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迈入章武六年二月,一路率军迁都的曹叡终于回到了邺城之中。
在曹休的精心护送下,曹叡这一路上的迁都过程倒是有惊无险,而在迈入邺城城门的那一刻,曹叡的心中也浮现了如释重负的感觉。
曹叡生于邺城,长于邺城,对于他来说,相比于洛阳,邺城才更像是他的家。
更何况曹操在生前多次修缮邺城城防,迁移人口,令邺城一跃成为当世最繁华的城市。
而邺城又距离关中有千里之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当下邺城都比“岌岌可危”的洛阳城更能带给曹叡安全感。
而在回到邺城的第一件事,曹叡就宣布了曹丕的死讯——毕竟要是再不宣布,曹丕的尸体散发出的臭味,就难以掩盖住了。
当然为了美化曹丕的死因从而稳定人心,曹叡不可能对外宣称曹丕是被长安失陷的消息活生生吓死的。
“操劳国事,积劳成疾,崩于半路”,对曹叡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理由。
而当曹丕崩逝的消息在邺城内外传开后,邺城的人心很快就遭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或许曹丕继承曹操的权柄以来,让曹魏的国运不断处于江河日下的态势中,可多年的掌权生涯,还是让曹丕在邺城有着强大的威望,这一点是刚刚成年的曹叡无法比拟的。
不过曹操能在生前将邺城定为曹魏的大本营,那就代表着曹氏一族对邺城有着十足的掌控力。
邺城的人心在剧烈的震荡后,很快就得到了一次抚慰。
汉章武六年二月,曹魏太子曹叡在众臣的拥戴下,顺理成章于曹丕灵前继位。
初登帝位的曹叡,亦很快展现了他的才能。
在继位的当日,曹叡当即正式拜曹休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
曹休在曹魏军中本就有着不俗的威望,而在得到名义的加持后,曹叡相信以曹休的才能,他很快能为自己率军稳定住曹魏国内的局势。
除去拔擢曹休之外,曹叡另外一个大力拔擢的人就是贾逵。
贾逵出身名门,是曹魏的三朝元勋,为曹魏的建立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最重要的是贾逵不论在河北还是中原的士人心中,都有着旁人难以比拟的声望。
为了稳定住河北与中原两地的士人之心,曹叡下诏拜贾逵为太尉,录尚书事,渑池侯,享食邑三千户。
而贾逵本为豫州刺史并不在邺城,故而为了尊崇贾逵,曹叡还特地派出天子使者,以三公仪驾携带诏书前往豫州宣读。
这样的待遇,自曹魏开国以来,从没有哪位臣子得到过,由此可见贾逵在曹叡心目中的地位。
曹叡知道他如此看重贾逵,是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自小养在曹操身边的曹叡,曾多次听到过曹操对贾逵的夸赞,而曹操临死前让贾逵担任自己的治丧官,亦能体现出他对贾逵的器重。
“论稳定人心,匡扶时局,贾公可谓当朝第一。”这就是曹叡在众臣面前对贾逵的夸赞。
不过深得曹操权谋之术真传的曹叡,之所以会如此器重贾逵,还有着一层不为人知的心思:
众所周知,贾逵与曹休不合。
曹休掌军,贾逵掌政,他们的不合,才能让曹叡这位青年天子度过最危险的阶段,亦不会让曹叡将来有大权旁落的风险。
除去对曹休与贾逵的封赏外,曹叡短短数日内,还接连封赏了许多大臣。
眼下曹丕新丧,国境又有强敌压境,缺乏威望的曹叡只能通过大肆封赏的方式,来为自身赢得第一波人心。
甚至为了展现出自身宽容的一面,曹叡面对廷尉高柔提出的捕捉张合三族的建议,也未表示同意。
当越来越多的长安败兵回到国境内后,张合投降糜旸的事,就再也不是谣传。
按照曹魏严峻的军法,张合是逃不过“三族消消乐”套餐的。
