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小说 > 言情小说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678章 君臣一心

第678章  君臣一心

        刘备想让诸葛亮代替自己会成都坐镇,总摄朝政。

        是的,是总“摄”朝政.就跟张太岳的那个“吾非相,乃摄也”的“摄”是一个意思。

        换句话说,刘备给了诸葛亮一人执掌成都朝政的权利,杀伐臧否,皆可自己决断。

        这个权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庞统,黄权纷纷色变,而诸葛亮本身也是大惊失色,跪求刘备三思。

        刘备却只是笑了一下,亲自搀扶起诸葛亮,说道,“你我君臣一心,何须如此?!”

        这话是真心的。

        刘备这个人吧,看人的眼光是极其毒辣的,对于诸葛亮,他是真的放心。

        两人相处了也已经有十年了,对诸葛亮的人品性格,刘备自认是非常的了解的。

        如果说,庞统,法正,黄权等人,多少心里还有点派系和集团利益在身的话,那么诸葛亮,可以说是尽力的做到了一切以国事为重。

        这是刘备最欣赏,也最看重诸葛亮的地方,也是刘备敢把权利交给诸葛亮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某只穿越土狗其实也有这样的资质,但穿越土狗在做事上,远不如诸葛亮思虑的那样周全,而且有时候吧,个人喜好容易影响情绪.否则刘备其实也可以放权给张溪的。

        刘备是暂时真的不想回成都去,一方面他确实想呆在长安,享受一下胜利的果实,另一方面,只有当他不在成都的时候,有些人才会跳出来,有些矛盾才会激发出来,让他看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办。

        但成都这地方,刘备也得承认,现在依然还是大汉的根基所在,这地方是绝对不能乱的,如果没有文武双全的重臣坐镇,恐怕也不稳当。

        而如今刘备麾下的的这些人里面,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就是诸葛亮了。

        黄权跟蜀中世家的关系太近,放回去肯定不适合,而庞统军略长于政务,法正需要在汉中坐镇,张溪.长安总得有个擅长理民抚军的全才吧?!

        也就只有诸葛亮,身份资历够,能力也强,肯定能压制住成都城内的那些魑魅魍魉,同时还能顺藤摸瓜的弄点动静出来,敲打一些不安分的人,加强朝廷在成都的控制力。

        这事儿,是方方面面的问题,不是诸葛亮,真做不好这些事儿。

        至于放这个权,那也是因为对象是诸葛亮,换成其他人,刘备也未必这么大方。

        诸葛亮这次回成都去坐镇,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利,很多手段他也施展不开,如果再不能自己决断,还要刘备遥控指挥的话.长安离成都可是有千里之遥呢,有些事情根本来不及请示的。

        因此,刘备才会这么痛快的给诸葛亮权利就是诸葛亮自己还有些含糊。

        毕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啊!

        如今的诸葛亮,可不是那个经历过夷陵之战后万事倾颓,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上的诸葛亮。

        虽然刘备出征的时候,诸葛亮一直是坐守后方,也有一定的治理权力,但很多事他还是要上报刘备,争取刘备定夺的。

        别的不说,就举一个例子。

        当年刘备打汉中之战时带走了时任蜀郡太守的法正为军师,而当时诸葛亮为了稳定后方,想要任命杨洪为新的蜀郡太守,他一样要先打报告给刘备,得到刘备的同意后再任命杨洪为蜀郡太守。

        而如今呢,刘备放权,诸葛亮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可以直接自己任命,只需要事后跟刘备报备一声就可以了.这么大的权利,诸葛亮是真的没经历过。

        对于这个事情,诸葛亮始终是有些惴惴不安的,但刘备也有刘备的想法和概念,他不仅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并且隔天就把假节的文书和节仗送到了诸葛亮的手里。

        顺带的,催促诸葛亮早点出发,早日抵达成都,主持朝政工作。

        诸葛亮也没办法,只能是领命启程,前往成都。

        而诸葛亮前脚刚走,后脚刘备又下了一道诏令,招礼部尚书秦宓赶赴长安,主持祭典大礼。

        刘备要挑选吉时,前往先汉皇帝陵寝,祭拜祖先。

        这也是一件大事,同样是政治意义非常重大的事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宣高着大汉再次兴盛的标志。

        顺带的,刘备也是用这个事儿作为借口,暂时驻扎长安不归。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嘛.祭祀从来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从准备到真正祭祀,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尤其是这么重要的政治事件,不管刘备怎么大搞特搞,都是属于正常现象,一直滞留长安不归,也是一个正当理由。

        但这事儿对秦宓来说,却有些喜忧参半。

        喜的是,这种祭祀,必然是要名留青史的,而且如果大汉真的二次中兴的话,那么第一个举办这种祭祀的人,必然会被史册所铭记。

        而主持这样祭祀,制定所有祭祀礼仪的人,必然会被天下公认为大儒这是秦宓梦寐以求的事情。

        前些年,随着许靖的去世,蜀中乃至整个刘备集团,在文化方面就被魏吴两地儒者所轻视堂堂一方势力,连个知名儒者都没有,还敢说什么“礼仪之邦”么?!

