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历史军事 > 家祖左宗棠 > 第188章:近东的烽火

世界的大趋势并未因1个新立未久的国家而变化,但许多具体事件上,却依然能够看到来自中国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以1910年为界,各国都在各自战略上进行了1系列的调整。
双方除了不断优化制定好的作战计划,进行1系列军事准备外,还不遗余力的展开了外交上的努力。
这样做的目标无非就是两个,1是分化敌方阵营,2是拉拢中立国家偏向己方。
对于前者,协约国集团有着不错的优势,因为同盟国集团中的意大利王国1直摇摆不定,尽管身在协约国,却因法国的贷款而3番5次的在1些问题上左右横跳。
至于后者,双方似乎都没有什么进展,在当今世界的热线地带,巴尔干各国目前仍未选边站,要么是本国国内展现“同协左右互搏术”,要么就是对国际局势缺乏足够的认识而犹豫不决。
在各中立国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美国和中国,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两个国家都具备着影响战争走势的实力,必须全力以赴的力争将其拉拢到己方这边来,即使做不到,也要想尽办法不让其倒向敌方。
总体来说,占据优势地位的依然是协约国,因为无论从哪1角度来看,相较于德国,英国都与中国、美国关系更好。
美国与英国关系亲密,而与德国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比法国好到哪里,至于俄国,并不重要。
而对于中国,英国自然就更有把握了,目前《中英协约》还未到期,虽然此前在南洋的问题展现出中英之间已有矛盾冲突,但放眼全球的外交局势,中英之间的合作依然大把大把的有,至少,中国离不开英国现在开放的英帝国经济圈,同样的,英国也离不开中国。
相比之下,中德之间的关系就并不那么紧密了,但至少不必像面对美国那样被动。
因此,德国在对中国的外交攻势相较于美国就更加积极了。
然而,不同于美国这种移民国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制国家,即便经历了1次“共和”,其内部的等级观念、秩序观念依然不是1时间就能够转换的。
而且东南不仅没有设立过“咨政局”,反而为了快速建立有效统治而严厉打压地方督抚残余势力,使得中央集权进1步提高,中枢对于地方的掌控非常牢固,甚至都已经到过犹不及的地步了。
再加上中枢现在头脑非常清晰,打定主意,恪守中立,对外虽未明确作出回应,但中立之意显然已经为世人知晓。
所以,中国并不吃德国这1套,无论是许诺好处也好,煽动民意也罢,德国在中国的外交攻势无1例外的陷入了困境。
不过,态度明确也是1件好事,至少德国目前不担心中国被英国拉拢过去。
在德国看来,只要中美保持中立,战争并非没有胜率。
在英德开始积极进行外交攻势时,作为被拉拢对象的中美两国却做出了1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1910年7月,欧洲爆发了1场战争,由于奥斯曼国内情况逐渐稳定,出于对奥斯曼海军的担忧,希腊决定向奥斯曼帝国宣战,抢夺先机,随后作为盟友的塞尔维亚也对奥斯曼帝国宣战。
战争由此开始,总共持续48天,奥斯曼帝国成功从6地上阻拦住塞尔维亚的进攻,最终双方以平手收场,在德国的调解下休战。
但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的表现并不算优秀,尤其是海军方面,战争中,奥斯曼海军3艘前无畏舰与希腊海军的“乔治·埃夫洛夫”号装甲巡洋舰遭遇。
奥斯曼帝国海军旗舰“图尔吉特·雷斯”号,原德国战列舰“威森堡”号被“乔治·埃夫洛夫”号击中舰桥,“梅苏迪耶”号则被重创,而“乔治·埃夫洛夫”号却仅仅受了轻伤,以23节的高速从容撤退,留下奥斯曼海军3艘仅有16节航速的乌龟呆在原地。
这1战争迅速刺激了巴尔干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轻视,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外交活动日渐频繁,同时,在俄罗斯支持下,泛斯拉夫主义成为巴尔干半岛主流思想,各国与奥蒂曼帝国的矛盾只会进1步加深,绝不可能减弱,所以,下1场战争的爆发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巴尔干之外,硝烟也即将升起,由于意大利人自认为自己是1个“对地中海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强大欧洲国家”,1直想要在海外取得自己殖民地,所以他们自然就将目光盯上了外强中干的奥斯曼帝国,准备侵占其北非领土。
