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 第158章 老朱的心思真难猜

第158章  老朱的心思真难猜

        “景濂兄,你刚才为何不让我说了?”

        文原吉和范显祖刚走,王袆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宋濂看向王袆道:“子充,太子的事情,那是陛下决定的,纵然真的如他们二人所说,那也不是你我能干预的事情。”

        不得不说,宋濂这个老学究,脑子也没那么不开窍。

        之前连续冲撞朱元璋,只为了让太子朱标接受自己的教导。

        撞了几次南墙,又被朱标当面怼过一次,刘伯温还专门告诫过他一次。

        这要是还真的像个愣头青一样,别人一指挥就冲锋,那就是真傻了。

        王袆听到宋濂的话,却是反驳道:“景濂,太子乃未来大明之主,若是只沉溺于旁门左道,不学圣人先贤之言,将来何以治国?”

        “那位什么苏先生,岂不是在误人子弟?”

        在王袆看来,儒家就是治世之学问。

        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应该是朱标这个太子应该学习的东西。

        宋濂看着王袆,似乎是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子充,你认识苏先生吗?”

        宋濂朝着王袆问道。

        王袆有些意外,但还是回答道:“不认识。”

        宋濂继续问道:“那伱知道苏先生都教了太子什么吗?”

        王袆还是摇头道:“不知道。”

        宋濂微微叹了口气道:“所以,你只是知道苏先生没有教导儒家圣贤之学,没有教导孔孟之道,便认为苏先生所教导的东西,于太子无益了是吧。”

        这正是之前宋濂的想法。

        他自然儒学乃是这天下一等一的学问,治理天下,就应该以儒家理念为主导。

        太子朱标不跟着他学习儒家学问,习治世之学问,那就是大大的错误。

        然而,现实给了宋濂沉重的一击。

        “景濂兄,这难道不对吗?”

        王袆反问道:“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便一直都是治理天下的学问。”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哪怕是北元的那些鞑子,不也一样用我儒家的学问治理天下么。”

        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

        是来自于皇权和儒学两相需求不断变化融合的结果。

        儒学需要皇权来确定自身的地位,而皇权则需要儒学去更好的治理国家。

        若是苏璟听到这话,肯定会反驳一句:“这不是治理天下,这是帮助皇帝治理天下,是两码事。”

        宋濂摇了摇头道:“子充啊,当今天子可不是靠儒学打下的天下,你最好还是收起这心思。”

        老朱那可不是什么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出身的皇帝。

        年幼时的老朱甚至都没钱读书。

        后来起义,自封吴王,让一众大儒去教导朱标,那也是为了培养朱标,仅仅是把儒学当成了工具罢了。

        如果有更好的工具出现,朱元璋想换就换,是不会有丝毫的犹豫的。

        维护自身的统治,才是朱元璋想要的核心。

        “景濂兄,你变了。”

        王袆看着宋濂摇头道:“以前的你,不是这样的。”

        王袆和宋濂,那是并称浙东二儒的。

        两人的关系不错,也都被朱元璋赏识,能一起编纂修订《元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刻,宋濂的话让王袆感觉到有些陌生,这不是他记忆里的那个宋濂。

        宋濂摇头道:“子充,我没变,只是看透了一些事而已,你随我入宫,见过太子之后,便明白了。在见到太子之前,子充你前往不要擅做主张。”

        宋濂并没有过多的解释,苏璟的事情,还是少泄露为要。

        刘伯温提醒他,那已经冒着巨大的风险了。

        自己未经刘伯温的同意,若是将苏璟之事泄露给王袆,那对于刘伯温来说,就太不地道了。

        王袆有些疑惑,但当前之事,还是将修订好的《元史》呈交给朱元璋。

        “好吧,那我们先入宫。”

        王袆点点头。

        两人只是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带上了第一本《元史》,直奔皇宫。

        奉先殿内。

        老朱也是饶有兴致的看着报告,都是朱标在大本堂内教导弟弟们的过程。

        原本老朱是想当面去看看的,但想到自己过去,那些儿子肯定很拘谨,便放下了这个想法。

        反正有人在记录着,所有的过程他都可以知道。

        “这个老三,倒是有几分治学问的样子。”

