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太监王振
南宋的臣民有的愤怒,有的难堪,多数则是羞愧不已。
很多聪明人已经猜到了雪乡二圣以及完颜九妹指的是谁。
尤其是天幕所说的雪乡二圣,那简直就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存在,是大宋的耻辱。
天幕中仙子一句一句扎心之极,可他们却不能不听。
有经历过靖康之耻的臣民早就泪流满面。
宋朝之前的君王臣民各种表情都有。
秦朝
始皇听天幕介绍明朝,不由的点了点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确是刚明。”
大秦的百姓抬头看着天幕:“仙子夸赞咱们大秦了,说咱们是烈秦……”
六国遗民则低头不语。
他们在思量难道大秦一统天下真的是天命所归?
还有六国隐居的贵族们也都满心的复杂。
不过现在不是讲宋朝的时候,无忧也没详细讲解。
“好了,咱们现在着重讲一讲这位叫门天子。”
徐皇后把头扭到一边。
朱高炽苦了脸,很可怜的看向徐皇后。
汉朝
刘彻满面通红。
宋朝
宋朝的历代帝王或红脸或黑脸,反正心里是五味杂陈。
这位可是出奇的抠门呢,自直播以来,那么些帝王大笔的打赏,开国皇帝里头,就朱元璋打赏的最少。
这个时候,天幕中烟花绽放。
朱元璋之后,朱棣也给了大笔打赏。
他之前听仙子提及叫门天子之时,满心的看不起大明。
至于说和亲,自真宗起就想送公主到辽国和亲,可惜人家辽国看不上大宋公主,说什么都不要,要不然,他们肯定三样全占。
为了儿子的健康,为了他不短命,就得硬下心来让他减掉这一身肥肉。
至于说绕过长子,立幼子为太子会不会引的朝臣反对?
这个朱瞻基一点都不担心。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的大笔打赏。
“这乞丐出身的明太祖倒是有几分骨气。”
朱棣打赏倒不出奇,朱元璋打赏这么多叫无忧挺惊奇的。
大宋可是把称臣纳贡贯彻到底了呢。
朱棣则看向朱高炽:“太子,你该减肥了。”
“叫门天子何意?还望仙子详细讲解。”
天幕把那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说的很重,后头还说起大宋,这不就是点名道姓的说大宋软弱没骨气么。
“怪不得呢,原来是幼帝,一个小娃娃登基,上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又有辅政大臣时常劝教,压抑之下左了性子,才做出这等败家之事来。”
无忧知道历史时空中的宋朝历代君王一定很难堪,她就是故意说给那些大宋君王听的。
害怕的是老祖宗们都看着呢,不晓得呆会儿要怎样骂他。
没想到今天一个叫门天子竟让他狠出了一笔,不知道朱元璋现在得有多心疼。
“仁宗和宣宗两朝也是如此,仁宗皇帝在永乐年间就辅理朝政,经验十分丰富,登基之后延续永乐年间的政策,朝政也很安稳,可惜仁宗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之后是宣宗继位。”
这时候,刘彻有几分英雄相惜之感。
“明宣宗朱瞻基最得朱棣喜爱,后世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便是成祖当年并不满意仁宗,觉得他性子不够英武,之所以没有废掉仁宗太子之位,就是因为喜爱朱瞻基,觉得这个孙子性子肖他,为了朱瞻基这个好圣孙,才一直没有废掉仁宗。”
一直四处奔波想寻壮士刺秦的张良开着窗,有些不耐寒风,咳了好几声:“这天幕……只怕大势有变,暴秦命不该绝啊。”
不过转头看到年幼的朱瞻基,徐皇后又是一阵心疼:“让太医好好给你们父子瞧瞧吧,别是有什么隐疾。”
唐朝
李世民叹了一声:“明太祖、明成祖倒是英雄人物,可惜后人不成啊,但愿我大唐后世莫要出此不孝子孙。”
明英宗时,少年朱祁镇端坐在榻上,望着天幕上那绽放的烟花,又是气愤又是害怕。
等讲完明朝,她再着重讲宋朝,她一定好好的骂一骂宋朝那些君王。
“请仙子快些告之那不孝子孙做了什么卖国求荣之事?”
无忧讲到这里,朱元璋若有所思。
“可惜的是,朱棣的这位好圣孙,同样能文能武的明宣宗也不长命,只在位十年就驾崩了。明宣宗去世时,他的长子朱祁镇才刚九岁,一个九岁的孩子登基,那肯定是处理不了朝政的,无奈之下,只能太皇太后张氏帮忙处理朝政,另有三杨辅政。”
他做了什么?倒招致这样的骂声一片,还将他和那宋朝的徽钦二宗放在一起比较,就那二位……便是一条狗都比他们强,和那等亡国之君放在一起,这是对他的极致侮辱。
无忧咳了一声继续讲解:“要说吧,明朝前几任君王倒都是明君,将大明治理的很是繁荣,明成祖能文能武,登基之后五征大漠,是历史上唯一封狼居胥的帝王,他在位时,大明边关稳定,政治清明,老百姓的日子也过的不错,史称永乐盛世。”
可当他听到有明一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时,心中有几分动容,大汉几代君王面对匈奴都得放低姿态,自高祖以来,一位位的公主被送到匈奴和亲,这么一比较,到底还是大明更刚烈些。
气愤的是仙子竟然这样辱骂他。
已经登基,并且长子已经出生的明宣宗看着还不会走路,只会吐泡泡傻笑的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好生调理身体,再不能专宠李氏,还得去别的妃嫔宫中多走动,儿子得多生几个,万不能只寄望于长子身上。
毕竟天幕可是说了,朱祁镇是个大大的败家子,哪位朝臣反对,不用他说,别人就能群起而攻之。
“太皇太后当政之时,明朝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富足,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防止外戚专权,还对内打压太监,也有效的防止了太监干政,三杨治国也是治国有道,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可惜好景不长,三杨和太皇太后相继去世,年幼又没有政治经验的朱祁镇亲政了。”
“朱祁镇亲近和他朝夕相伴的太监王振,称王振为先生,升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专权,公卿大臣都要称他为翁父,可见有多得朱祁镇信重。”
“朱祁镇对王振简直就是言听计从,对王振比对他亲爹还要亲,正统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力劝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就听了,当时事态急迫,仓促之下,凑了二十万大军,对外称五十万大军,就这么急匆匆上路了。”
(https://www.eexsvvw.cc/101924/140686033/)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