但曹叡考虑到张合全族是河北名门,故而只是下令逮捕张合的直系亲属,对于张合的旁系亲属,曹叡并未做出处罚。
曹叡深知他不是曹操,他当下的威望与曹丕相比亦相差甚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能贸然举起屠刀。
施恩,是当下自己能快速稳定权力根基的最佳方式。
曹叡的想法没有错,在得知曹叡宽容的一面后,不止张合的旁系族人,就是河北的许多世家也纷纷上书向曹叡感恩。
在初步稳定住人心后,一个令曹叡欣喜若狂的消息,从遥远的关中送到了他的手中——刘备崩逝了。
刚刚得知这个消息时,曹叡还有些不可置信,但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佐证消息就让曹叡彻底抛弃了疑虑,沉浸在喜悦中不可自拔。
确定消息无误后,曹叡第一时间亲临邺城外的祖庙,向曹操及曹丕宣告这个喜讯。
而在回到邺城内的皇宫中后,曹叡更是第一时间召集了在邺城中的诸位大臣。
诸位大臣在来之前,就得知了刘备崩逝的消息。
故而当他们到来时,他们的脸上有着与曹叡一样的怎么也掩饰不住的喜色。
不能怪曹叡与诸位魏臣如此喜形于色,实在是在这个节骨眼刘备崩逝,对曹魏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除去曹魏从此可以少却一个劲敌之外,曹魏还可以借助着刘备之死,获得一段难得的喘息时间。
糜旸太能打了!
在得知长安与潼关接连丢失的消息时,曹叡及诸位魏臣一方面畏惧于糜旸的善战,一方面心中也曾得出一个推断,那便是在糜旸拿下潼关后,他不会再继续贸然东进。
若非心中有着这个推断,给曹叡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贸然迁都。
只是心中虽有这个推断,可每每午夜梦回,曹叡还是不自觉会觉得心悸——糜旸作战向来天马行空,没人可以保证他接下来会怎么做。
可随着刘备的崩逝,曹叡终于可以在心中说出保证二字。
刘备是今汉的开国之君,哪怕有着诸葛亮与糜旸在,他的崩逝还是会给大汉的人心带来不可避免的震动。
对于糜旸与诸葛亮来说,他们当下的当务之急定然是要让国内的人心恢复稳定,而不是再轻启战端,更何况连年作战,汉军的军力及国力早就处在不堪重负的境地中。
廷尉高柔望着周围同僚脸上的喜色,他最终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说道:“真是天佑大魏也!”
高柔的感慨,瞬间引起了在座诸位魏臣的共鸣,就连曹叡也用赞同的神色看向了高柔。
不过曹叡今夜召集诸位魏臣,可不单单是为了听这句话的,曹叡渐渐收拢起脸上的笑容,抬眼望向下方的众臣言道:
“刘贼自毙,对我朝来说虽是喜事,可吾等当防范于未然。
糜贼尚在!”
曹叡的一句糜贼尚在,宛如一盆凉水般浇在列位魏臣的心头。
虽说眼下糜旸在长安,与邺城有着千里之遥,可想一想南郑与长安的距离,列位魏臣也就不觉得千里之遥有多远了。
沉重的气氛,在曹叡的言语下一瞬间笼罩在大殿内,沉默的情绪,亦宛若跗骨之蛆般环绕在列位魏臣的脸上久久不愿散去。
而就在大殿内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时,一声清亮的声音陡然响起:
“糜贼势强,少主即位,当下正是仰仗诸公匡扶朝政之时。
诸公一闻糜贼之名,就沉默久坐,难道这样就能将糜贼视而不见乎!”
这声清亮的声音,宛若一记重锤敲击在诸位魏臣的心头。
下一刻诸位魏臣不由得将目光朝着发出这声声音的人望去,待那人的身影落入众臣的眼中后,除去众臣中的少部分人外,大部分人眼中都流露出疑惑的神色。
这人谁呀!
能让大部分朝臣都记不住的人,他的身份一定不会很高。
而在身份不高的情况下,却还能让一些位高权重的魏臣认识他,这就说明他有着一些独到之处。
曹休看着眼中面容肃穆的人,脑海中缓缓浮现出一个名字——王基?
