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194章 堂议冲突

第194章  堂议冲突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为拉拢门阀士族,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建制九品官人之法以来,九品中正制已存在三百三十七年之久。

        自晋以后,南朝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察觉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做出调整。

        例如高澄的老朋友萧衍。

        505年,萧衍设置五经博士,设立五经馆,招收寒门弟子进学。

        学生食宿学费全免,只要能精通其中一部经书,通过考试,便可为官。

        萧衍甚至放话,不管是放牛出身,还是替人放羊,只要通过考试,就能得到录用。

        对比三十年后的萧菩萨,前后变化,让人唏嘘。

        南朝统治者,在想办法摆脱九品中正制的时候,北朝,却由孝文帝将中正制给移植过来,如今已历四十余年。

        所幸,对于高澄来说,废除九品中正制,并不困难。

        不能否定河北士族在高氏建义的过程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他们也是如今高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高家的根基,却在六镇鲜卑。

        九品中正制废除与否,动摇不了高氏的基本盘。

        河北士族若是敢于以命相搏,当年人口括检,也不会乖乖交出六十万隐户丁口。

        虽然高澄所倚重的文士,许多都是出自门阀士族,比如出身弘农杨氏的杨愔、博陵三崔等人。

        但他相信,这群亲信们,能够在自己的前途上作出取舍。

        杨愔自不必提,惨遭灭族之祸的他,如今宗族也没剩几个人。

        博陵三崔在括检户口时的踊跃,犹在眼前。

        赵彦深这种贫寒出身更不用提。

        但高澄又一次召集文臣、幕僚,其中还包括正准备启程往晋阳任职的李元忠在内,一应洛阳勋贵中的河北士人。

        就连高隆之这个冒认的渤海高氏,也被一同招进了中书省。

        元善见召开的朝议只是小高王作秀的场所,中书省议事大堂才是东魏政治中心。

        高澄也不绕圈子,直接让众人阐述自己对九品中正制优缺点的看法。

        新任大将军府主薄张师齐,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

        出身卑微的他,猛烈抨击中正制度,认为中正对人才的不公平评价,导致寒门才子不能得用,士族庸碌之辈,却窃据高位。

        这一波范围输出引起了李元忠等士人不满,纷纷声讨张师齐,也有少数出身寒门的幕僚下场声援张师齐。

        一时间中书省议事大堂吵闹得跟菜市场一般。

        若非高澄喝止,只怕今日就要在这里上演一场全武行。

        高澄平心静气,对众人说道:

        “澄今日招诸君前来,是要听取诸位对现行选官制度的看法,既然诸位立场分明,不如这样,先由士族向我阐述九品官人法的益处,再由寒门为我分析其弊端。”

        李元忠身为赵郡李氏宗主,被推为代表,向高澄进言。

        他认同了张师齐之前对中正评价不公的抨击,但也着重提到九品中正制对稳定统治、安抚士族的作用。

        就差与高澄说一句:

        ‘大将军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寒门、百姓治天下也。’

        当然,他也没这个胆量这样讲。

        毕竟高澄这个权力欲旺盛的家伙,跟某仁宗、神宗不同,谁敢跟他共治天下,他非得将对方愉悦送走不可。

        高欢若不是他父亲,只怕小高王早已经在私底下开始算计对方。

        高澄倾听了李元忠的看法,又问其余士族道:

        “可还有人补充?”

        有人试探着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为标准。

        当即引起了张师齐等一众寒士的不满:

        “何谓三者并重?唯重门第耳!”

        张师齐不带怕的,他甚至拿博陵崔氏举例,自孝文帝改革以来,博陵崔氏子弟只要成年,不论贤愚人人都能获官。

        也只差没说造成北魏官少人多的局面,是因为博陵崔氏等士族太能生养。

        博陵三崔如今只有新任黄门侍郎崔昂在洛阳,事关宗族声誉,他只能硬着头皮辩解是家族重视文教,人人都有才学。

        张师齐回以冷笑。

        高澄第一次发现,这个在自己面前阿谀奉承的家伙,原来这么勇。

        其实张师齐的勇气正是来源于高澄。

        他因记录高澄言行的原因,常伴左右,可以说是当今世上最了解他的一批人之一。

        高澄突然召集众人品评九品中正制,打的是什么主意,他心底门清。

        张师齐一点也不在乎同僚们对自己的看法,他只知道,没有家世背景的自己,只有讨好高澄,投其所好,才能飞黄腾达。

        大将军府主薄,这个曾经可望不可即的高位入手,也让张师齐对自己的仕途,更有野望。

        高澄再一次止住争端,最后问了一次士族,九品官人法可还有优点。

        众人不再言语,曾经察举制腐朽不堪用,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

        三百三十七年光阴流转,世事变化,初期许多的优点,不能再放在当下的世道。

        高澄于是将目光转向张师齐等寒门士子,由他们历数九品中正制弊端。

        除了对中正不公、只重门第、以及造成冗官问题。

        张师齐又发一言,惊吓住了在场众人:

        “门阀世族把持选官制度,以党羽充塞朝堂,仆担心,大将军在,尚能掌控时局,大将军之后,一旦子孙暗弱,一如晋室南渡,必为士族所操控。

        “南人曾言:‘王与马共天下’,真等北人传唱:‘崔与高共天下’,悔之晚矣!”