        朱元璋边看边说道。

        朱棡在多次表现里都相当的优秀,朱元璋也记住了。

        平日里大本堂的老师也是对朱棡评价颇高。

        “老二和老四就差点了。”

        朱元璋又说道。

        老二朱樉有些愣,而老四朱棣则是除了行伍军政之事,毫不感兴趣,纯纯的莽夫。

        这两个儿子,朱元璋只能是无奈摇头。

        朱元璋继续看着,朱标对于弟弟们讲授的知识,在朱元璋这里,新鲜的并不多。

        大部分的东西,朱标早早的就和朱元璋汇报过了。

        同时,朱标也意识到了,有些知识,比如王朝灭亡论这类的东西,他都没有讲。

        人地矛盾还有土地兼并等敏感问题,朱标更是闭口不谈。

        这让朱元璋相当的满意,朱标已经有着一个合格帝王该有的城府了。

        即便是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也要时刻明白,什么东西能说,什么东西不能说。

        而不是一味的爱护和满足。

        “陛下,宋提举求见。”

        太监的声音响起。

        “宣。”

        朱元璋放下手里的东西,淡淡道。

        很快,宋濂和王袆两人便带着《元史》来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陛下。”

        “陛下。”

        宋濂和王袆朝着朱元璋恭敬行礼道。

        “免礼吧,宋提举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

        朱元璋朝着两人问道。

        宋濂立刻回答道:“启禀陛下,《元史》已修订完成,还请陛下过目。”

        说着,宋濂便将《元史》交给了一旁的太监,再由太监送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好。”

        朱元璋叫了声好,随即便开始翻看了起来。

        宋濂和王袆静静的站着,什么都没有说,就默默的等待着朱元璋翻看《元史》。

        两人的心情是忐忑的。

        虽然《元史》已经编纂完成,但真正能拍板的不是他们,而是朱元璋。

        对于上一个朝代元代的历史记录,一方面要客观详实,另一方面又不能让朱元璋觉得有夸赞之嫌。

        这其中的度,都需要宋濂和王袆来把握。

        元朝去其他朝代不同,那是鞑子统一了汉家江山,有些描述,就得斟酌着来了。

        朱元璋看的很仔细,因为这是他亲自下诏让宋濂和王袆主修的。

        对于个新王朝而言,上一个王朝的历史,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没有谁是生来就会治理国家的。

        每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必然建立在旧王朝的覆灭之上。

        以史为鉴,警惕上个王朝灭亡的原因,才能让新王朝更好的延续下去。

        对于老朱这种想要让大明千秋万代都掌握在朱家手中的皇帝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虽然好像是个皇帝,都想千秋万代。

        足足一个多时辰,朱元璋这才大略的将《元史》翻看完毕。

        一开始是挺仔细的,不过后面的速度明显越发的快了起来。

        因为越到后面,老朱便越发的熟悉。

        这元朝的覆灭,就是他亲身参与的,能不清楚么。

        朱元璋合上了手中的《元史》,伸手揉了揉自己的眼窝,感觉有些累。

        宋濂和王袆非常的紧张,不知道朱元璋对于这个《元史》到底是什么样的评价。

        如果只是发回重新编纂就还好,就怕出现一些朱元璋无法忍受的问题。

        “嗯,宋提举,还有王通判,你们这《元史》修的相当不错,朕很欣慰。”

        朱元璋朝着二人点点头道。

        “陛下诏令,臣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宋濂立刻回答道,内心也松了一口气。

        王袆也是立刻道:“臣尽力而已,陛下满意就好。”

        尽管朱元璋很满意《元史》,但两人还是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依旧保持着恭敬的样子。

        朱元璋看了两人一眼,说道:“修《元史》乃是大功劳,朕应该恩赐你们,你们有什么要求,可以和朕提。”

        王袆有些激动,正要说话,宋濂已然开口道:“为陛下修《元史》,乃是我等之大幸,不敢奢求恩赐。”

        对待朱元璋,有功千万不能挟报。

        宋濂现在算是搞明白了,朱元璋给的才能要,还得是主动给的。

        其他的,千万不要在他面前有什么别样的想法。

        这恩赐自己提只是客套话,可当真不得。

        朱元璋微微点头,对于宋濂的回答很是满意,说道:“不论如何,朕不会抹杀你们的功劳,这样吧,朕封宋提举为翰林学士承旨,王通判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听到这提拔的赏赐,宋濂和王袆脸上露出震撼之色,立刻朝着朱元璋跪了下来:“臣谢陛下恩典!”