王基字伯舆,是东莱郡曲城县人。
王基年幼时就闻名乡里,以才德过人着称。
建安年间起家东莱郡吏,黄初年间,又被举孝廉授郎中。
王基的家世虽算不上有多好,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
借助着司马懿的大力举荐,王基算是进入了曹丕的视线之中。
今世由于糜旸产生的蝴蝶效应,导致曹丕与曹叡之间并无嫌隙,相反曹丕还早早就开始了对曹叡的培养。
出于这种心理,受到司马懿举荐的王基被曹丕安排为曹叡身边的秘书郎。
曹叡受曹操的影响很深,他十分厌恶浮华清谈的名士,但却对有真才实学的人钟爱不已,很明显王基恰恰是这样的人。
在与王基朝夕相处之下,曹叡很快发现了王基是个大才,加上贾诩在世时亦对王基多次称赞过,故而曹叡越发器重起王基起来。
前些日子曹叡即位之后,便升王基为侍中,引为身边智囊为自己参赞机务。
正因为王基日夜陪伴在曹叡身边,曹休才对他有着一些印象,但王基眼下并无功勋在身,所以一众曹魏公卿在短暂的愣神之后,看向王基的眼神很快不善起来。
但不善归不善,众臣都知道,身为曹叡近臣的王基贸然发言,定然事先得到过曹叡的默许。
或许王基就是曹叡事先准备好的手中一把刺激他们的利刃,故而众大臣并不会傻到当众反驳王基的发言。
倒是在王基的刺激下,许多魏臣的脸上流露出羞惭之色。
最先反应过来的,还是大司马曹休。
思考之后,曹休起身向曹叡建言道:
“我朝虽新丧关中,然河北、中原皆天下膏腴之地,我朝若得以休养生息,数年之后亦有充足国力可抵御糜贼。”
在为在座的魏臣吃下一颗定心丸后,曹休又接着说道:
“然休养生息之时,整军备战之事亦不可轻视。
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一大将镇守洛阳,抚慰军民士吏之心,不让糜贼有可乘之机。”
听到曹休的建言后,曹叡一下子打起了精神。
其实在迁都至邺城之后,朝中许多人都对汉军下一步的进攻目标有着猜测。
以当下大汉的疆域而言,大汉进攻曹魏的方向要么是豫州,要么是洛阳。
而相比于后者,朝中许多大臣认为糜旸的目的很可能是豫州。
许多大臣会得出这个推断倒也不难理解,相比于天下坚城洛阳,无险可守的豫州更容易进攻。
加上一旦拿下豫州,那么曹魏的腹心之地将彻底暴露在汉军的兵锋之下。
更何况早在之前,就有消息流传说糜旸将不日坐镇荆州,这一消息影响的可不止是东吴君臣的心态。
可让曹叡没想到的是,曹休竟然会认为,将来汉军主攻的方向是洛阳。
曹叡用探寻的目光看向曹休,希望他能继续说出自己的看法。
得到曹叡眼神的示意后,曹休很快就在众臣面前开口解释道:
“长安、洛阳,自古以来并称为华夏二都,今糜贼已得长安,又岂会不窥视洛阳乎?
再者当下贼军已然迁都长安,虽说潼关已经落入贼军手中,然只要洛阳及河东郡一日在我军手中,那么长安时刻都有为我军攻打之忧。
糜旸知兵之人,断不会忽略此风险,而调遣大军攻打豫州以至于关中空虚。”
听到曹休的理由后,殿内的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洛阳的政治意义自不必说,除去洛阳的政治意义外,曹休所言的军事层面更是提醒了殿内的众人。
潼关在汉军手中,魏军就一定不能进入关中吗?
要知道当年渭南之战时,马超抱着的就是这种想法,结果却被曹操分兵奇袭绕后,打了个措手不及。
有着这等珠例在前,正如曹休所言,糜旸是不会坐视长安的安全而不顾的。
而要想让长安再无隐忧,拿下河东郡及洛阳,是糜旸唯一的出路。
在完全认同曹休的说法后,曹叡不由得问曹休道:
“那大司马认为,何人可担此重任呢?”
曹休似是早有料到曹叡会有此问,所以他立刻不假思索的言道:
“司马公,可!”
(https://www.eexsvvw.cc/100982/36792327/)
1秒记住E小说网:www.eexsvv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eexsvvw.cc