        崔昂最先反应过来,他拔出腰间配剑,嗷嗷叫着要砍了张师齐。

        吓得张师齐脸色一白,慌忙逃避。

        “贼子休走!今日有你无我!”

        几个人都拉不住怒气冲冲的崔昂。

        高澄坐在主位哭笑不得,这张师齐也实在勇过头了,之前拿博陵崔氏男丁人人为官说事也就罢了。

        连崔与高共天下这种话都敢说出来。

        崔昂要是不跟他拼命,还真对不起崔氏列祖列宗。

        “胡闹!张主薄!还不向崔侍郎赔罪,此等诛心之言,岂能胡说。”

        高澄怒斥张师齐一句,又转而宽慰崔昂道:

        “怀远莫要与这憨人置气,澄素知崔氏忠义,断不会因片面之言而猜疑,且将剑收了,继续议事。”

        有了高澄打圆场,崔昂才将配剑收起,但是一双眸子,始终狠狠瞪着张师齐。

        张师齐也总算有所收敛,虽然不相信崔昂真会与自己换命,但真要激得对方热血上头,多划不来。

        他张师齐有今天的位子,可不像那些士族子弟一般来得轻松。

        平息了这次议事的第三场争端,高澄继续询问堂上寒门幕僚,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也许是张师齐与崔昂闹得太多,其余人也再无阐述。

        “既然如此,诸位依照方才所述,就九品中正的益弊,告诉澄,是否应该改良官员选拔制度。”

        说着,高澄将目光投向高隆之:

        “高侍中,你先说。”

        高隆之作为高澄的老搭档,配合意识自不用说,他进言道:

        “九品中正,仅有安抚士族一利,却有诸多弊端,下官寻思,难道没了士族扶持,相王与大将军就坐不稳这天下不成。”

        一众士族文臣尽皆变色。

        李元忠当先出来反驳。

        高隆之也不恼,笑吟吟地对李元忠反问道:

        “李兄如此维护,莫非真如张主薄所言,希望子孙效仿琅琊王氏不成?”

        李元忠勃然大怒,眼见又要再起争端,高澄赶紧将苗头掐死:

        “高侍中,莫要学张主薄危言耸听。”

        高隆之与李元忠有怨,还不浅。

        最早能追溯到洛阳之变,高隆之身处宫城,而李元忠与高乾在不能坚守的时候,打算杀尽他的家眷。

        这件事不能说李元忠做错了,但毫无疑问会被高隆之的家眷怨恨,几年下来,也能影响到高隆之对他们的看法。

        但更重要的是高澄将尚书省事务放手由两人处置,虽说两人暗地里争权夺利不至于影响公务,但终究是把矛盾累积下来。

        高澄看到这一点,也决定等孙腾正式上任,让他与高隆之各领三部,互不侵夺。

        高隆之的态度已然明了,高澄又询问李元忠的看法。

        李元忠胸口起伏,显然是被气得不轻,但因高隆之那一番话,也不能再坚持九品中正不能动摇。

        于是他转而向高澄进言,陈说官吏选拔的重要性,希望高澄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代替方法时,莫要轻易变更。

        哪知这正中高澄心意,他当即对众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科举制。

        “科举制?不限出身,以考试录官?”

        众人所有所思。

        其实考试录官并非新意,南梁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关东数年前,高澄也曾在括检五万冒名官吏后,主持了一场录用考试。

        高澄执政以来,位于洛阳的高氏义学有大量忠勇遗孤进学,其中不少人,年岁渐长,能够任事。

        但他们与寒门学子毕竟只是少数。

        第一次科举,无论考试内容,士族子弟占据多数是必然的结果。

        当考试范围被公布,士族门阀所垄断的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从容备考。

        在广兴文教,培育足够多的寒门人才之前,无法改变政务上对士族的倚重。

        因此,高澄先开科举,也是希望让天下人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从而推动文教的发展。

        高氏的特殊,决定了以六镇鲜卑武夫为根基的他们,不需要向隋唐一般无限向门阀士族让渡,使科举流于表面。

        一旦等到这群鲜卑勋贵完成了向门阀的转变,再要创设科举制,难度就不是安抚几个河北士族这么简单。

        第三更带到,继续向大家求月票、推荐票。

        明天第一更在上午,九点之前。

(https://www.eexsvvw.cc/101497/140612122/)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