿,或者由当地警务所开具的身份证明。”
“如果将来有条件,还要加上图像,防止有人伪冒。”
这么严密的编号方法,让群臣暗暗擦了一把汗。
因为谁都不会认为,这是皇帝临时想到的。
这种制度如果推行下去,会让大明对户口的控制,得到极大提升。
每个人都会被网罗在里面,没有户口簿身份证会寸步难行。
朱由检当然不是临时想到的,他是仿照后世的身份证,提出了身份证号码。
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邮政编码定为八位数字,身份证前八位也用这个编号。加上八位数字出生日期,两位顺序码,一位性别码,加起来一共十九位数字。
这样不方便以四位数字区分成五组,而且为了防止传抄错误,他仿照后世的身份证号,加上一位校验码。
不过身份证校验码如何计算,他是不记得的。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擅长数学的徐光启:
“把身份证的十九位数字按一定的系数相乘,然后结果相加,再除以某位数字。得到从零到九十个不同的余数,作为身份证一位数字。”
“如果怀疑传抄出错、或者有人伪造身份证,那就用这个办法计算,简单确定真伪。”
“计算方法徐学士要费心点,要尽量方便计算,方便用于核验。还要让余数各有不同,进一步防止身份证号重复的可能性。”
徐光启出声应下,提出在某个坊试行,确定计算方法。
朱由检指着南居贤坊说道:
“南居贤坊的断头路不多,需要做出的调整不大。”
“就从南居贤坊开始,试行新的坊巷和集市制度。”
“北直隶顺天府东城区的编号,需要太仆寺规范出来后整体确定,至于坊的编号……”
顿了一下,他同样没有直接确定,而是整体安排:
“京师三十六坊,调整后也不会超过一百,整体确定编号,不用三城区划分。”
“从大时雍坊开始,皇城周围九坊,编号定为01-09。”
“这些坊的范围要扩大,围绕将来的环城路。”
“皇城路多有文武官员和内官往来,到底不方便行人,将来要把真正的一环路开辟出来,方便民众通行。”
指着长安街、崇文街、鼓楼街、宣武街这几条道路,朱由检把里面的坊巷,都划入中城范围。
在合并一些坊后仍旧是九坊,编号占据前九位。
群臣对于这点,没有什么意见。
中城兵马司现在又不负责政务,范围稍微扩大也没关系。
反而是住在里面的人,以后更有底气说自己住在皇城附近。
不过对皇帝把长安街作为一环路南街的做法,这些官员却不太赞同。
因为如果行人多了,他们在衙署和皇宫之间往来,被车马撞到怎么办?
他们老胳膊老腿,可经不起折腾。
这些人纷纷表示,长安街只适合官员通行。承天街也是如此,不能再让闲杂人等轻易进去——
显然,他们想到了上次举人静坐的事情,觉得应该把这一带封起来。
伏门哭谏是他们的权力,不能让学生举人参与。
杨景辰深知官员们的想法,这时站出来表现道:
“陛下,长安街同样多有官员往来,而且有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存在,通行并不容易。”
“臣以为可以把一环南路改为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北侧的顺城街。这样中城九坊,就都在一环路内。”
这个说法,得到群臣赞同。
他们一致认为长安街就是官员通行的,至于普通行人,绕远些也没关系。
(长安街和承天街组成的T型广场,可以通过大明门南面的东西江米巷进去)
朱由检有心把长安街作为东西交通的大道,甚至想在东西城门开辟后拆除长安左门、长安右门,让这条路彻底畅通。
但是他没有想到官员的反应这么大,根本不想让普通民众经过长安街。
考虑到这些人确实需要经常在皇城和衙署之间通行,拆除有龙门、虎门之称的长安左右门阻力也会非常大,他不得不让步道:
“一环南路定为顺城街也可以,但它们的宽度足够吗?”
“在修建两条轨道之外,还能不能通过行人?”
