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今日就到这里吧,明日臣再继续殿下讲!”
于谦告退,离开了东宫。
他不仅承担着教导太子的重任,还是内阁首辅,很忙的。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于谦一直在给朱见深讲镇国公和先帝的事。
朱见深很羡慕自己的父亲,有人把饭喂到嘴里的感觉真的好。
但一想到如今的镇国公,他就有些遗憾。
他不止一次的问于谦:“镇国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
于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没有告诉朱见深真相,只能回避。
…
金陵,杨轩现在的日子很是悠闲。
他已经从镇国公府搬了出来,住在了城外的庄子里。
这个庄子正是他最开始用来培养粮种的基地。
后来这个庄子就一直用来研究选育粮种。
从洪武二十年左右,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这里为大明粮食产量提升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杨轩走在田间的时候,脑海中还会不由的浮现出当年老朱拿着镰刀追他的场景。
就是因为他把刚收割的粮食拿来煮了粥,气的老朱大骂他败家子。
他只好躲在太子朱标的身后寻求庇护。
现在一想起来,杨轩就会下意识露出笑容。
那时候,自己虽然没有滔天的权势,但也活的快乐。
可是,往事如烟,一切都随风而去了。
当年的人全都走了,只留下了自己。
杨轩行走在田间,看着长势良好的庄稼,心情也会变好。
水稻小麦这些粮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培育,粮种方向早就陷入了瓶颈,想要有所提升突破,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于是杨轩便让一部分人将目光转移到了肥料方面。
肥料方面的突破,让水稻产量提升到了最高九百多斤,但这只是试验田中的数据,无法大规模推广。
南方上好的田地用了新的肥料之后,水稻亩产平均能有七八百斤,差一些也能超过六百斤。
土豆红薯玉米这些粮食引进来之后,杨轩也让人进行研究。
几十年下来一直没有停过。
杨轩研究粮食种子的庄子,可不仅仅只有金陵城外这一处,北方也有,更南方也是有的。
杨轩是从乱世走过来的,深知粮食的重要性,几十年下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当然,成果也是丰富的。
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刚传进来的时候不仅品相差,产量也就只有土豆和红薯能超过千斤,玉米就别说了,产量虽然不比小麦低,也没有小麦挑地,但玉米棒子确实没有后世的大,小的还没有成年人半个巴掌大,大的比成年人巴掌也大不了多少。
后世那么大的玉米棒子,都是科研人员不辞辛劳,一代代培育出来的。
杨轩想要实现那样的场景,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几十年下来,土豆和红薯在民间的产量已经突破了两千斤,个头也比一开始的时候大了两三圈。
试验田还在想办法突破三千斤产量。
玉米在民间的产量能达到六百斤,地再差也能有一百多两百斤的样子。
只要没有灾情,是不会绝收的,省吃俭用,也能活下去。
杨轩手下研究出来的粮种和肥料,最先受益的还是地主大户,以及各地的藩王。
他们名下土地多,朝廷摊丁入亩,按田地收税之后,他们要交的税就多了,找不到有功名的读书人挂靠田地免税,那就只能自己交。
想要保证自己的收益不减少,那就只能在产量上想办法了。
杨轩让人研究的粮种和肥料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之所以这些人最先受益,主要还是普通百姓对新事物有天然的抵触。
只有当看到地主老爷们趋之若鹜的时候,他们才会相信。
大明的商业虽然繁荣发达,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资格、头脑经商的,种地还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虽然不能像经商一样赚得多,但好在旱涝保收,田地还能传家。
至于藩王那里,早在朱棣削藩的时候就规定了,每位藩王名下只能有一万亩地,除了亲王爵位不会降之外,其他的都会一代代降下去,直到最后沦为平民。
若非同意成为平民后可以科举、从军、经商等,怕是一众藩王没那么容易同意。
就算如此,各藩王,暗地里也在经商,兼并土地,他们养的人多,花销也大。
要是不想其他办法,光靠地里的产出,是不够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的。
对此,朝廷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太过分,都不会计较。
藩王已经无法起势了。
现如今,已经有宗室下一代就会沦为平民,他们不得不思考出路。
从军、还是科举?
亦或者是在嫡脉的支持下经商。
总之,路并没有堵死。
…
对于粮食的研究,除了杨轩,朝廷也一直在做,只是成果比不上杨轩。
到如今,大明已经换了好几位皇帝,官员也换了好几茬了。
研究粮食的人员他们一直是被压榨的存在,有了成果,那是领导的,你得到一句夸奖就不错了,运气好能得到几两银子的奖赏。
想要让皇帝知道是你的成果,那是不可能的。
而杨轩这边,对于研究人员从不苛待,赏赐也是从不吝啬,所以成果也比朝廷负责的那边更多。
而若是有人敢欺上瞒下,行贪污之事,或苛待研究人员,杨轩会让他明白什么是残忍,让他后悔来到这个世上。
大明立国已有近百年了,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乱世的残酷。
加上引进新作物,以及粮食产量的提高,很多人对于粮食的研究并不上心,并且不屑一顾。
这一点在官场上不知民间疾苦的官员身上尤为明显。
在他们看来,大明的粮食已经多的吃不完了,就没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何不食肉糜。
被杨轩所清算之人之中,这种人有不少,也有忘记出身,反过来压榨百姓,贪污受贿的。
粮食问题,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这关乎着国计民生。
这也是杨轩所一直坚持的。
在他的心里,大明的粮食还是不够多。
……
(https://www.eexsvvw.cc/106517/3679215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