        翰林学士,那是唐玄宗时设立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六人。

        唐宪宗正式常设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之长,职权尤重,多至宰相,然犹为职衔,例由他官兼任。

        此后,翰林学士承旨作为翰林学士的首领,不是单纯起草诏令,而是在禁中职掌机密,是唐朝实际上的宰相,被称为“内相”。

        当然,在现在的明朝,翰林学士承旨肯定不是算不上宰相,但也算得上是高位了。

        这不久前,许多人都还在猜测,太子朱标去了苏璟那里学习,是宋濂失宠的表现。

        现在看来,好像事实和那些人猜测的并不相同。

        只能说,朱元璋的心思,并没有那么容易猜。

        “这是你们应得的。”

        朱元璋看向两人道:“对了,宋提举,太子现在就在大本堂,你是他的老师,也许久未见了,可以过去看看。”

        朱元璋突然的话语让宋濂立刻惊醒。

        这是什么意思?

        宋濂可不相信朱元璋这是随口的关心,一旁的王袆也有些惊讶。

        “臣知道了。”

        宋濂俯身行礼,和王袆缓缓离开了奉先殿。

        奉先殿外。

        王袆迫不及待的朝着宋濂问道:“景濂兄,这陛下让你去见太子的意思是?”

        宋濂看了王袆一眼道:“子充,我说过了,不要有一些莫名的想法,陛下什么都知道,你跟我去见过太子就明白了。”

        王袆点点头,然后跟着宋濂一起来到了大本堂外。

        此时的大本堂内,朱标俨然就是一个老师,他细心的讲述着,在他的身旁坐着的是认真学习的皇子们。

        “现在我们说到了产业链,产业链的构成包括”

        宋濂和王袆并没有第一次时间进入大本堂内,而是在外听着朱标的讲课。

        有趣的是,文原吉和范显祖两人此刻并不在。

        听了大约一炷香的功夫,宋濂朝着王袆问道:“子充,现在你作何感想?”

        王袆叹了口气道:“景濂,这苏先生究竟是何人物?”

        他早在至正年间的时候就做过南康府同知,是真正做过管理类工作的,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儒生。

        朱标讲述的内容,王袆不能全听懂,但也能明白一些。

        文原吉和范显祖所言,只能说太片面了。

        太子朱标确实没有学习儒家经典,也没有学习圣贤之言,但朱标讲述的内容,也绝称不上旁门左道。

        相反,他听从了其中的经世之意。

        只不过,有一件事文原吉和范显祖或许说的没错。

        太子朱标若是一直这么下去,儒学在其心中的地位必会下降。

        但就在刚才,朱元璋的提醒,已经让王袆意识到,这不是自己能够干预的事情。

        宋濂抚须道:“此事子充还是不要再问了,等陛下想让你知道的时候,你自会知道。”

        “我明白了,多谢景濂兄先前的劝阻,否则我是要闯大祸了。”

        王袆朝着宋濂拱手谢道。

        宋濂摆摆手:“好了,此事到此为止吧。”

        说完,宋濂便迈步进入了大本堂中。

        “宋师!”

        朱樉一眼就发现了宋濂,当即喊道。

        朱标转身,亦是看见了宋濂,他十分尊敬的行礼道:“学生拜见宋师。”

        即便跟随苏璟学习了一段时间,但真正教导朱标时间最长的还得是宋濂。

        朱标不是什么薄情寡义之人,宋濂的师恩他还是记在心里的。

        宋濂见状,颇为欣慰道:“太子殿下没有忘记老臣,老臣感激万分。”

(https://www.eexsvvw.cc/104365/142072886/)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