顺城街的规格大多是小街,宽度不到二十米。
相比新制定的五十米大街规格,相差实在太远。如果扩充的话,需要大量拆迁。
对此杨景辰道:
“臣听说陛下打算将政务院、枢密院的衙署扩建,把东西江米巷也纳入进去。”
“既然如此,可以对正阳门北侧的民居整体拆迁,全部建成官署,留出要建造的一环南路大街。”
“这一带拆迁之后,往东、往西会更简单,可以拆迁出足够的地方来。”
江米巷一带拆迁,确实是朱由检的想法,而且还向群臣透漏过,让那些衙署紧张的衙门暂且忍耐。
不过很显然他们是不想忍下去了,在杨景辰出言之后,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陛下,边防部如今和后勤部一起在原本的右军都督府办公,实在多有不便。”
“臣以为应尽快对西江米巷拆迁,营造边防部官署。”
海军部长喻安性,也是这个意见。
在通过航运公司股票大赚一笔后,海军部的官员,再也不想和装备部一起在前军都督府里。
列席会议的锦衣卫掌印、北司房提督、情报部长郑士毅,也扭扭捏捏表示,卫尉寺如今规模太大,而且事务繁多,锦衣卫需要有更多官舍。
这三个衙门一起,要求对西江米巷拆迁,新建或扩建官舍。
列席会议的九卿,也看到了机会。王永光这个平时不怎么表现的刑部尚书说道:
“政务院五部都在承天街东侧,刑部却是游离在外。”
“臣等刑部官员,愿意搬迁到东江米巷一带。”
显然他也对刑部的地位下降有些不满,只是不好对着皇帝抱怨。
现在是打算和政务院其它五部汇合,壮壮刑部声势。
同时离锦衣卫更近些,对西司房卫尉寺更方便地制约。
为此,王永光还支持锦衣卫扩大衙署的提议,认为卫尉寺可搬迁出来,建立独立官舍。
都察院、大理院的官员知道刑部的想法,但他们却没有反对的意思,因为这些衙门也想搬过来。
毕竟从三法司所在的西城到皇宫,距离实在有点远。
就算皇帝把西长安街延长,他们也得走这么长距离。
尤其是环城路开辟后,可以想见西长安街和宣武街的交汇处,将会非常繁忙。
他们不想把时间耗费在路途上,就想同样迁过来。
礼部尚书成基命,则觊觎起礼部后面太医院、御药库、钦天监、上林苑监搬迁后,所留下的官舍,出言道:
“太常寺在枢密院西边,和承天街东面的礼部交流不便。”
“尤其是太常寺四夷馆改为的翻译总署,如今还在东安门外。”
“光禄寺更是只在皇城内有官舍,处理外面事务非常不便。”
“臣以为太医院等内廷衙门既然要搬迁,可以和他们互换官舍。”
户部同样看上了这些地方,打算把人员越来越多的太府寺、司农寺安排在里面。
工部表示少府寺不能一直在工部或文思院办公,应该在工部旁边设立少府寺官署。
理藩院则表示皇帝曾经允许在东江米巷让各个藩国设使馆,理藩院选定了东江米巷东部、会同南馆南面的区域,划分成为使馆区。
如此种种,很多衙门都看到了机会,打算在这次京城坊巷调整中,把负责的衙门搬迁过来。
尤其是他们督导的衙门,更是要放在附近,加强监督指导。
枢密院和兵部的官员,也有人看向了陈奇瑜,想着是不是要把太仆寺搬迁到附近。
不过太仆寺就在小时雍坊皇城边,搬迁的必要性不大。而且皇帝刚刚还命名了太仆寺大街,实在不好搬过来。
陈奇瑜心中暗暗庆幸这一点,对皇帝更加感激。心知太仆寺之所以能在枢密院和兵部的一起督导下还能维持独立,就是因为皇帝。
以后他还要维护好和内府监的关系,避免枢密院和兵部,把太仆寺当作下属衙门。
这些院部的诉求,朱由检不能无视。甚至可以说搬迁衙署这件事,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他让陈奇瑜把这些记录下来,和工部一起确定道路和衙门位置,按他们的需求搬迁。
一环路的南路也因此确定,就是内城南城墙的顺城街。
普通百姓如果没有通行证,不能擅自通过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他们想东西通行,只能绕远一些。
为了方便绕路,朱由检让陈奇瑜在长安街和一环南路之间多设置几条南北向的大街,保证行人走错时,能够很方便地绕过去。
东西江米巷的住户,也被他要求好好安排。市场则转移到珠市口一带,同时在三法司原址建商场,招揽商人进入——
这里在将来会在西长安街旁边,交通非常方便。
旁边还有城隍庙市,可以把商民吸引过去。(本章完)
(https://www.eexsvvw.cc/107143/3679234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