        别提司马徽啊,司马徽就是一个招牌,一个吉祥物,而且他也没有正式出仕刘备集团,而且就司马徽那个年纪,什么时候咽气都有可能。

        当然,最重要的是,魏吴两国的儒者这么说,丢的不仅仅是季汉的脸,蜀中儒者的脸也一样丢尽了。

        但如果刘备真的找自己主持这样的祭祀典礼,并且自己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如此礼仪盛事都能操办了,谁还敢说大汉无大儒?!

        到了那个时候,不管天下人内心怎么想,至少在嘴上,也得把自己归类于天下大儒里.这是秦宓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有喜,自然也有忧。

        如今蜀中世家内部暗流涌动,想要联合起来劝谏天子回京,这事儿秦家虽然没有参与,但到底也是听说了的。

        毕竟,天子回京的话,对身为蜀中世家一员的秦宓,也是有很大的好处,再加上他的官位之高,不可能没人通知到他。

        甚至,秦宓也希望天子能早日归来.要迁都也可以,但至少不能是现在啊。

        可如今天子一封诏书,却把自己调去长安主持祭祀大典,很难说这里面有没有天子要断绝蜀中世家们上奏通道的因素在里面。

        万一天子举办完祭祀大典后,直接就宣布迁都.那秦宓这个礼部尚书,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呢?!

        秦宓为此很纠结,而蜀中世家们,则是更加的纠结。

        如果只是单纯的天子要祭祖,把秦宓调去长安,那蜀中世家也没啥好说的,毕竟这属于秦宓这个礼部尚书的本职工作。

        但偏偏这个调离的时间点太让人难受了。

        诸葛亮刚刚从长安出发,还没走到汉中呢,秦宓就被调去长安.这中间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天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

        难不成真的必须通过东州派来上达天听?!

        真要这么做的话,就李严那个人的德行,他能便宜你了?!

        为此,蜀中世家们,再次在李氏的牵头下,聚在了一起,商议一下对策。

        “今秦尚书奉旨北上,以天子诏令而言,短期内必不可能回转京师天子之意如何,我等如何知之?!”李禹再次主持回忆,问道。

        柳伸对此略作沉吟,说道,“李公倒也不必过分忧虑,中书令已奉旨回都,待其归来,我等自然知晓。”

        柳伸那意思,迁都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事儿,咱们没有必要急于一时。

        可杨家家主杨充听不下去啊,微微皱眉,说道,“中书令虽然奉旨回都,然来意如何,我等未知也若其回都,乃是主持迁都事宜,又该如何?!”

        杨充那意思吧,就是诸葛亮为什么回来,他们也没有得到任何信息。

        万一诸葛亮回来是为了迁都做准备的呢?!

        毕竟,这可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成都坐镇多年,治政能力毋庸置疑,如果刘备要迁都的话,最合适操办这些事情的人,必然是诸葛亮。

        而如今成都私下暗流涌动,杨充也不相信刘备会对成都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刘备真的无意迁都,只是打算在长安祭祖完毕后就班师回朝,那么回来安抚蜀中世家的人,也应该是黄权,而不是诸葛亮才对。

        诸葛亮回成都,总给杨充一种非常不安的暗示。

        这点,其实不只是杨充,甚至很多的益州世家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益州世家们,已经被这几十年纷乱的局势和刘璋父子的放纵,给彻底惯坏了。

        他们到现在,始终都认为,不管是刘焉父子,还是刘备,想要治理好蜀中,就必须跟他们合作,遇到事情,就必须先跟他们商量着来。

        如今一看刘备有意迁都,同时回来安抚他们的人还不是同为蜀地人的黄权.这让他们有些接受不了了。

        杨充其实还好,杨家能混到如今的地位,他的哥哥杨洪还能成为蜀郡太守,说明杨家在这一代,还算是能识时务的一代,虽然着急,但终究没有慌乱。

        而李禹和柳伸两人,本身就是才能出众,同时也是执掌偌大家族多年,都是沉得住气的主。

        但有些沉不住气的人,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

        “天子不知轻重,岂有久离国都不归之理我等身为人臣,当力谏之才对!”张参突然的站起来,慷慨激昂的说道。

        李禹有点无语的看着这人脑子不好使就算了,怎么身份认知都出现了问题?!

        你们张家算哪门子刘备的臣子?!

        没记错的话,我们李家分支还有个庲降都督李恢,武陵司马李球出仕,柳家也有柳隐从军,杨家的杨洪如今正式蜀郡太守.伱们张家有哪个子弟出仕大汉了?!

        好吧,就算你脸皮厚,但问题是

        “张公以为,当如何谏之?!”李禹沉吟了一下,问道。

        张参那个一脸得意的看看在场众人,然后得意的说道,“我家三房小子,与汉嘉太守黄元有旧,而黄元又素来与中书令不睦,今天子滞留长安不归,中书令独身南下却又不知来意,莫不如”

        得,明白了!!!

(https://www.eexsvvw.cc/101463/141390001/)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