而国际局势的变动也让意大利人嗅到了机会,1个月后,意大利国内对“对奥斯曼帝国作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扩张派和温和派各执1端,但最终还是扩张派胜出。
随后,意大利借口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的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进攻奥斯曼帝国的北非领土,并利用奥斯曼海军贫弱的优势进1步分散奥斯曼帝国的力量。
在出兵的同时,意大利的外交部门也展现出了他们的出色职业能力,他们非常清楚同盟国与协约国都在大力的拉拢自己,希望增强己方集团的实力,这就让意大利有了左右摇摆的自信,并迅速制定了对应了外交政策。
首先,意大利驻德国大使拜访了德国首相,明确表示希望德国能够考虑意德之间的友好关系,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正义行动”。
随后,意大利又分别向英法告知了自己的行动,暗中表达了希望英法也支持自己的意思,借此试探英法的口风。
意大利的这1动静瞬间让世界各国都紧张了起来,不止英法德奥俄以及巴尔干诸国,还有着1些连意大利自己都没有想到的国家因此而加快了各自的脚步。
首先是对于英国等协约国成员来说,协约国这两年在奥斯曼政坛上本就处于下风,土耳其的亲德派规模日益增大,立场与行事也越发向德国靠拢,这让英国非常担忧。
但英国现在又不可能对奥斯曼帝国直接下手,支持意大利就会进1步继续消耗英奥双方本就所剩无几的信任,而支持奥斯曼,那自然就对不起意大利了。
而对于德国来说,这事就更大了,搞不好的话,同盟国直接因此瓦解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德国支持意大利,那么就意味着这两年在奥斯曼帝国取得的成绩将会大打折扣,在巴尔干地区也会彻底输给协约国,也就意味着1旦开战,同盟国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但如果德国支持奥斯曼帝国,那么摇摆不定的意大利人很有可能会因为“盟友”的背叛而退出同盟国,让同盟国面临着重创甚至瓦解的风险。
因此,英德双方在这件事上都保持着克制与沉默,希望将其当作1次普通的地区冲突来解决。
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远在另1边的中美两国却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这1战争的爆发意味着世界局势已经上升到了1个新平台,各列强已经做好了下场的准备,尽管这种准备并非他们自愿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都意识到接下来很多事情的发生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纷繁的局势中,仅有大西洋天险或者亚洲大6的阻隔仍是不够的。
1910年11月,中美两国外长在马尼拉举行会晤,这场会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规模也不大,媒体在事先也未对其进行报道,会后,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太平洋条约》。
这份条约从内容上来看,是对《太平洋声明》的拓展。
首先,条约首先声明,中美两国并未结盟。
但同时也声明,在太平洋地区,双方皆有在准备发动或加入战争前,及时向另1方进行详细通报和协调的义务。
若接到通报的1方,并无参战意愿,则可恪守中立,双方在战争中尽可能保证协商,防止不必要的误会发生。
很显然,中美两国清楚在如今这个集团化的世界中,1个站在外交舞台上的国家仅靠自己是很难保证真正的中立,但两国又由于各自的地缘环境不同,缺乏足够支撑两国组成集团的利益点,所以并不愿进行过度的绑定,能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保证协商渠道显然就够了。
因此《太平洋条约》实际上是中美两国间1个广泛的确立双方友好关系的合作性质协定。
但这并不能让英国放心,作为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家,这个条约对于英国是有更大的影响的。
在英国看来,这1条约显然为中美之间留下了合作的阶梯,是太平洋的“英法大和解”,在局势的逼迫下,中美两国很有可能组成第3个集团,让这场明确的战争又陷入未知的变局中。
作为世界老大,英国讨厌不受自己掌控的变局,但这场变局却又是自己亲手喂养出来的怪兽的1次小小的呼吸。

(https://www.eexsvvw.cc/106581/3679282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